天下之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叶序》、《叶帖》。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开垦”。 大家在会上赋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作序手稿。 序中描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和聚会欢乐,表达了作者美好时光不长久、生死无常的感受。 代代相传的法书文字共有28行、324字。 它在构图、结构、文笔上都很完美。 这是他33岁时引以为豪的作品。 后人评价:“右峻字体,乃古法之变,其雄伟典雅之风,出于自然,故古今视为追随者”。 因此,历代书法家都赞誉《兰亭》为“行书之一”。 唐代为唐太宗所得,被视为王叔的代表。 他曾命赵谟等人复印数本,分发给近亲大臣。 可惜被唐太宗当作陪葬品,葬于昭陵。 从此,原作再也见不到世间了。 现存唐代水墨仿品中,以“神龙版”为更佳。 唐太宗年间,冯承素有金印,故称“兰亭神龙版”。 此本为精品,笔墨、风格、神韵俱有体现,是公认的。 它被认为是更好的副本; 石刻中,尤以“定武版”为首。 郭沫若考证后,认为流传下来的《兰亭序》后半部分是无端的,与王羲之的思想没有相似之处。 其书法风格也与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疑为隋唐时期伪造。 但也有人不同意。 《兰亭序》表达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凰精神、博大胸怀、情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人说王羲之的文风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世界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季明侄稿》,成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行书,长28.2厘米,宽75.5厘米,23行,每行11或12字,共234字。 钟上有“昴氏赵氏子”、“大雅”、“鲜鱼”、“蜀”、“鲜鱼叔父”、“鲜鱼”等印章。 曾为宋代宣和内府、元代张彦、元代鲜玉树、明代吴廷、清代徐千学、王鸿绪、清内府所收藏。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点击图片立即下单
《悼侄稿》是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继明而写的。 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叛乱。 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系其弟常山太守颜杲庆,出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起义军史思明部攻克常山。 严高庆及其小儿子季明相继被捕并被杀害。 严氏家族三十余人被杀。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前往河北寻找季明头骨并将其带回来,并写下了这首纪念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持久的遗产。
《献元玉书跋》云:“《祭侄纪明稿》,草书天下第二。” 元代陈慎说:“《祭侄纪明》手稿,豪放豪放,流淌万里;时而气势磅礴,夹杂着流动性。”无论是篆刻还是刻画,其精彩演绎,简直犹如天作之合。 难不成他当时注重写作,却不注重书画,而是走向了极致?”
作为晏殊著名的“三稿”之一(另两稿为《争席》和《报叔稿》),曾被收录于宋、明、清各代版刻之中,被历代许多人仿效。 ,好评不断。
世界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
苏轼作《黄州寒食诗》,素纸,水墨,宽34.2厘米,长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国家藏品台湾故宫博物院,据说在台湾私人手中。 没有题名和日期,实际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当时,苏轼因宋代更大的文学监狱“五台诗案”而受到新党的排挤,被贬为黄州团联副使。 精神上,他感到人生孤独、苦闷、失意,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寻风神途,写下了两首五言诗:
来到黄州已经三天了。 每年我都想珍惜春天,但又不想春天过去了才后悔。 今年又下大雨,两个月秋色萧瑟。 躺下闻海棠花香,泥燕覆雪。 我偷偷地把它带走了。 半夜我真的很虚弱。 他是一个生病的年轻人。 他的病已经开始变白了。
春水即将入屋,雨却不断下。 小屋就像是雾水云海中的渔船。 空荡荡的厨房用来煮冷菜,破烂的灶台用来烧湿芦苇。 我不知道这是冷食,但我看到一只鸟拿着一张纸。 王门深九层,陵墓千里之外。 我也想哭,我无路可走,死不起。
《黄州冷食诗》气势磅礴,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感。 诗词苍凉、忧郁,书法正是受这种意境和境遇启发。 全篇跌宕起伏,快速稳健,充满欢乐,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中意境、情感的变化体现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面或侧面,变化衔接流畅,浑然天成。 文字亦奇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或宽或窄,交错错落,随意奇特,千变万化。 难怪黄庭坚俯首称臣,感叹道:“东坡诗如李太白,但太白恐怕不是处处。此书综合了颜鲁公、杨绍师、李熙泰的文体,力图再现。”东坡的也许不如这个。”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作跋赞道:“余生看过东坡先生原作不下三十卷,定以此为之一印象。”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代虞书人称其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和颜真卿的《侄子纪念手稿》。
