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长
这是一场悲剧
说到台湾最酷的电影,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牯岭街少年队》。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 Day》,是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著名歌曲《Are You》中的一句歌词。
姜文1995年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名与《牯岭街少年 *** 事件》英文名重合,两部影片都被贴上“残酷青春”的标签,经常被拿来比较。
前者如其名,阳光灿烂,如火焰般,燃烧着青春的渴望与激情。后者则略带讽刺,让《一天》显得冷酷、阴暗。长达四个小时的剧情,让没有耐心的观众觉得太长,却让一些真正看懂的人,有如捡到宝,拍手叫好。
一些影评人称《牯岭街少年 *** 事件》是一部史诗。
影片开头,有这么一段话:
1949年,数百万中国人跟随国民 *** 移居台湾,大多数人这样做只是为了寻找稳定的工作,为下一代找到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
然而随着下一代长大,他们发现父母们都生活在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之中,在这种不安的氛围中,这些青少年们往往会组织帮派,来增强自己年幼而薄弱的生存意志。
不少人顺藤摸瓜,提起 *** 退台后所谓的“军村文化”,以档案式的方式评论该片,力图营造一种历史厚重感与博学感,解释这部影片的“经典”性质。
但我觉得,《牯岭街少年 *** 事件》之所以经久不衰、被誉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它的“背景人物”,而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情感共通点”。
这种“情感共通点”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无论你在台湾、大陆,甚至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你经历过青春的疯狂与迷茫,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
安德烈·莫洛亚曾经评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正如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把所有的思想概括于一个思想之中,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通过一个人的生活、一些最普通的小事,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浮现在他的笔下。
《牯岭街少年 *** 事件》同样如此。
杨德昌导演通过拍摄张震饰演的少年小四的故事,带出了每个人的青春。
杨德昌对青春有过这样的定义:青春是还没有遭遇悲剧的人生。
这句话乍一看,令人困惑不已,而其困惑的关键,就在于对“悲剧”的理解。
多年前看过《牯岭街少年 *** 事件》,觉得是部好片,但太长了。最近重温,又有了新的体会:虽然长达四个小时,但拍得很“极简”。同时,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理解了杨德昌所说的“悲剧”是什么意思。
青春是还未遭遇悲剧的人生。这里的“悲剧”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摩擦与挣扎。这是一个极其悲惨而痛苦的过程,而毫无悬念的是,最后获胜的往往是“外界”。
就像电影结尾小明被刺死前对小四说的那句话:我就像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改变。
一个人唯有认识到世界不会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改变,才会成长,而“成长”意味着放弃自己内心所珍视的东西,去适应外界冰冷的规则。
可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02
哈尼族
信条
电影中,小四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蜕变。
杨德昌导演用外科手术般的镜头语言诠释了这一转变过程,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小四拒绝长大,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和解,最终对他们拔剑相向,促成了 *** 退台后之一起少年 *** 案——风柜蓝调 *** 事件。
小四的三次蜕变,源于三个人,之一个就是哈妮。
Honey 是小公园帮的老大,名气很大,提起他的名字就能吓到很多人。
哈妮逃到台南,导致小公园帮权力真空,一个叫华头的帮派成员趁机掌权,偷偷与哈妮的女友小明交往,但他不敢公开,怕哈妮回来找他算账,便公然找小翠做女友,作为掩护。
滑头子顾名思义,就是喜欢欺负弱小,畏惧强者。见小四表现得乖巧听话,就想欺负他。考试时抄袭他的试卷,下课后还找他的麻烦,说他是怪人,不让他抄袭。
小四好在不会主动惹事,但他也不是胆小鬼,骨子里透着狠辣的本性,见到狡猾的家伙来袭击自己,就拿起棒球棒硬抗。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四认识了小明,并被她吸引。小明告诉小四,小四和哈妮很像,傻傻的,这样的人很容易吃亏。此时的小四还没有见过哈妮,心里有个问号:黑道上那么厉害的大佬,怎么会是自己这样的?
