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字功能演变探析
孙倩
李云甫先生曾指出,汉字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汉字的形制,还应注重汉字与所记录的音义关系,理清同一字的不同形制、同一字所记录的不同功能。 ①中国传统训诂学其实也重视汉字的记录功能,但往往局限于具体语境,且零散,以经文解释、难词义解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对汉字记录功能的大总账式梳理。因此,对记录功能的演变、汉字如何真实地记录汉语、汉字记录汉语过程中呈现的规律的揭示等都十分不足。 ②本文试图以“的”字为切入点,梳理“的”字记录功能的历时演变,并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的”字在汉代以前的出土文献中是没有的,早期传世文献中的例子也不多。汉代以后,其引申义和借用义增多,功能逐渐扩大。宋代以后,“的”字代替“底”记助词{的},助词用法逐渐成为普遍用法,除在仿古、固定词的使用中外,不再使用本义及其引申义。近代以来,一些音译词借用“的”记其中一个音节。因此,“的”字实际上经历了功能扩张、收缩,进而再次扩张的过程。
1、“的”的原始形式和原始功能③
“的”字,本为“旳”,出自《说文》中“的”的篆体形式为
出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的”字,是在东汉时期,如汉印“平的国诚”
④、东汉灵帝光和四年《溧阳太守潘迁碑》
《汉书·地理志》:“平地后国”,颜师古注云:“的,读作丁里倒,其字由白组成”,宋琪则云:“的当为旳,由日组成。”由此可见颜师古、宋琪所见的汉书本中的“旳”也写成了“的”,说明“的”应是汉代俗文中“旳”字变异的结果。那么“日”字为何会变成“白”呢?我们认为可能是“变形语义转换”的结果,即当“日”字不足以表示词义时,就转化为更接近、更能表示词义的“白”。段玉裁注云:“旳为白色的明亮,故俗字为的”,此言甚是。
“旳”或“的”所记字的本义是{明亮,分明}。《说文》云:“旳,明亮,从日勺声。”《易》云:“为额。”段注认为是“白明亮”,《说文解字月注》认为:“旳即明亮,凡明亮易辨之物,皆谓之旳。”《新序·杂物志》云:“此旳明如白黑。”是也。”《广雅·诗古》云:“旳,明亮”,王念孙注则证:“旳即明亮。”由此可知,“旳”的本义是“明亮”,与它的形字“日”所暗示的“明亮”之义相一致。这种形义统一的本义用法,才是本义。 以下是几个较早的原始用途示例:
(1)宋玉《咏娘娘》:“眉若秀眉,唇若朱砂。”
(2)《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明眉可笑。”司马贞引郭璞言:“明眉可笑。”
(3)《淮南子·说林》:“旳旳者,能擒拿,提提者,能射。”高邮注:“旳旳,光明,天下皆知,故能擒拿。”
(4)故君子之道,晦涩而日明;小人之道,明晰而日晦。(《礼记·中庸》)
例(一)用“的”形容红唇的光泽和明亮;例(二)、(三)、(四)中,“旳”重叠或与形容词后缀“然”连用,表示色泽鲜明、光亮。汉代以后,“旳”或“的”也多用于例句中:
(5)珠帘后的晨曦,春日里女子的绝色容颜。(《春日代姑娘》)
(六)风吹蒲草半折,雁儿飞上。竹间梅花隔江。(《东坡诗分类:赵灵燕、崔白直径三米大画》)
(7)万象之中,出现明亮圆光。(《古人语录》)
例(5)中,“的”表达了朝阳下珠帘的明亮光芒;例(6)、例(7)中,“的㿨”(的历)为押韵合词,意为明亮。“的”其实记录的是其中一个音节,但“㿨”(历)应为“的”的派生词。“的”是全词意义的来源和焦点,故也列于此。宋以后,该词用法逐渐减少,几乎消失。元以后,由于“的”主要用来记录助词,其他用法消失。即使偶尔使用,也是偶尔模仿古代用法。
①李运富:《汉字语用学概论》,《励韵学刊》(语文卷)(上册),学源出版社,2005年。李运富:《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②何毓华:《汉字“形构用”三个平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③本文所指的“本用”(记录词义与字形有密切关系的词语)、“兼用”(记录与本义有一定关系的词语)、“借用”(记录与本义无关的词语或音节),参见李运富著《汉字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罗福仪:《汉印文字散论》,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第7卷。
