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开办至今的《北大英雄》依然拥有一批活跃的玩家,这款在大多数玩家眼中本该被时代淘汰的“文字MUD”,在2017年依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的玩家。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的1996年,那时的“计算机”还被广泛地称为“电脑”,很多人可能只在电视和书本上见过它。

同样是1996年,中国的互联网才刚刚走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大门,开始发展到普通用户的家庭。据统计,那一年全国能上网的用户只有两万多户,使用的网络还是拨号连接,网速只有56K。

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之一款网络游戏诞生。这款游戏没有画面,只有满屏的文字。没有所见即所得的用户界面,所有操作都依赖于用户输入命令。这款游戏是今天的起源,也是时代的泪水。

很多人都听过它的名字——MUD(User),曾经名噪一时的“网络泥巴”,也知道它是一款用文字来描述场景和人物动作的古老网络游戏。很多人以为它在2000年以后被当时所谓的“图形MUD”彻底打败,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但事实上,MUD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走过了20年几乎不间断的发展,至今仍凭借“文字游戏”这一独特优势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MUD是什么样的游戏?现在的MUD和网络游戏有什么不同?还有谁在玩它?本文将以中国之一款MUD《侠客行》为切入点,探秘这个神秘而瑰丽的古代王国。

你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北大英雄》诞生于1996年,因使用了方舟子从北美带回来的xkx代码,服务器搭建在北大东门物理楼的服务器上而得名。

《侠客行》最初是方舟子在国外留学时,玩台湾 MUD《东方物语 2》时构思的。他对当时被称为武侠 MUD 的台湾游戏《东方物语 2》感到不满,因为其中加入了很多玄幻元素。于是他抱着“我能做,我就做”的心态构思。当时,方舟子等五人团队借用国外流行的 MUD 机制,创作出以金庸小说为原型的中国 MUD《侠客行》,在华语玩家中引起轰动。

后来因为方舟子在北美团队运营的《侠客行》遭遇黑客攻击,源代码泄露,为了应对源代码泄露事件,北美《侠客行》团队选择主动开源源代码。

开源之后,《侠客行》的代码迅速传到国内,“北大侠客行”也成为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MUD大军中的一员,时至今日,它也成为了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传统从未间断的网络游戏。

如今的北大侠客行依然继承了 MUD 时代的传统,通过输入代码来驱动游戏。游戏中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图像,所有的场景和动作都通过文字描述来呈现。现在玩家进入这个世界的之一步就是在一张有四个场景的小地图中熟悉各种命令的用法。

图中的所有英文都是交互命令

从之一个简单场景开始,玩家就能看出 MUD 与现代游戏的区别。类似于冒险解谜游戏中“调查”命令的“look”命令,可以与游戏中的大多数场景进行互动。事实上,MUD 中以“调查”为基础的解谜玩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ask *** . about ath.”这个对话命令,也让 MUD 与游戏中的任务对话有了明显的区别。

除了最基本的“调查”之外,MUD还利用文字的优势创造出大量只能通过特殊动作才能推动的剧情。在单机游戏或游戏中,玩家能够进行的动作往往被简化为不与环境互动的“表情动作”和只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战斗动作”。MUD游戏因为没有自由图形交互动作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所以能够发挥更高的自由度。

可以说MUD是介于角色扮演游戏和网络游戏之间的产物,由多达上百个命令而非几个简单的按键位置控制的丰富的人物动作和文字描述构成的交互场景,使得游戏比如今代表“自由”的沙盒游戏更加“自由”。

新手任务流程中的一个小场景

同时,依托文字游戏极低的内存占用,MUD的地图架构可以忽略内存调用模型渲染客户端大小等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维护和更新,《北大英雄传》拥有非常庞大的地图场景,覆盖了整个古代中国。

在主场景和支线路径中,还有大量像上文“留秀山庄”这样的次要场景。

作为一款网游,《北大英雄》其实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任务”。在新手任务引导玩家进入江湖后,《北大英雄》更注重模拟“江湖感”。玩家在游戏中的行动并非由明确的目标驱动,而是由玩家自己决定。想当英雄的,可以携剑四处游历,伸张正义。想当反派的,也可以在游戏中 *** 抢劫,甚至可以选择加入朝廷当走狗。无论是追求“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这样的绝世武功,还是寻找“倚天屠龙记”、“玄铁重剑”这样的神兵利器,都取决于玩家自己的意志。

