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解手册》,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卷。(3)参见王耀勤,《粟的起源》,《古代和现代农业》,1988年第1期。(4)(14)(16)王建等,《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5)黄崇岳先生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1979年第2期。(6)参见陈文华,《农业考古略论》,《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7)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 (8)参见黄其绪:《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9)参见黄其绪:《裴李岗、杰里科和特瓦坎》,《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10)(11)引自日治:《农业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日治还引用了(F.)等:《埃及的使用》,《科学》,第14卷。 (12)贾兰坡等:山西怀仁鹅峁口石器制造遗址,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13)徐浩生:“徐水发现距今一万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国文物报》,1990年12月20日,第1页。(15)石兴邦:“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博物院刊》1980年第2期。(17)魏斯:“对农业起源几种说的探讨”,《农史研究》,1990年第11期。 4,农业出版社,1984 年 12 月。 (18)黄其旭:《农业起源探索(三)》,《农业考古》1983 年第 2 期。 (19)参见童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迹及有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 年第 1 期。 (20)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时代遗迹——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刊》1978 年第 3 期。 (21)张之衡:《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1984 年第 1 期。 (22)(46)黄其旭:《灰象法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1982 年第 4 期。 (23)童平亚:《农作物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24)鹫岛诚一:《山西河东平原及太原盆地北半部史前调查概述》,《人类学学报》,58卷,第4期。 (25)田建文:《山西侯马发现4000年前大型粮仓》,《中国文物报》,1990年3月1日,第1页。 (26)李帆等:《生物学史》(第5卷),科学出版社,1979年。
(27)游庆汉:《淅川县夏集附近发现古遗址》,《文物》1960年第1期。 (28) (74)吴子林:《姑苏考》第6号注释,《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29)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30)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二队孙起屯清理队:《洛阳涧西孙起屯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9期。 (31)同(28)注(8)。 (32)安金怀:《郑州地区古代遗迹概论》,《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3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 (34)龚启明:《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 (35)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队:《陕西省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2期。 (36)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3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九台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 (38)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的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年。 (39)齐思和:《毛诗中山谷名之考》,《燕京学刊》1949年第36期。 (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永靖大河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41)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等:《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粟、麻》,《考古》,1984年第7期。 (42)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甘肃临夏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11期。 (43)《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三十年》,1979年版。 (44)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青刚岔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 (45)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物》,《考古学刊》1957年第1期。 (47)(49)张玉忠:《新疆出土古代作物介绍》,《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48)新疆 *** 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成果》,《文物考古三十年》。 (50)南京博物院:《江苏文物考古三十年》,《文物考古三十年》。(51)长淮地区艺术馆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4期。(52)(68)《北辛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1986年8月第43页。(5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9期。(54)同(52),《山东龙山文化》,第434页。
(55)安志民:《中国史前农业》,《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1949年。(56)李帆:《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1984年。(57)辽宁省博物馆等:《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刊》1984年第3期。(58)辽宁省文物干部训练班;《1972年辽宁北票县凤霞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1976年第3期。(59)国家文物局,《中国名胜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60)刘振华:《永济杨屯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8期; 张少伟:吉林原始农业的作物与生产工具,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61)黑龙江省博物馆:《东康原始社会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3期。(62)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63)任世南:《云贵藏高原的原始文化》,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64)(65)韩琪:《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考古,1979年第3期。(66)魏经吾:《裴李岗老官台李家村》,考古 (67)同(66),另请参阅《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第40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69)达尔文,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第三部第十二章地理分布,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年。(70)张光志,《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考古》1989年第6期。(71)杨志敏、董开臣,《我国古代对栽培植物起源的贡献》,《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农业出版社,1980年。(72)同(52),第67页,《韩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条目。(73)同(52),第325页,《弥生时代》条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中国史前粟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路线》发布于:2024-06-2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