2.“的”的双重功能
为了节省,由于新词不断衍生,不可能为每个新词都创建一个新字来记录,更经济、方便的方法是仍用源词的字形来记录,从而不断扩充记录源词字形的功能。
2.1 记录术语{2},表示“白色”
此词主要用于形容动物(通常是马,但也有例外)的毛色。也用于形容人的头发颜色。浅色头发在大面积的深色头发中会显得异常明亮,所以是{的1}的引申义。后来,“白色”的含义被概括在这种用法中。例如:
(8)马善于嘶鸣,蹄下垂,足有力,额头凸起。(《易经·卦象》)
(9)赤兔起声,骷髅救主声。(全良文·元帝三世)
(10)备急道:“狄鲁:今日不顺,你一定要尽力啊!”狄鲁一跃三尺高,终于过去了。(《三国志》)
例(8)中明显用“的”来形容马的白色前额,而例(9)和例(10)则体现出“的卢”和“的脑”两种词形。“的卢”常解为“黑白相间的马”,“卢”为黑色,“的”为白色;而例(9)中“脑”写为“头脑”,即“头颅骨”,构词理据不同。但如果看《易经》中最早的“的颡”,其是指额头白色的马,“脑”的词形与原理据一致,“的卢”应是理据重新解读后的新词。
除了用来描述马毛的颜色外,它还用于描述其他动物和人类的颜色,例如:
(11)泰兴年间,吴敏化龙养了一条快狗,名叫狄威,这只狗一直跟随他。(《搜神记》)
(12)亲吟《关山月》,归吟《鬓霜》。(黄涛《送边友》)
例(11)中用“的”来形容狗尾巴的白,例(12)中用“的”来形容太阳穴的白,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少见。
2.2 在词项{的3}或双音节词中记录词素,表示“明确的,确切的”
“明确”的具体含义引申为抽象事物的清晰性和确定性,这是很自然的,例如:
(13)谁不称赞此人为圣人,与唐史比照呢?(续唐人墓志铭纂修)
(14)又言:近来得信,李林德船已归。(出自《唐代求法行记》)
(15)徒然牵白马,心生惧意,疑心重重。车逆用粗言秽语,难表真情。(《敦煌变文选》)
(16)原本是今年安排的,如今认识了人,必有信来,希望您能多多指教。(《聊斋志异》第二版)
{的3}用作单音节形容词在宋元以前较为常见,如例(13)、(14)、(15),基本可译为“清楚,准确”。类似的例子在宋元以后才偶尔见到,如例(16)。
宋元以后,由于“的”主要用来表示助词{的8},口语的双音节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单音节形容词{的3}开始频繁地用双音节词来表达,如“真的”、“的当”等。事实上,“的”已用来记录非词的词素,例如:
(17)君君未死, *** ,终有一日,我们还会再见的。(《离骚》中沈小霞与皇帝的对话)
(18)听说齐中诚上书长沙,请岐亭募兵数千人,增援长江,不知真假?(《曾国藩家书》)
另有一个双音节词{的证},可能在唐代以前就已创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19)李善《萧、曹、蒋、关等》注:“……又引《窦皇后传》,实有蒋侯、关将军二人之证。”(《刘子俊辞去礼部尚书书》,选)
2.3 记录副词{的4},表示“确实”
表示“肯定”的副词由形容词“肯定、确切地”派生而来,常用作动词前的状语,例如:
(20)易少师从钟氏,其诗约有二十首,且字瘦长,笔画短小,多有钟氏之风。(《全梁文》)
(21)今六生六灭,不合大圣心。(《入唐求法》)
(22)若知其已死,莫要疑惑,追究也为时不晚。(敦煌文书:唐安熙判词残篇)
(23)此非仁智之本意,若存此意,必将后悔。(《大晋志》)
副词{的4}常放在谓语前作状语修饰,在宋元以前也较常见,如例(20)至(23),表示“清楚、准确”。宋元以后,此类例句使用逐渐减少,但仍可偶尔见到,如:
(24)那些叛乱的人,却想安抚我们,使我们习惯他们,说我们除了安抚,没有别的智慧和策略来控制他们。这岂不是荒唐吗?(李贽《西征奏疏》)
(25)闻岳州有墓地,不知其所在之处。(刘献庭《广阳杂记》卷二)
2.4 记录词素在词条{的5}或习语中,表示“正中靶心”
马的白色额头位于头部中央,是颜色和位置上最显眼的部位。射箭的靶心往往用鲜艳的颜色标记,所以靶子上明亮的部分也叫“的”,说明这个意思直接源于本义。这个词语在更早的时代就已使用,如《诗经》中就有记载。宋元以前,它是{的}的常用义。传世和出土文献中有大量的例子,如:
(26)与他有所得,祈求你赐他一杯酒。(《诗经·小雅·比之初生》)
(27)使他有所得,使他安逸。(东汉潘迁墓碑)
