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招商银行原行长田惠宇被调查,网上有一篇文章称,田惠宇在此前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康德的名言来形容自己心中坚守的道德法则。其实这句话在网上广为流传,但译文有所不同:“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去思考,就越是让我们心中充满常新无私的敬仰与敬畏: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但是读康德的西方思想史远没有星空那么深邃和美好,反而感觉像是一种折磨,因为语言太晦涩,句子又都很长。不知道是德语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为了看懂,我找了其他康德的入门课程,研究了一下。这里做个总结。
一、我对康德及其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的理解
康德一生都生活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这座城市,它的现在的名字叫加里宁格勒,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俄罗斯,据说这里原本是东普鲁士的文化中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康德,等疫情过去了,很想去看看这座培养了康德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据说康德的行为很古板,或者说很精准,他每天下午四点出门散步,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沿着同一条路线行走。邻居们把康德的行为当成了闹钟。但只有一次,康德没有按时散步,导致邻居们以为是教堂的钟声响错了。而那一次,还是康德因为读了卢梭的书而忘记了时间。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三大代表之一。你应该能猜出康德的政治观点吧?
在西方思想史上,康德被称为启蒙之子。他捍卫启蒙和自主,认为启蒙就是公开地运用我们的理性:我们通过与他人一起运用理性而获得启蒙。书中还称康德哲学是哲学上的一次哥白尼革命,由此可见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有的老师把西方思想史比喻为一根杠铃,有两头重要而伟大的两端,中间很细,可以忽略不计。杠铃的一头是古希腊哲学,另一端从康德开始变粗。由于康德之后的哲学家要么赞同康德,要么反对康德,所以他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2.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什么?
说到康德,就不得不提《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本批判,它们是康德哲学的主要载体。说来很惭愧,我是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之后才搞清楚这三本书名字的含义。原来,“”的意思不是批判、判断、审判(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换一种翻译),而是研究、考察的意思。“”的意思不是生活中的理性,而是对启蒙运动中提倡的理性的考察和反思。
书中把康德的主要观点分为认识论、道德论、政治论、目的论和美学四大类。
1.先验哲学——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这里,我想记录一个名词的概念:“先验”。这个名词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先于经验”,也就是在人的认知或者实践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是人的心智所固有的,比如: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等等。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观点。
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否定了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的基础,否定了因果关系,长期以来,没有人能够解答休谟的观点。
但康德却用先验的概念反驳了休谟的观点,休谟的经验主义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对象或知识是认识的客户,人没有办法认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对象。
但康德却把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颠倒过来,认为在主体中(即在人的心灵中)还存在着一些更基本的形式、规律或可能性条件,它们在认识论中比经验陈述具有更基础的地位。(类似于人类从相信太阳围绕地球转,到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转变,所以被称为哥白尼革命)
简单地说: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事物使人认识了它,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形式,使人能够认识它。
怀疑论者认为人类无法理解这个事物。
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则认为,认识的对象根本不重要一本书读懂进化论,重要的是人的思想。
我觉得康德的观点更符合我们的认知,和马克思的内外因、主观能动性等概念有些相似,不知道马克思是否受到了康德的影响。
2.先验哲学——道德理论(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理论)
康德的道德理论是和他的认识论相一致的,既然认识论上存在着人心中的认识,那么也必然存在着人心中固有的、先于社会经验的道德法则,或者说道德律。
康德认为道德有绝对的基础,以主体为本位,并提出普遍规律作为道德行为的检验标准:你是否希望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做出和你同样的选择。
周廉教授认为,康德的道德观点可以用一句广告词来解释:“自律使我自由”。
康德道德律的一个问题是道德与实践不一致,导致好人不一定得到好的回报。于是他引入了上帝的概念,认为上帝知道一切道德与不道德。
3.政治理论(永久和平论)
康德的政治理论也源于道德理论。康德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道德法则,因此人人都应该平等。康德因此成为个人权利的捍卫者。康德认为,侵犯一个人的个人权利永远是错误的。
为了实现这种平等,康德推论出前提条件是: *** 、废除奴隶制和一切不平等、废除战争。而为了废除战争,则应建立协调国际关系的机制(国际联盟),这或许是联合国最早的设想。
康德还提出了法哲学的出发点,即一个人的自由应该建立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这个观点现在已被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
4.判断力——目的论与美学(判断力批判)
最后,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调和了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判断力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判断力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目的论(认为人生是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二是美学(认为在人们的心中存在着对美的共同认识)。
3.如何评价?
我个人觉得康德配得上大家对他的评价,他真的是西方哲学界绕不开的一个人,不管你赞同他还是反对他。后来的哲学家或思想家都是通过继承或批判康德而变得伟大的,比如存在主义对康德的批判,罗尔斯正义论对其部分思想的发展,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霍布斯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康德的地位至少证明了三点: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后世无法回避;第二,他的论证逻辑严谨,自洽,即使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未必正确,但仍然很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第三,在一些思想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联合国的成立,人权的辩护等等。
有人说,三批判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理(认识论)、道德(善论)、美(判断力),但大多数教授都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把康德的思想简单化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真善美更容易理解,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善美,有罗翔教授讲的正义之圈。
4. 如何申请?
1、认识论的应用。按照康德的观点,人的心中存在着先验的认识形式。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知识既然是一种特殊形式和经验的结合,那么就必须掌握这种特殊形式,才能快速掌握知识。我小时候的教育更多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方法,所以我的学习效率一直很低。我很羡慕那些一年能读一两百本书的人,但是我真的学不会。以后对于我个人来说,除了认真,我会多做方法训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道德法则的应用。我内心认同,人应该有一种共识性的道德自律。这和热力学的熵增定律是一致的,人不对抗熵增就会灭亡,只有自律,人才能对抗熵增,才能不断进化。用华大基因的尹晔的话说:人应该追求内啡肽的刺激,而不是多巴胺的刺激。内啡肽的刺激需要人自律,追求更高层次的进化。
3. 政治理论的应用。在政治理论领域,康德的很多思想都变成了现实。希望以后能更深入地理解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背后的概念和意义。这些话题20世纪的哲学家,比如约翰·罗尔斯、福山、亨廷顿等,都讨论得比较多。看完之后再分享给大家。
4、关于美。从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美的标准。但我们心里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盲目跟从别人。
多于。
2022 年 5 月 16 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西方思想史上的康德——读书笔记》发布于:2024-06-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