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三天总票房突破10亿,成为春节档首部破10亿的电影。

原作者刘慈欣看完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之一部有很大的进步。

尽管这是一部硬核科幻小说,但它却有着软核。

“人性永远是电影的之一根骨头。”

没有人性光辉的科幻片是冷酷的。

景教君在影片中看到了燃点、泪点、观点,也感受到了温暖、厚度和态度。

爱是超越一切的力量!

如果说《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羁绊”,那么它讲述的是父子之间从疏离到和解的故事。

那么,《流浪地球2》更多的把焦点放在了“羁绊”上。

亲情,是中国家庭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坚强的支撑。

影片在末日的背景下,刻画出最真挚的情感,正是这种柔和的中国式情感表达,让影片最为感人。

爱是贯穿一切的力量!

这一次,是父爱拯救了地球。

刘培强父子

刘培强一开始无疑是高兴的,他用实力和勇气赢得了韩多多的芳心。

但命运是残酷的,韩多多得了放射病,一家三口的幸福被疾病击碎了。

当一家人在拍照时,儿子刘启不小心撞掉了妈妈的假发,当曾经同甘共苦的恋人却只能在连生存都难以忍受的地方孤独地带病死去,谁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为了让儿子有机会进入地下城,刘培强参加了试点面试。

可以说,从他决定成为一名宇航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但作为父亲,对于儿子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他​​已经看够了世间的色彩,而儿子却什么都没见过。

哪怕他长大后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只要他活下来,就有希望看到世界慢慢“长”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不能不努力就结束。所以,哪怕只是为了儿子,哪怕是侥幸躲过从月球上掉下来的核弹,他也要“完美”地完成它。

“离开家人感觉很难过,但这是我必须做的。我只想让我的家人活下去。”刘培强说。

父爱如山,无需修饰,无需言语,却始终矗立在孩子生命的源头。

涂恒宇与女儿

刘培强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家庭关系的人物。

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涂恒宇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

多年前,他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为了“复活”女儿,他暗中利用尖端高科技延长女儿的数字化生命。

涂恒宇在影片中出现了两种状态,一个是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是他现在。

挣扎在伦理、法律与亲情之间,涂恒宇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变得更加成熟,慈父般的形象让人感动。

涂恒宇一直致力于“数字生命计划”,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以数字形式存在。

但电脑的水平限制了女儿数字生命的长度,涂恒宇并不满足于女儿这2分钟的生命,他要给女儿一个完整的生命。

更先进的550W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是550W是用来拯救世界的。

屠恒宇被警告,如果他试图将女儿的资料接入系统,那么他将失去进入地下城避难的资格。

当屠恒宇将数字女儿接入550W电脑系统的那一刻,毫无疑问,就意味着他选择了死亡。

但作为父亲,涂恒宇还是为了女儿付出了一切。

父爱与母爱一样无私、无求回报,虽然默默无闻,但为了保护孩子,父亲会牺牲自己。

虽然刘培强和涂恒宇这两个角色都是被亲情所束缚,但是别忘了,他们两个都是生活在末日背景下的。

当地球危在旦夕,人们的信仰与使命又将何去何从?即将来临的太阳危机又将人类的命运引向怎样的意外境地?

这是一场关于家庭、科技、人类未来的冲突。

“我相信,人类的勇气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现在、超越未来。”中国航天员周哲志(李雪健饰)认为,危险面前,只有责任,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使命,不分牺牲,不分生死。

把希望传递给更年轻的人​​,让火种传承、传给下一代。从家庭观念到集体主义价值观,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成长、升华。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幻思维能力?

除了硬科幻的震撼与浓郁的情感之外,作为《流浪地球2》核心的科幻元素自然也不能忽视。

尤其对于刘慈欣书迷来说,这两天是真正的“过年”,先有热播的《三体》系列,再有春节档的《流浪地球2》。

景教君更加看重的,是科幻电影背后从小培养创新能力、科幻思维能力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太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孩子们现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在未来派不上用场。

什么能力最重要?卓越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通过科幻来培养这种创造力和思考力?

阅读科幻小说激发你的想象力

小孩子其实特别适合看科幻作品或者电影,因为科幻天然就契合了小孩子的好奇心。

小孩子喜欢问一些关于存在、人类、世界、宇宙等等哲学问题,而科幻小说的核心就是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探索。

科幻并不单单只是预测未来,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身和环境,提醒人们技术、文化、伦理等领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尽力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对人类的现状、未来和命运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思考。

同时科幻也满足了孩子们对世界的想象。

刘慈欣曾说:

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时,想象力或许就是我们唯一的优势。而科幻,以文学的名义,履行了想象力的使命。

此外,科幻故事中还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对增加孩子的科学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说过:“孩子应该尽早阅读科幻小说,最迟不要超过11岁。”

10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成人科幻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不满足于儿童视角的科普读物,希望领略真实的物理世界、宇宙之美,期待探索先进的思想实验,感受理性的光芒。

对于有创意、热爱科学、幻想的孩子的家庭来说,如果在早期亲子阅读中经常涉及科幻类图书,一定可以过渡到科幻世界,带领孩子通过科幻作品去探索哲学问题。

当孩子们打开想象之门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幻宇宙,这时候,当家长鼓励孩子去写一部科幻作品的时候,科学与文学就会碰撞出火花。

进行思想实验

在阅读了大量科幻作品之后,不能仅仅停留在被作品震撼的情绪上拯救地球作品,而应该展开科幻的“思想实验”。

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在想象中设置一个极端的情况,然后根据现实可能性的逻辑推理,写下可能的故事”。

举一个简单的场景为例,两个人相爱是很常见、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用科幻的思维,把他们推到一个极端的场景,想象一下——他们是飞船上最后剩下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会是什么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一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外星人即将毁灭地球的前一天,人类会怎么做?

这种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探索是一种思维方式,孩子们在阅读科幻作品之后,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思想实验,问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在刘慈欣看来,这种科幻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其实有很多,甚至是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只能从童年阶段开始。在果壳网未来事务局局长季绍婷看来,这个窗口期是8-15岁。此后,人们建立起常识,往往会把思维固化在现实和日常琐事中,很难体会到另一个星球的幸福。

培养科研精神

现在的孩子,如果从小学习编程或者电子物理,也许动动手指就能发明一些小物件,甚至制作出一个小型机器人。

这是古人做不到的,但你能说小孩子就比古人好吗?

当然不是。

科技进步主要靠经验的传授和知识的积累,后人总是站在前人铺就的台阶上,或者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虚心学习,秉承他们的奉献精神,努力前行。

青少年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形成科学精神的“拔节期”,通过科学课程、活动、竞赛等,磨练自我,在科学探索中获得成功、感受到快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走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孩子是未来。

《流浪地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随着科幻的火爆,能有更多孩子喜欢科幻作品,从而激发他们自己对宇宙的想象,开始他们自己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思考,仰望星空而不是只是低着头走路。

一个从小就仰望星空、寻找“天宫”的孩子,必然会有着超越前辈的科幻思维。

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思维是以整个种族为出发点来思考人类的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流浪地球2》票房破10亿!这一次,拯救地球的依然是父爱!》发布于:2024-06-19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