(28)《汉书》云:“齐道同靶”。颜师古注:“靶,射箭的标准。”
(29)《文学选》:曹植《白马》云:“张弓搭箭,左手射之,右手射之,以毁月枝。”李善注:“箭,即射也。”
(30)灭亡之本源,谁敢争锋?(杜甫《赠郑建义十韵》)
(31)马嘶声五彩缤纷,红旗插柳柳成荫。(徐渭《陇右翠光岩赴太守宴》)
以上例子中,“的”用作单音节名词,意为靶心,或指整个目标。清代以后直至今天,“”的含义还保留在“一语中”、“无的放指”、“众射之的”等少数固定短语中,如:
(32)幸亏欧洲各国互相猜疑,谁也不敢主动出击,成为众矢之的。(《清代国事文集三则》)
2.5 记录术语{的6},表示“目的、标准”
此义源于{的5},将具体的目标和靶心抽象为“目的、标准”。例如:
(33) 君王听取谏言而不考虑其用处,那么谏言多是荆棘和白马。(《韩非子·外楚说上》)
(34)观其面色,可以知其心,事事必有因缘。(《论衡》志士)
(35)我们要追溯古时,准确把握现在,享万金之荣,享美人之深地。(北魏元协妃李元华之墓碑)
(36)行为为楷模,则天下人皆敬其气节;言行为标准,则天下人皆赞其学识渊博。(《续唐人墓志铭》)
例(33)中用单音节名词表达“目的、标准”含义的情况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与“准”、“指”等名词连用。
2.6 记录了术语{的7},意思是“要点,主要思想”
此义源于{的5}。“Bull's eye”是射箭的靶子,所以源于{的6}。但它也是二维平面上靶子的中心,所以源于{的7},意为“重点,中心思想”,例如:
(37)明堂祭祀五帝时,五帝与文武百官一并祭祀。“一般”二字,意为“无特异”。祭祀仪式隆重,所以祖先与五帝一并祭祀。(《全梁文》)
(38)大师又说:“宝镜三昧是我师父云岩亲自传授给你的,现在我将把一切的秘诀传给你。”(《云州东山无本禅师语录》)
(39)谁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李白,《开元赠刘关帝》)
(40)他所教导的心法广大清净,如云遮天蔽日。后世学者已不知其宗旨。(《禅林宝僧传》)
例(37)中,“的”用作单音节名词,其余例中均与“指”或“旨”连用,以进一步明确其“关键点”含义。
2.7 记录了术语{的8}打靶打一成语,意思是“女人的面部装饰”
《名说辞·饰说辞》云:“以朱砂涂于面,谓之‘德’。‘德’即灼。此原系皇帝与诸侯妃嫔轮流入宫时所为。行经之人,不许行房,多以 *** ,故以朱砂涂于面,以作饰。女史官见之,不将名录载之。”这种特殊的面部装饰,具有“清晰可辨”的特点,故以“德”或“德子”命名。例如:
(41)石华,簪羽簪。(王灿,《天女咏》)
(42)明亮的耳环远远望去,倒映出眼睛的美丽。(傅宣《镜赋》)
(43)寿阳的眉毛,没来由的迷人。(徐渭,《红梅图》)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的”作为面饰,有时候是成对佩戴,如例(42),有时候则只佩戴在一个地方,如例(43)。
2.8记录了词条{的9},即“莲实”中的“菂”。
《尔雅·诗草》云:“莲子,莲中之物,德也。”莲子呈白色,位于莲花中央,故莲子又称“德”。《集韵》云:“德,莲子”,而“菂”字则后而来,是为了记载莲子之义而创造的特殊字形:
(44)青室通格,紫气圆润。(鲍照《芙蓉赋》)
(45)余剩的茱萸枝,多用来采秋莲。(李商隐《李夫人图》下)
(46)舟中五谷多,唯有芝麻大如莲子,苏州人种之,头一年亦大如莲子,次年渐小。(《梦池随笔》)
根据我们的检验结果,宋代以前多用“的”字记述,宋代以后多用“菂”字记述。
2.9记录了术语{的10},表示古筝上的音阶标记
《汉语词典》认为,“的”字亦可表示琴上的音阶标记,应由其意义不同而得,例如《文选•梅承〈七发〉》中的“九寡之珥为约”。唐代李善注疏:“《书·狄公》云:‘约,都狄切。的,琴徽也。”但我们认为,“约”也可能是“的”字书写变异的结果。
2.10记录了术语{的11},这意味着一个尖锐的峰值
巍峨高耸的山峰区别于其他地貌,成为地理形势中突出的部分,所以又叫“的”,也是从原来的功能而来。如梁宣帝在《游七山寺》中写道:“神明高远独立,仙人光明独秀。”明代王志坚在《奇闻异事记·山川志》中写道:“凸凹谷之谓嚣,尖峰之谓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打靶打一成语 “的”有四种读音》发布于:2024-06-1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