世界第四行书——王训的博渊帖
《博缘帖》是王迅为亲友慰问病情而写的一封信。 它是用墨水写在纸上的。 因之一行有“博远”二字,故此帖由此得名。 共5行47字,长25厘米,宽17厘米。 此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清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清乾隆皇帝的“三望”之一。 但《快雪时青帖》是摹本,《中秋帖》是复制品。 只有这张领带是王迅的原创作品。 是金人书法中最值得信赖、更具当代性的佛法瑰宝。 此书书法刚健,体态宽松,雍容华贵,是典型的王氏家族书法风格。 明末吴新宇在新安写成,后又回到吴亭。 刻于《余清斋书法》中。 清代曾入宫,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寻,字元林,字法虎。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的孙子,王洽的儿子,王羲之的侄子。 王询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的司马昌明,风度翩翩,善经,王训、殷仲堪、徐邈、王恭、奚惠等,都以才华和学术文章为孝武帝所熟知。 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詹事迁尚书令,任命为常侍。 52岁时病逝,谥号仙穆。 董其昌评价:“王训潇洒古朴,东晋风流韵味清晰可见。”
世界第五行书——杨宁石《韭花扎》
《韭菜花扎》为杨宁体,行书,墨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 《韭菜花邮》是一封信。 内容是从午睡中醒来并感到非常饥饿。 有人送他韭菜花,非常好吃,他就写信表达谢意。
董其昌曾说:“邵氏的韭花书法,风格略显动人,散逸飘逸,与邵氏其他书法采取侧取姿势不同。所以这是邵氏的帖子最棒的地方。” 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 其洁白光滑,淡雅洒脱,灵感源自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法。 《韭花扎》被誉为世界第五行书。 《韭花扎》虽然在文笔和构图上与《兰亭序》完全不同,但神韵却相似。 ” ”。 清代曾燮君所著《韭花书法》云:“《韭花书法》出自宣和秘宫,观此真迹,便知其真。一雄强之美,在于”。认为晋人的戒律依然存在,将山谷比作“散僧成圣”,这并非虚言。”
目前,已知的“韭菜花帖”有三幅:一为清宫藏,现藏无锡博物馆,刻于“三溪堂达摩帖”;一为清宫藏,现藏于无锡博物馆,刻于“三溪堂达摩帖”上。 另一件为裴伯谦收藏,见于《水墨大成》,现已失传。 ; 罗振宇收藏一本。 据考证,这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品为真品。 此帖一直作为皇帝的御宝藏于宫中。 曾入宋徽宗宣和内宫、南宋绍兴内宫。 此本为元代张衍所藏,并附有张衍跋,明代向元汴、吴镇所赠。 乾隆年间,《尚书》中的一位大夫冒着灭族罪,偷偷换了一本。 该抄本留于宫中,成为清代收藏的抄本。 原版后来进入私营部门,并在清朝末期被罗振玉购买。 如今其下落不明。
世界第六行书——刘公权的《孟昭帖》
《孟昭帖》又称《翰林帖》,白麻纸,7行,27字。 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曾刻于乾隆《三希堂法札》中,并称“生态危,强在右”。 身姿略显雍容,刚劲飘逸。
正文如下:“公权陷入沼泽,我去镇守国子监,职位闲冷。谁愿意响应我家人的托付,我深深观察,深感感激,并提交公共权力。” 此墨书成书于长庆元年(821年)。 四十四岁时,受刘公权之职。 字体长、宽、长各异,可断可连,形成构图变化; 墨色的浓淡一致,形成层次变化。 风格豪放雄伟,雄浑流畅,干湿土相,相互覆盖。 《孟昭》——铁,具有跌宕起伏、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
现存于世的“孟昭贴”有两种。 除故宫内的墨迹外,其他的还有《兰亭续帖》等刻刻铭文中发现的。 两篇文字不同。 翰林不称其为“处手”,故疑为赝品,必为唐末宋初大师所拟。
世界第七行书——欧阳询《张汉斯鲈帖》
又名《集英帖》,欧阳询所著。 楷书,无钱。 纸质,长25.2厘米,宽33厘米。 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背纸上有薄金字跋文:“唐太子命欧阳问书及章邯书迹,文势险峻,智勇亦避锋。吉林送”高宗闻之,叹道:“《荀书》流传甚远,晚年其文愈发厚重,有执法朝廷纷争之势。”孤峰升起,四面斩断,并非虚名。”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一致。 是的,两者都是通过冒险取胜。 人物重心在左侧,用临界力将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人物的结构形成反向趋势,然后向右用力扭转险情进入安全。 追求稳定,不要贪图乐趣。” 清乾隆皇帝评价:“善于乘势而上,风度有余”。
世界第八行书——米芾《数苏帖》
米芾的《蜀素帖》又称“古诗帖”,为水墨绢本行书。 长29.7厘米,宽284.3厘米。 成书于宋宗宗三年元佑三年(1088年),时年米芾38岁。 他共写了八首风格各异的诗,共71行、658字,署名黑体。