电影里小斯的妈妈提到了小斯的近视,我觉得这个设定有某种隐喻,近视就是眼睛不好,看不清世界,看不清自己。
虽然Hani出场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但导演明显对这个角色很看重,首先用Sly的恐惧来凸显人物性格,Sly越是恐惧,观众就越期待:这个Hani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狠人?
当他终于出现时,大家看到Hani不是流氓也不是霸道,而是一个侠义之人。整部影片阴郁的氛围在他出现时一变,Hani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豪情与侠义。听到下属说开演唱会赚钱,他不屑地说:“怎么,我去南方了,你们台北人也开始赚钱了,生活真的这么艰难吗?”
不惜金钱,是典型的侠义之风,也是儒家的道理。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本,小人以利为本。有评论说,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 *** 事件》中融入了一些儒家元素,这是事实。
哈尼听到小明说喜欢小四,并没有生气,反而把小四当成知己,训斥了所有弟弟后,留下小四一个人,说出了下面这段台词:
我在台南,无聊得要死,每天能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让他们帮我租了本最厚的小说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真的很像。有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了。我记得好像全城人都跳起来了,到处都是火。他一个人想阻止拿破仑,结果还是被警察砍了。《战争与和平》,其他武侠书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
说这话的时候,217帮正在小公园开演唱会,蜜糖作为小公园帮的老大,对小四说出这番话,埋下了他要效仿《战争与和平》里老宝,孤身一人去阻击“拿破仑”的伏笔。
孟子说:“虽有千万人之众,吾仍当奋勇前进。”这是儒家思想中最为响亮的信仰之一。
哈尼孤身一人去开会,本就是一种殉道,但他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不料却被217老板山东人推到飞驰的汽车前,“意外”身亡。
从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四非常仰慕哈妮,再加上小明曾说自己长得像哈妮,导致“眼力”不佳的小四误以为他是哈妮,向小明表白想要照顾她。小四表白的时候,乐队正在演奏音乐,以乐队为“掩护”,小四的表白声音很大,但当乐队停止演奏的时候,小四的声音也沉寂了下来。
小四终究不可能是哈妮。
哈尼的出现到死亡都是短暂的一瞬间,只持续了几分钟。
我之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设定就让我觉得这简直是说而无行,这么知名又忠心的大哥就这么死了?
后来我重看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是杨德昌导演常用的手法,先抛出结果,再描绘这个结果引发的风波,营造出一种“延迟满足”。
哈尼死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的哥们儿们穿着雨衣,手握长剑,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复仇侠客一样,对小朴帮杀得尸横遍地。
这让我想起《史记·游侠列传》里的一句话:君子为朋友而死。
血雨腥风过后,一切都变了。 *** 当晚,花头迅速逃走,保住了一条命。花头和小四在小公元帮的冷饮间再次相遇,花头一改往日的表情,用温暖的话语和小四打招呼。
萧四明白了,他之所以变脸,是因为父亲被褫夺官职,自己再也没有靠山了。
仗着家世欺负人,是外面世界的游戏规则之一,小四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表明态度。
这一次,他没有用刀。
#03
父亲的
投降
侠客以武力破坏法律,儒生以文学破坏法律。
整部《牯岭街少年 *** 事件》的基调阴郁,光影昏暗,人物形似鬼魅,几乎所有角色都遵守着外界的游戏规则,只有三个人用内心世界的“道德”与之抗争:哈妮、小四,以及小四的父亲张国柱。
哈尼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坚守内心的理想主义,成为哪怕千万人反对也不会放弃的烈士。而小四的父亲张国柱则经历了从对抗到屈服的过程,促成了小四走向“成长”的第二次蜕变。
张国柱从上海来到台北,却改不了“倔强”的本性,现实中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太好。不过,随他而来的王狗,才华横溢,善于交际,比他“高明”很多。
影片通过两次“请家长”的动作展现了张国柱从对抗到屈服的转变。
之一次请家长,小四的试卷就被一个狡猾的家伙抄袭了,被老师发现后,小四坚称自己没有错,张国柱站在儿子一边,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让事情的严重性雪上加霜,最终小四受到了严重警告处分。
