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来说说国产相机的历史。在如今世界数码相机领域,日本相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佳能、尼康、索尼、富士、松下等,其次就是价格昂贵又小众的徕卡、哈苏等。近些年胶片摄影复兴,玩家大多使用上世纪日本、德国的胶片相机。哈苏胶片相机在周杰伦《说好不哭》MV之后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但很少有人知道凤凰、海鸥、长城、珠江这些名字,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凤凰自行车、海鸥手表”吗?
老一辈的人会告诉你,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国产相机品牌。相信很多人会质疑,怎么会有国产相机?一切要从1933年说起。就在这一年,东北沦陷于日寇之手。民国时期的工业水平也是一团糟。一位叫郑崇兰的电影摄影师在上海开了一家照相馆,他觉得当时国产的摄影器材只能靠进口。愤慨之下,他站起来开始研发国产相机和摄像机,并于1935年成立了“金星”照相器材厂。
但由于抗日战争的原因,照相机研制计划被搁置,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在昆仑影片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郑重兰的摄影器材厂扩建为金星电影器材厂,但也只是一个小作坊。经过十个月的艰苦努力,1947年,“金星仙乐120箱式照相机”终于制造出来了。
这是中国相机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之一台真正意义上可以商业化批量生产的相机。同年6月,郑崇兰先生在当时进口的美国米切尔相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我国之一台国产35毫米相机,并用这台相机拍摄了气势磅礴、广受好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直到建国后,金星电影器材厂才并入上海机械厂,之后又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不过那是后话了。郑崇兰先生出任上海机械厂副厂长,研制了一批电影摄影机和放映设备,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可以说是国产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先驱。朝鲜战争结束后,满目疮痍,新中国开始之一个五年计划,国产照相机正式登场。
先是1955年北京大来精密机械厂成功仿制了12台苏联旁轴相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之一批35mm旁轴相机;随后,1956年大来精密机械厂扩建为大来相机厂,并根据徕卡2、理光双镜头相机仿制了大来135旁轴相机和大来120双镜头相机。
1957年,大来照相机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企业,正式更名为北京照相机厂。员工人数由原来的7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国产照相机的生产能力终于有所提高。照相机厂名由大来改为长虹,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一年生产了7600多台长虹双镜头照相机。1959年,长虹牌双镜头照相机更名为天坛牌,一直生产到1961年。
与大来照相机厂成立同一年,1956年4月,天津照相机厂成立。为了献礼中国 *** 建党35周年,时任厂长以极大的热情把玛米亚6作为仿制对象,带领十几名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仅用54天就试制出两台样机,并命名为“七一”相机。这是我国之一台折叠式120旁轴相机。除镜头玻璃是进口材料外,其余机身均由工人自己制作。仅用54天就生产出两台相机,令人惊叹。
但由于生产能力有限,七一相机只生产了40余台,随后天津相机厂仿制德国相机,研制出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更易生产的幸福1号相机,由于其外形与当时的自行车灯十分相似,所以又被称为自行车灯相机。
同年,沈阳照相机厂也成立,和大来当时一样,仿照理光双镜头相机,生产出沈阳牌双镜头相机,与大来双镜头相机大体相当。但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沈阳照相机厂倒闭了,厂内设备运到铁岭,成立了铁岭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双镜头相机改名为铁岭牌双镜头相机。
第二年,在苏联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成立了西安西北光学仪器厂,仿制了苏联的旁轴相机。此时重庆也想造相机,便在西北光学仪器厂的帮助下,对苏联相机进行了一些研究,仿制了“长江”牌相机。
一年后,西北光学仪器厂看到“长江”牌相机后,心想:“没办法,既然你贴上了牌子,我也得起个名字。”于是,他们就在仿制斯米纳相机制造的旁轴相机上加上了“华山”的名字,华山品牌从此确立。
时间回溯到1957年,上海看徕卡相机好,就开始仿制徕卡相机,11月就做出样机,直接从试制组扩大到上海照相机厂,次年3月就直接开始生产上海58-1型旁轴相机。他们不但觉得徕卡好,而且看到罗莱的双镜头相机也好,就生产了58-1型双镜头相机。又看到美能达SR-1也好,就马上开始仿制。
时间又回到1958年,全国开始大跃进运动。以京、津、上海照相机厂为首的国有化生产,使得其他地方的能工巧匠不甘落后,纷纷在当年建立照相机厂,仿制国外照相机。仅型号就不计其数,如“蓝天、友谊、孔雀、劳动”等简易120相机。1959年,大跃进运动进入 *** ,各地照相机厂纷纷取得新的突破,天津照相机厂推出美的幸福2型相机,上海照相机二厂研制出“上海201”型中画幅折叠相机,西北光学仪器厂推出“长乐”型双镜头相机。
我国的35mm单反相机也开始出现。这款相机是由南京电影机械厂以苏联泽尼特相机为基础研制的,并被命名为“紫金山”相机。后来,天津照相机厂参考泽尼特和康泰时S研制出了“晨曦”单反相机。康泰时S不仅给天津照相机厂带来了温暖,也给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带来了阳光,让他们直接生产出了超越康泰时S的“天池”单反。网上有一句话叫“我叫你们模仿,不要超越”,说的就是他。
另一方面,35mm旁轴相机也在发展,如杭州的“西湖”牌相机、徐州的“青年”牌旁轴相机。在那些贫穷的年代,国产相机的发展在先试后产的状态下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1960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照相机交流会,标志着我国传统照相机工业的初步建立。然而那一年,中苏关系恶化,三年艰难,大量照相机厂在这个阶段要么倒闭,要么转产,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照相机厂还在苦苦挣扎。
