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礼仪很重要
人际沟通头衔优先
使用礼仪时要小心
哪怕是最轻微的错误都会让你成为笑柄。
在现代社会,走亲访友,如果叫错名字,只会尴尬一笑。但在清朝,清宫里的封号可是无上光荣,叫错名字,可要了小命啊!
小编现在就为大家做一个“清宫剧名计算器”,纠正以往清宫剧、小说中那些让人产生刻板思维的错误剧名。
皇帝
皇太后、皇贵妃被称为“皇帝”,皇后、后妃、满汉大臣则在背后或当面被称为“皇帝”。例如,据溥仪回忆,宣统年间,“皇太后、皇贵妃都叫我皇帝,我的亲生父母、祖母也这样叫我,其他人都叫我皇帝。”
向国家致敬
迷思:清宫剧中高呼“万岁”
满族八旗人有时称呼皇帝为“老爷”,但绝不会称呼他为“皇上万岁”。“皇上万岁”之类的称呼都是戏剧舞台上的尊称,大臣们绝不会这样称呼皇帝。雍正年间,别说口头上称呼他为“皇上万岁”,即便奏折中出现“皇上万岁”或“皇上万岁”等字眼,也会遭到谏言,因为雍正皇帝最讨厌这种阿谀奉承、空洞无礼的言辞。清中叶以后,皇帝的亲信太监、宫女们开始称呼在位的皇帝为“皇上万岁”。对于去世的皇帝,则在“二”字前加年号,如“二康熙”、“二乾隆”。
清宫剧中,皇子公主称呼皇帝为“皇阿玛”,但其实“阿玛”(音译:阿妈)在满语中是父亲的意思,“皇”是汉语。像“皇阿玛”这样满汉通用的词并不多见。皇子公主称呼皇帝应该叫“汗阿玛”或者“皇甫”。
在皇子们给皇帝的问候信中,通常都称呼皇上为“父皇”。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底,玄烨结束了之一次亲征,他与皇子分别近三个月,想看些东西以怀念一下,便在归途中给皇子写信:“今日天气炎热,特送您棉衣、纱衣、麻布袍(等)四件,袄子四件,请您挑出您已穿的,以便我思念您时穿。”在信中,康熙帝称呼皇子为“父皇”。皇子胤礽“读了诏书,得知我皇上爱子爱臣,不禁泪流满面,无法自抑”,可见皇子也称呼皇帝为“父皇”。
有时也被称为“阿妈”。例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除夕,宣帝为在西北前线统帅军务的十四子胤禛忧心忡忡,便写信给他:“你父母身体很好,我渐渐学会了一些养生之道……”
太后
皇帝、太后、满汉大臣及内务府大部分官员一般都尊称她为“皇太后”。
慈禧太后彩色照片
误解:清宫剧中的“皇太后保佑”、“佛祖保佑”。
“老佛爷”并非清朝皇太后的尊称,而是少数太监和内务府官员在背后对慈禧的绰号,以示对慈禧的宠爱和亲近。但他们不敢当面称呼慈禧宫廷格格装,太监们也会称呼慈禧为“老祖宗”。其实,即便是背地里称呼慈禧为“老佛爷”的太监也寥寥无几。一般情况下,太后和太后被称为“东边”和“西边”,皇帝则被称为“上边”。
“老佛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始于慈禧,乾隆皇帝因为长寿,被侍从、太监背地里称为“老佛爷”或“老爷子”,但大臣们并不这样称呼他。“老爷子”这个称呼一直到清末还存在,比如溥仪的乳母就这么称呼他。
此外,“吉祥”是太监之间常用的问候语,皇帝、后妃、大臣不会用低级太监之间的问候语来称呼太后等重要人物。清代只有内务府的一些低级官员,才会与地位较高的太监互道“吉祥”,以示亲近。
女王
皇帝、太后、后妃、满汉大臣和内务府大部分官员一般都称为“皇后”,太监、宫女则称为“老爷”。
孝贤纯皇后像
误解:“娥娘”这个称呼。
几乎所有影视作品都把满语的“妈妈、妈”念成“娥娘”。那么“娥娘”在满语读音中正确吗?其实,“妈妈、妈”在满语中的正确读音是“娥咪”、“娥聂”或“讷讷”,现在满族人都用“娥么”或“讷讷”来代表满语的“妈妈、妈”。小编推测,“娥娘”这个称呼应该是根据现代满族人将满语音译成汉语时的称呼而修改的。