你可能会发现,以上这些描述多年来被无数武侠网游当做宣传口号,但往往都是假的,最终都会回到数值竞赛的老路上去。而在《北大群侠传》中,这些描述全都是真的。在《北大群侠传》20年的不断更新中,玩家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到精心打造的支线任务(一般都是文字解密类游戏),体验类似《巫师》或者《上古卷轴》,和堆砌任务线的网游有着本质区别。

但《北大英雄》终归是数值游戏,作为一款网游,也用大量的日常内容支撑玩家上手后的主要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大英雄》的任务系统看上去就像是国产网游的百科全书。其中不乏“护送”、“暗杀”、“护送”、“防守”等大量常见任务,有些是从近代MUD传承下来的,有些则是对MUD在过去二十年发明的新玩法的“反向引用”。

不过MUD中的玩法和网游不同,并不是极度简化的日常任务,也不是纯粹为了网速而存在的填充玩法。这些玩法更接近于为玩家提供更便捷的提升实力的系统,让玩家可以更好地探索世界或者追寻目标。打个比方,它更接近于《上古卷轴》中找螃蟹练习格挡的行为。不一定要做,但做了会更方便。

《北大英雄》还为玩家提供了大量有深度的系统供中后期玩家研究。从武学组合到随机装备,各有各的奥秘。虽然这些系统最终都是以数字来实现的,但不涉及付费的数值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乐趣。《北大英雄》花了20年的时间,才在这方面做到了相对的深度。

这种探索性的内容本身就是MUD更大的乐趣所在。

MUD 独特的“描述性战斗”没有图形,但场景仿佛就在你眼前

极高的自由度、纯粹的武侠风格、精致纯粹的养成系统,这三点共同构成了MUD的乐趣所在。而这三点在如今需要兼顾更广泛玩家,选择在风格、内容、平衡性上妥协的游戏中,是很难实现的。

如今的MUD依然保留着介于角色扮演游戏与CRPG之间的独特气质,不关心时代与潮流,在浮躁的网络里静静地保持着二十多年前的模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至于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怀旧的玩家用繁杂的命令沉迷于这片古老的黑绿荒野之中。

有朋自远方来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即使还有人在玩 MUD,那也只是一群孤独的旁观者坚守自己信仰的非常小众的爱好而已。还在玩 MUD 的人确实看起来是“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但 MUD 并不是“这些玩家不玩了就彻底完蛋了”这种事情。

即便到了2017年,每天仍然有人加入“北大英雄”大家庭。这些新人中,有从《望今》《剑网1》时代就开始玩游戏的老玩家,他们的武侠梦还在,但曾经承载着他们武侠梦的游戏却日渐衰败,于是他们选择了MUD;也有还在读大学的90后,他们本该远离MUD这种老游戏类型,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却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了手游、页游、网游之前的网游起源,并对其着迷。

这些人并非都能通过古代指挥作战的考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一些新人留下来。

《北大英雄》的传播环境相当好,让人怀旧,一方面主力队员的平均年龄确实比较高,另一方面MUD已经传承了20年,一些来自中国互联网起源的话语还在MUD中流传。

北下通讯群中8位及以下QQ号占多数,能很好体现用户年龄段

例如在《北大英雄》的玩家群体中,拥有管理权限的人被称为“巫师”(),各种自动执行的脚本、外挂被称为“机器”。这种“经典网络词汇”与其他现代网络游戏截然不同,也体现了MUD玩家独特的文化生态。

传统 MUD 使用了大量命令式操作,使得游戏中的日常任务成为重复操作的重灾区。针对这一点,MUD 也开放了用于理解任务或进行一定程度训练的机器人,本质上是自编的 MUD 自动运行脚本。这让 MUD 玩家的日常交流很大一部分变成了代码交流,这也吓跑了很多新手,但实际上 MUD 机器只需要用到很基础的编程技能。

同时,MUD中的老玩家大概是所有网游中对新手最友善、帮助更大的玩家。一方面,对于很多老玩家来说,新手在游戏中梦寐以求的宝物,不过是凭借自己“十年经验”就能轻松获得的普通物品而已。另一方面,老玩家也乐于看到新玩家进入游戏。