回家的路上,父亲对小四说,如果一个人为自己没有犯过的错误道歉,并努力讨好别人,那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小四回答道,可是我感觉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爸爸还说,你要相信,你的未来,能够由你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此时的张国柱顺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内心世界与外界产生摩擦时,他选择对抗,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四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行为。
到了第二次“请家长”,张国柱就胆怯了,跟上次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
这里面有一个历史背景,1949年至1987年,台湾实行白色恐怖 *** ,任何人不同意台湾当局的做法,都可能被监禁,甚至被处决。
这样的情况下,张国柱被安全总部带走,关进一个小房间里,除了吃饭睡觉,还被要求日夜交代事情、写材料。这种折磨彻底摧毁了张国柱的意志,磨平了他内心世界的棱角。
张国柱第二次来到学校时,态度完全变了,他向学校求饶,说了所有好话,但小四还没有“醒悟”,依然倔强不屈,最后被学校开除了。
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是张国柱在小四心里传承下来的如父子一般的信念,可惜,这个信念被现实击碎了。
“世界不会改变。”
人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这个世界,张国柱在经历了警局炼狱般的折磨后终于明白了这一点,然而小四性格倔强,最终在绝望中滑向了暴力。
#04
道德感
与人性的斗争
当小四拿着刀捅小明的时候,他如梦似幻的嘟囔着,我不想让你被人瞧不起,你真是个废物。
四刀过后,小明无声无息地倒在了地上,小四仿佛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一样侠客列传,轻声说道:“小明,起来。”
这是一场激情 *** 。
在小四用刀之前,小明说了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我和这个世界是一样的,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改变。
按照杨德昌“延迟满足”的拍摄手法,如果把持刀 *** 的场面倒放,就会看到诡异的一幕,小四背对着观众,就像背着十字架的耶稣。
这一幕持续了好几秒,显然导演这样拍是有目的的。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小四就像是一个传教士,先是把自己内心的“道德”灌输给放荡不羁的女孩小翠,在遭到小翠的嘲讽后,又转而对小明“传教”。
当小翠嘲讽小四时,小四还能保持理智,说“我没恶意”,那么为什么面对小明,小四还是忍不住“激情 *** ”呢?
因为小四对小翠没有真正的感情,而对小明却有很深的感情。
电影里有一个著名的镜头,小四紧紧地靠在小明的肩膀上,就像哥哥依偎在姐姐身上,甚至像小孩依偎在妈妈身上。视觉语言说明了一切,小明比小四成熟得多,在生活的磨难中,他早就理清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早就跨过了成长的门槛。
小明的父亲早逝,母亲患有哮喘,在别人家里当佣人。母亲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未成年的小明身上。小明作为一个弱女子,无人依靠,只能利用身边的男人。
小明一直和蜜妮、小虎、花头、小医、小丝、小妈等等打交道,和她们暧昧不断,但是小明并不是生来如此,他迫于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如此。
比如,她和小医士关系很好,小医士免费为她妈妈治病;她和小马也是好朋友,因为小马的父亲是司令,给妈妈提供了一份佣人的工作。
在这些充满利益算计的关系中,小明、哈妮、小四之间的感情是比较纯粹的,正如小明所说,小四和哈妮很像,傻傻的,容易吃亏。
当小四指出小明没必要跟那么多人搭讪,不喜欢的人就别理他,小明回答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像小四一样,到处得罪人。
小四和小明最后的对话,其实是一场互动式的“说教”,小明试图让小四接受现实世界,而小四则试图将小明拉入自己内心的“道德”世界,但都失败了,小四拿起刀,完成了影片主题的 *** ——少年 *** 案。
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我思考得越深入、越执着,就越会在我心中激起惊叹与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杨德昌擅长描写具有道德感的人物与“礼乐崩坏”的大环境发生冲突时人性的挣扎,往往冲突越激烈,就越令人震惊,毕竟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种悲惨的挣扎。
电影最后,猫王带给小四的封面磁带被狱警扔进了垃圾桶,狱警留下了一句话:这到底是什么玩意?
跨过“成长”这道坎之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向那些经历过成长之痛的朋友们致以问候:
你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侠客列传 台湾更好的电影》发布于:2024-06-0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