皇子们称呼皇后或自己的生母(已晋升为皇太后)为太后。例如,康熙帝登基后,称其生母佟佳氏为“太后”,称其法定生母为“太后皇后”。皇子们称呼其他妃子为“某嫔母”。例如,乾隆皇帝的皇子永璘称英妃为“英妃母”(永璘是他的养子)。
王子
清朝对不同身份的皇子的尊称不同。“阿格”是大臣对皇子的尊称。内务府官员和宦官,都按皇子的品级,称为“吉爷”。书面文献中,则按品级,称为“皇吉子”。
骑马射箭
误解:清朝王爷的称号。
在一些影视剧中,妃子每生育一个孩子,就会有太监向皇帝报告(如果是长子的话)“生了皇子”。其实皇子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是被称为同阶皇子(中间加个排行数字)。
皇帝称呼自己的儿子为“阿哥”,儿子们也称呼自己的兄弟为“阿哥”。例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八阿哥胤禩患伤寒,病重。十一月中旬,玄烨便派三阿哥和四阿哥前去探望。探望之后,两人都亲自向父亲汇报:“阿哥至今未有好转。”十二月初,玄烨在胤禩、胤禛、胤禛、胤禛等九位阿哥的贺函上用红笔写道:“三阿哥、四阿哥先前亲自汇报,说八阿哥至今未有好转。现在情况如何?如他们当年所说,还是已经好转了?无论如何,你所知道的,应该可信!”
至于皇子的称号,并不像清宫剧里那样,都叫他“阿哥”,“阿格”出自满语“阿格”,读音应该读作“阿哥”。
公主
和前朝相比,清朝的公主相对来说比较默默无闻,公主入朝之后只是排辈分,授以爵位,却没有名字,有的公主甚至连公主的称号都没有。
道光的乐趣
误解:最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是“公主”和“格格”。
公主是皇帝在公主出嫁前封给她的尊号,在封号前只能叫“格格”。“格格”的本义是对女孩的尊称,意为 *** 、姑娘、姐姐,并不专指贵族或王室。
努尔哈赤建立金朝时,“格格”与“公主”两个词的界限相对模糊,比如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格格也被称为东果公主,次女嫩哲格格也被称为沾和公主。但此后,皇帝女儿登基的礼仪开始逐渐完善,比如努尔哈赤的四女、八女、养女、养孙女均被正式登基为“和硕公主”,“格格”与“公主”的区分逐渐显现。
皇太极建立清朝时,就按照汉朝宫廷礼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后宫制度(这也是清朝后宫礼仪的雏形),其中也包括公主和贵妇的封号。比如皇太极的长女固伦敖汉公主、次女固伦文庄公主、三女固伦永穆公主等。
因此,从皇太极开始,“格格”不再是皇帝女儿的正式称谓,一般都被称为“皇姬女”。不过,满族仍然保留了“格格”一词。在私下里,公主仍然可以被称为格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样称呼,因为“格格”这个词是宫女或女孩的意思。因此,“格格”只能由长辈或同辈长辈使用,宫女、太监或外官不得使用。
还需一提的是,“格格”不仅是对皇室公主的尊称,也可以是皇室妻妾的称谓,一般指没有福晋、妃子等正式身份的妻妾。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皇后,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在雍亲王府中就被称为“格格”。
在读音上,清宫剧均把“哥哥”读成二声,这是不正确的。按满族习惯,应读成三声,或读成一声,与汉族人称兄弟一样,末尾稍加押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清宫礼仪大赏——如何正确使用爵位?》发布于:2024-06-2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