可能游戏本身对新手越不友好,游戏中的玩家对新手就会越友好。

记忆与重生

我试图找到一些 MUD 中真正的新玩家,看看为什么在游戏行业越来越追求真实感和复杂性的时候,他们会在 2017 年回归最初的 MUD。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我曾在一篇《存活十余年却失去人气的网游》的文章中提到,对于这种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运营十年之后很难有新玩家进入,更多的是老玩家回归。

在我寻找的过程中,认识的之一位玩家是姜天,34岁,拥有一个以“1”开头的八位QQ号,如今是IT行业从业者,也是一名“MUD新手”。

但这并不是他之一次玩 MUD。他告诉我,他最后一次玩 MUD 是在 15 年前,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生。15 年前的 2002 年,网络游戏还以《石器时代》和传奇为主。MUD 有点疲态,但还能与当时相对简单的网络游戏相抗衡。

当年只是短暂尝试,如今历尽艰辛终于返璞归真。蒋天解释自己选择MUD的原因:“现在游戏里各种系统都是为了赚钱,起个名字而已,现在的游戏太傻太单调,MUD的系统更丰富。”这也是绝大多数MUD“新人”的现状,真正的新人其实很少。

仍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时期的姜天很忙碌,他随便和我聊了几句就转身去工作了,我也转身去寻找下一个选手了。

接下来遇到的玩家是小赵,她玩了 MUD 大概有半年了。我找到她纯属偶然,因为她其实从来不主动在群里或者论坛上和其他玩家交流。

我在一次MUD实地考察中认识了她。小赵年纪不大,也不是那种玩了十几年网的“老手”。她来《北大英雄》有两个原因,一是怀揣着当武侠大侠的梦想,二是和“大佬们”争夺手机MUD游戏排行榜时,心痛不已。

现在有很多“文字手游”都是传统MUD的简化版(此图并非小赵当时玩的游戏)

小赵是看着金庸、古龙小说长大的90后,玩过《武林群侠传》和《仙剑奇侠传》​​,对武侠极其痴迷。大学毕业后,她从《天下》转到《九阴真经》,后又转战手游,因为工作承受不住大量且严格的时间要求。小康家庭的她,从不吝惜对游戏的投入,在端游时代,凭借大投入,她一直保持着相对顶级的战力。然而在手游,她遇到了对手——官方代理商。

“它原本就是一款没多少人玩的游戏九阴真经类似武侠网游,其实现在想想也挺有道理的。”她回忆道,“当时只是一时冲动,后来想通了就把游戏删了。”

小赵现在一个人在MUD的世界里探索,她用的一个男性角色姓令狐,这是她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主人公的姓氏。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位对 MUD 怀有不合时宜热情的真正的新人。

这家伙根本就没玩过正儿八经的电脑游戏,他对网游的印象一半来自于网吧里偶尔点开的《皇城PK胜者为王》,另一半则来自于网络小说。

他自称萧炎,从这个名字大概就能猜出他平时的读书喜好。

他毕业于中专,现在是一名电工,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在玩MUD之前,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后用手机看网络小说。他最喜欢的题材是玄幻、养成、网游。虽然他自己不玩网游,但他认为小说里描述的网游“可以理解”,“网游就应该这样”。

肖岩知道MUD起源于一本老小说的作者序言,现在他已经忘记了小说的名字,但书中应该借鉴了不少MUD的情节。2015年,他正式接触MUD。当时,据他回忆,“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网站上的新手指南,越看越兴奋,原来这就是书里描述的那种游戏。”

他不会写脚本,对编程一窍不通,就白吃白喝,在贴吧上找了一个手机用的MUD程序,找到了一个刚开通的小MUD,从此开始了他的MUD生涯。他几乎“玩遍”了贴吧上发布的MUD,包括武侠、西游记等,这些游戏都是基于当年的开源代码制作的。他的玩法是全程大量使用手动输入,完成繁琐的命令操作,乐此不疲。

肖岩遇到的更大问题就是,他玩的MUD很多都是实验服务器,极不稳定,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过这依然挡不住肖岩寻找MUD的热情,他现在正在玩的是一款三国题材的MUD,上线三个月了,不知道还能玩多久。

在和肖岩聊天的最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把MUD放到现在的VR里,是不是就会变成小说里那种网游了?”

作者:段成静

新的一年,我们会更加专注于游戏本身

丨点击图片阅读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中国唯一连续运营20余年的网游,还有谁在玩?| 触动音乐》发布于:2024-06-27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