“蜀苏”是北宋时期四川产的优质丝织物。 它是用黑丝条编织而成,制作精美。 一位名叫邵子忠的人将一块蜀帛裱成画卷,等待着名家留下书法珍品。 由于丝织物的质地粗糙、呆滞,很难书写,所以没有深厚功力的人不敢去关心它。 《蜀苏帖》为宋代湖州(浙江吴兴)刺史林熙二十年所收藏。 直到北宋元佑三年八月,米芾邀请林夕一起游览太湖附近的苕溪。 林夕拿出来请米芾写下那本珍藏的《舒素卷》。 米芾非常勇敢,尽职尽责,一口气写下了自己的八首诗。 书中有几首诗是记录当时的出行或送行的。 卷末署名“陈元佑9月23日西塘米芾记”。
《蜀素贴》写在黑丝柱上,但其气势却丝毫不受限,洒脱而放纵。 笔刚劲有力,笔画飞扬,笔画扬扬,转折扬扬,音乐富于变化。 《裸古》的两首诗还在抒发怜悯,越到后面越发洒脱,有一种超然的气概。 米芾喜欢用笔“四面夹击”,让人捉摸不透。 此帖用笔风格多样,正反两面隐,长短粗细,姿势多样,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毛笔书法”风格。 由于蜀文粗犷,写时全力以赴,董其昌在《蜀苏帖》后记中写道:“此卷如狮子斗象,全力以赴写之,当视为终生合作。” 另外,由于丝织物不易沾墨,故多有干笔触,使通篇墨色浓淡相间,如渴者奔泉,更显精彩动人。
《蜀素帖》为明代著名收藏家向元汴、董其昌、吴挺等收藏。 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手中。 后来进入清代,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世界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
《松风阁诗》是黄庭坚行书、水墨纸本七言诗,长32.8厘米,宽219.2厘米。 全文共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西山灵泉寺附近。 海拔160多米。 古称反山。 是孙权传授武术文化、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黄庭坚与友人游览鄂城翻山。 他们路过松林中的一座亭子,就在这里过夜,听松涛声。 《松风阁诗》唱的是当时看到的风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 《松风阁诗跋》是黄庭坚的晚期作品。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千幅草书精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松风阁诗跋》。 风神自由流淌,长波宽阔,波涛起伏,曲折充满韵味。 其优雅程度不亚于《兰亭集》,可与颜氏的《祭侄》相媲美。 堪称行书杰作。
《松风阁诗札》流传宋、元、明、清历代。 宋代向敏收藏,后归还贾似道。 明代经过元汴,清代经过安琪,进入清代内宫。 清朝道光年间,这一职务来到了湖北人王家碧(晓峰)手中。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家弼入葬,任兵部尚书。 被任命为顺天(河北)乡试名誉记录员、会西试主考官。 他利用受任之机,特意从鄂州收集黄庭坚的史料。 《松风阁诗卷》、宋代蔡襄书法等传世文物被带回湖北。 道光举人柯茂之在《黄山峪松风阁诗卷》序中写道:“王晓风军部从刘俊、卢臣得此卷,为元公主氏遗遗。”王朝。内有十余位名贤的诗跋,常载骊隶。天籁阁藏有向子敬、卞灵等私印多枚,为稀世珍品。 (谷)末不署名,纸帛色尚鲜好,却神气十足,非凤凰无常(鄂州)相传傅翁作诗。关于松风阁。然而,该阁时常荒废,而这首诗,更是举世无双。这件书法珍品,历经几个朝代,又回到了我城士大夫手中。山水关系,笔墨,并非偶然。 我已经喜欢玩很久了。 这是描述故事的第二首原韵,发生在咸丰九年(1859年)春三月。
世界第十行书——李建中的《土木帖》
《图木帖》,草书,纸本。 长31.2厘米,宽44.4厘米,10行,共104字。 后有萧引高、王彦石、王成等人的跋文。 《珊瑚纲目》、《书画集》、《墨渊集》、《石渠宝鸡续》均有记载。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为代代相传的“西台六帖”之一。 此书法行笔稳健,方法严谨,颇有欧阳水根的神韵。 结构诚实、严谨。 评论家认为,此书法清晰、飘逸、成熟,充满自由,不愧为“二王”笔法。 李建中的水墨画流传于世的不多,其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土木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同年帖》最为著名。 据记载,上述两帖与“贵斋贴”、“屯田贴”、“左左贴”、“寨古贴”最初打包在一起,命名为“李西台六贴”,即明代向元汴藏。 。 清初已被拆除,后三块墨迹已遗失。 《土木书法》是李建中现存水墨作品中最典型、最规范的,也是其深厚书法功力的更好体现。 因此,这幅书法必将被后人所珍视。
李建忠,生于945年,卒于1013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北宋书法家。 字成功,名严甫民伯。 后来随母亲迁居洛阳。 后任工部郎中。 他性情清淡,古朴安静,儒雅儒雅,不重名利。 曾任西京御史。 人称“李熙泰”。 我喜欢到处走走,留下很多问题。 自号严复民伯,善书法、草书、隶书、篆书、志。 他是当时无人敢比的著名书法家。 《宋史》称他“善书法,尤工草书,常构新体。草、隶、篆、篆、八分亦妙,多人仿之,尝试之”。楷书。” 李建中的一生,源于唐五宋时期的经历,是书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人物。 元代赵孟俯说:“西台书法虽距唐代不远,但仍有唐代余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寻风神途 全球十大跑分脚本(完整版),让你一口气读完》发布于:2023-10-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