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更先走出困境的是上海照相机厂。经过调整,上海照相机厂先是完善了生产体制,然后针对当时不景气的经济市场,在试制的照相机上进行了必要的工艺修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最终量产了一系列价格可以接受的相机。这就是当时的上海四式双镜头反光相机。上海203式折叠中画幅相机也是当时更好的相机,还有上海DF 35mm相机。这些相机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国内相机市场的空白。在盈利的同时,也推动了上海照相机厂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国内相机业的复苏。
1964年,在国家提出照相机品牌不能以地名命名后,上海照相机厂便将其生产的照相机命名为大家熟知的“海鸥”牌照相机,尤其是“海鸥4”牌照相机,长期称霸国内照相机市场。同年,天津照相机厂又推出了“东方S1”牌35mm旁轴照相机
1969年,中国工业部把仿制国外高档相机的任务交给了国内水平较高的相机厂,于是国内的相机厂开始行动,他们最早见到的是罗莱3.5,他们研制的相机是“珠江7号”高档中画幅双镜头相机。当时仿制的顶峰是“红旗20”35mm旁轴相机,这台相机是仿制徕卡的,被称为中国的徕卡。另一款仿制高档相机的产品是上海相机厂的“东风”中画幅相机,它的仿制对象没有那么出名,就是哈苏500C。
上述三款相机由于价格昂贵,无法量产,红旗20相机仅生产了200多台,东风相机则生产了不足100台。其实红旗和东风相机的性能与正版徕卡、哈苏相机相比,都有些逊色,但足以证明当时我国的相机制造水平确实并不落后。
1972年至1979年间,全国各照相机厂独立研制或联合研制了各种型号、名称各异的双镜头旁轴单反相机。这期间,1978年推出的“珠江S201”是我国之一 *** 立研制的35mm相机,拥有专业的性能和丰富的镜头附件,是当时唯一一款可以更换取景器的国产135单反相机,可以说是当时国产单反相机中的“老大”。
1983年,江西光学仪器厂经批准从苏州百洋照相机厂取得了“凤凰”商标的使用权。之前的“海鸥203”相机也改名为“凤凰203”,在国产优秀相机“双鸟”中开始展翅翱翔,凤凰般翱翔。此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带测光、闪光功能的国产35mm相机进入黄金时代,而中画幅相机则逐渐被市场淘汰。原因很简单:35mm彩色照片开始流行,而中画幅相机在当时犹如白日梦。原因很简单:“太贵了。”
1985年,影响了好几代的国产中画幅相机停产。不过,在这期间,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35mm相机品牌也开始影响国内市场。不过,市面上的相机品牌还是以“海鸥、青岛、凤凰”等知名国产相机为主,而出口到国外的国产相机无论从外观还是质量上都给国外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国内各大相机厂可怕的模仿能力,引起了日本相机企业的关注。此时,国内相机厂商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少,逐渐转为竞争状态。
90年代,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和眼界也提高了,大量国外相机品牌不断进入国内,这些国外相机功能先进,设计新颖,给国产相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生存,国内相机厂开始和国外相机公司合作合资生产,也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理想很完美,实现却很残酷。
绝大多数国产相机厂商停止研发国产相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设备后,所生产的产品大多只是傻瓜相机,根本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就这样,国产相机厂商在与国外相机产品的竞争中落败,有的倒闭,有的破产。曾经关系密切、交流合作频繁的国产相机产业体系也土崩瓦解。最后,只有坚持研发高品质国产相机的两只大鸟“海鸥和凤凰”存活了下来。
数码时代伊始,1988年8月,海鸥研制出我国之一台数码相机“海鸥DC-33”,虽然只有30万像素,更高分辨率,但这是我国数码相机的开端。然而,当我们真正进入数码相机时代,国产相机的问题已经不是传统胶卷存在的质量问题,而是核心技术的问题35mm电影摄影机,也就是数码相机的核心——感光元件的问题。
新千年伊始,国产数码相机有过一段非常热闹的时期,除了海鸥,明基、方正、海尔等并非做相机起家的公司都纷纷进入数码相机市场分一杯羹。不过,当时主要都是一英寸以下的小底紧凑型相机,像素都在100万级别。当时进口相机也都是这个级别,国产相机还能和进口产品比肩。然而到了2003年,进口数码相机的像素已经上升到800万,而国产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300万。再加上佳能康泰时已经推出了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国产相机厂商在这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
到了2005年,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低廉的日系数码相机彻底占领了国内相机市场,在混乱中孤军奋战的国产数码相机纷纷消亡,而采用日系感光芯片、价格高、规格低的爱国者相机在耗尽了国内消费者的热情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销声匿迹十年后,海鸥在2014年突然宣布复出,并发布了数款数码相机新品,让不少老摄影爱好者兴奋不已。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些所谓的数码新品,尤其是海鸥CF100,与松下LX十分相似,甚至参数一模一样。最后才发现,海鸥所谓的复出,不过是打着自有品牌卖松下紧凑型相机的拙劣之举。这让之前为此欣喜若狂的老摄影爱好者心灰意冷,于是纷纷调侃海鸥相机复出的失败,“海鸥,搞什么鬼啊。”
说到这里,回到标题的问题,一共三步。之一步是模仿,看得出来我们当时是真的用心了。第二步是拿到国外先进的流水线技术之后,大力生产傻瓜相机。最后一步,还干了贴牌这种狗屁事。一共三步,一步步走稳,最后还是走向坟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国产相机的发展史:从开始到结束,可以分为三步》发布于:2024-06-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