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卧龙布局
公元228年,蜀汉诸葛亮对曹魏发动了之一次北伐,这场战争从时机到战略安排,卧龙都做了细致的安排。
从时间上来说,这一年距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已经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间,蜀汉休养生息,表现得非常好,曹魏和孙吴都以为蜀汉已经听话了,诸葛亮选择的时机实在是出乎意料。
在战略部署上,一方面准备大张旗鼓地从斜固进军,以赵云、邓芝为诱饵固守箕固,孔明则直奔岐山;另一方面,诸葛亮又策动中立派孟达从内部瓦解曹魏。
2. 辉煌的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场准备得不能再充分的战争,战争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一开始的剧本进行的:
赵云的诱敌部队拖住了曹真的主力,双方暂时僵持着。
蜀汉大军趁势进军岐山,先后攻下天水、南干、安定三郡,更大的战利品当然是姜维,如果这个势头持续下去,下一步就是瞄准长安。
3.曹魏的反攻
这样的结果,让曹魏几乎窒息。不得已,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前来,亲自抵达长安督战,同时启用了嫌疑很大的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以前行动迟缓的老狐狸,这次却一反常态,打起了闪电战,可怜孟达,大敌已到城下,他却浑然不知,孟达的结局可想而知。
结果,卧龙最重要的内应计划就被打破了。事情发生的太快了,借助曹魏强大的实力,张郃立刻调集了五万大军,抵御蜀汉的先锋部队。
4.街亭之战
此时蜀汉先锋的领袖是马谡。马谡对张郃,这一战至关重要,基本上谁赢了谁就占领了关中。双方的大致履历如下:
马谡:蜀汉越西郡守,军事将领,博览兵书,常有奇思妙想,参加平定南蛮的战争。
张郃:河北四大名将之一,曹魏左将军,一生军事家,善用兵,善于布阵,善于利用地形,与黄忠、张飞等多次交战。
从他们的履历来看,这根本就是对“智将”和“勇将”素质的一次大考验。
博览群书的“智将”马军在面对敌人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把全部军队聚集在一处叫南山的高地上。
王平副将军立即提出反对:要是停水了,我们不都死吗?
“智将”马云的回答是:你不懂这个,你知道什么叫绝境求生吗?
在马氏这位“智将”的知识储备中:居高临下,数万人拼死反击,张郃不死才怪。
指挥使张将军见状,立即包围了小山丘,并断绝了水源。
马谡的部队很快就断粮了,只好硬拼。不过马谡大概忘记了张永喜欢硬拼,所以蜀汉在几次冲锋中都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有人叛逃。马谡一怒之下当上了督战官,亲手斩杀了数名逃兵,才稍稍稳定了局势。然而,蜀军大败的总体趋势却丝毫没有被遏制住。
街亭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几乎与此同时,赵云被曹真打败,盛大的北伐之战也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5. 泪杀马谡
战后,马谡被处死。理论上,军事上胜败乃常事,而战败后斩首将的情况,在整个三国时期,并不多见!不说其他人,就连胜者张郃,也被黄忠、张飞多次击败,曹魏却没有杀他。
马谡在蜀汉多年,特别是在平定南蛮的战役中,给诸葛亮提过不少建议,其中不少都让诸葛亮很是感动,诸葛亮赏识、提拔马谡,甚至将马谡培养为接班人,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马谡确实死不起。相较于曹魏的强大和孙吴的人才济济,蜀汉实在是人才匮乏真三国无双5夷陵之战王平,典型的缺兵少将。尤其是马谡这样的人,就算不能做统帅,做个军师、谋士、副将也绰绰有余!杀了他,太可惜了。
但诸葛亮却必须杀马谡,不仅因为马谡要为自己的失败付出代价,也必须为蜀汉的稳定给出一个交代。
首先,关于这一次人事任命,刘备早在五年前,也就是他去世之前就已经拒绝了:马谡有出息,不宜重用。
此外,任免大会上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首先,马谡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不适合冲锋陷阵。其次,他从来没有单独做过什么大事,所以大家都很担心。有两个人选大家都很认同:魏延和 *** 。这两个人作战勇敢,经验丰富,但都被诸葛亮果断否决了。如果能逆天而行,做这样的事情,就叫智慧,如果做错了,就叫误判。
这是诸葛亮之一次北伐,也是他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北伐,然而他的内应孟达和先锋马谡的失败,让这次北伐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此后的北伐,孔明再也没有取得过像这次一样的成功和辉煌。
这似乎也预示着汉朝永远不可能再从蜀汉手中恢复过来。
鲁智深的经历,揭开了北宋一批神秘土豪的神秘面纱。
南宋危难之时,这两个小人物羞辱、杀害了不少“名流精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都说军事上胜败乃常事,丢掉街亭的马谡为何要死呢?》发布于:2024-06-0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