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

满族长期以来信仰并传承着萨满教,这与通古斯人古老的多神信仰是一致的。“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史籍《三朝北梦回变》,为女真语,意为“巫师”。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现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等,也信仰萨满教或保留部分萨满教习俗。萨满教原始信仰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遍及北亚、中北欧和北美的广大地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远古时期,人们把各种自然物、难以预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命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主观意识,从而对其进行崇拜和祈祷,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宇宙间以“天神”为主宰,山中有“山神”,火中有“火神”,风中有“风神”,雨中有“雨神”。大地上还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祖先神……形成了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神、雨神、雷神、闪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神、鹰神、鹿神等)和祖先崇拜(如佛多母神等)。 在萨满宗教活动的仪式中,使用到的法器很多,如祭坛、腰铃、铜镜、鼓、鼓鞭等。这些法器上雕刻着各种神灵的图案,特别是在古代的祭坛和鼓上,雕刻着色彩鲜艳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都非常珍贵。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物品,一般只流传下来供萨满们珍藏,很少被外人看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他能把人的祈祷和愿望传达给神,也能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人。萨满试图通过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体的秘密和能力。获得这些秘密和神灵的神奇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活实践。萨满分为家养萨满和野养萨满。家养萨满作为神的仆人,主要负责部落的祭祀活动。野养萨满(又称大神)是捕神萨满,也就是被神附身的萨满。捕神萨满的活动包括治病、化解物理灾难、祈求祝福、占卜、预测以及为人解决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通常就像部落中的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没有报酬,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力,可以结婚生子。 萨满死后,其所用器物、饰物、服饰等都随其陪葬。新任萨满必须经过选拔、培训(满语即要学习乌韵)后才能入职。满族萨满面具多用于野神祭祀。在萨满祭祀中,根据祭祀内容的要求,模仿各种动物或神灵怪兽。为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用帽子上的彩色流苏遮住面部。他们身穿萨满服饰,腰系铃铛,左手执鼓,右手执鼓鞭,在鼓声等打击乐器的配合下,击打圣鼓,唱圣歌,充满神秘色彩。

年轻的满族学者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进行研究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承人傅英仁收藏有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册。王松林的真诚、执着和坚持感动了老人,老人拿出100多张满族萨满面具图册和25张满族图腾图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和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天面世,被称为20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满族面具主要表现女神形象,形成于原始母系社会鼎盛时期前后。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艳丽,充满童真之美。

面具作为纯粹精神性的万能兵器,在原始先民的恐惧与自卑心理逐渐消失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工具,满族面具逐渐由庄严雄伟的萨满教崇拜转变为戏剧性的娱乐表演。

清代萨满祭祀的名字,麻虎戏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麻虎”是满语,意为面具舞。早年的面具多用草杷、兽皮、龟甲、贝壳等制成。近代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雕上人、鸟、鬼、怪兽的面容,有的慈祥,有的凶恶,千姿百态。

《清史稿》卷一百零一载:“乾隆八年,改此舞为青龙舞,舞分大、小马虎,谓之养烈舞,为武舞;大臣祝寿之舞,谓之西齐舞,为民舞。”又载:“养烈舞,用三十二人,带面具,一人着黄帆布,一人着黑皮,跳跃、倒掷,形似怪兽。”文中所说的“马虎”,即“麻虎”,也指面具。《爱回十里长江风俗录》中也有记载:爱玩马虎者,不仅清宫有之,早在金代繁盛的满族人民和大部族中,也有玩马虎之风。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学、戏剧学等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灵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也为旅游业、民间工艺美术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萨满之舞

萨满舞是巫师(即巫师)在祈祷神灵、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神”。这种巫舞在古代中国北方各民族中曾盛行一时,是原始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的产物。现今萨满使用的服饰、乐器和舞蹈动作,还保留着他们原始文化的遗迹。例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萨满的服饰,都用动物的骨头和牙齿装饰;用作乐器的鼓、鼓槌上都披着兽皮;表演中常常模仿熊、鹰、鹿的形象。

满族把萨满舞蹈称为“叫甲神”(请本家诸神)或“烧旗香”(旗人请神,以区别于汉族)。表演时,萨满腰间佩长腰铃,手执鼓或单鼓,一边击鼓摇铃,一边请来各路神灵。神灵请来后(俗称“神附体”),他就模仿所请神灵的特点,进行各种神灵表演。如请来“鹰神”,就要模仿鹰的飞翔,啄食神桌上的供品;请来“虎神”,就要跳跃、扑食,与在场的人交流;也可以在幽暗神秘的气氛中,手捧点燃的香火,翩翩起舞,以示“金花火神”已请来。

蒙古族把萨满舞称为“博”或“博舞”。过去,萨满的帽子上有鹰饰,身穿系有绶带的裙子,腰间系着九面铜镜,以显示其神威。表演时,法器为单面鼓,由一名萨满为主,另一至两名萨满用鼓伴奏。舞蹈多模仿鸟兽及各种神灵的动作,最后表演的是“转鼓”。技艺高超者手握多面鼓,以各种姿势进行连续旋转。如今,这些表演虽然仍然存在,但能表演高水平旋转的人已经很少了。

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是萨满教的信徒,在战争和重大问题上,十分重视萨满教的意见,还崇拜“白鹰”,视其为能助其取胜的战神。后来,人们把鹰看作胜利的象征,并成为流传下来的习俗。直到现在,在摔跤比赛中,选手们以鹰一样的跳跃动作入场,以增强胜利的信心。一些地区至今还有一种叫“跳白鹰”的活动,用来治疗妇女的怪病,可见萨满教对蒙古族人民影响之深。

“跳白鹰”,俗称“安代”,是一种怪病。过去有些妇女因恋爱、婚姻不自由,患上了抑郁症,她们的家人便请巫师为她们举行“跳安代”,并邀请歌姬和群众参加。附近的青年男女也来了。跳安代时没有乐器伴奏,但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可以即兴表演。舞蹈动作精致规范。在巫师的主持下,群众围着歌姬围成一圈,跟着领头人唱歌跳舞,安慰病人。如:“让你的黑发散开来,啊,安代!”,“你同辈的朋友都来了,啊,安代!”,“你心里想见哪一个,说出来就开心了”等等。随着节奏渐渐加快,人们开始跳舞,病人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病情也好转了。

游戏中的萨满

萨满是氏族和部落的精神领袖。他们与灵魂沟通,有能力预测未来,并引导他们的人民度过黑暗时期。许多人误以为他们的智慧和冷静是和平主义者的天性。事实上,当受到挑战时,萨满有强大的能力来对付那些扰乱自然秩序的人。

萨满是另一种治疗职业(与牧师不同),拥有许多有趣的法术和战斗方法。萨满在团队成员中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们拥有治疗和许多增益图腾。萨满有四种图腾:风、地、火和水。扮演萨满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图腾很重要。

萨满与人类圣武士非常相似,只是他们不能穿戴那么重的盔甲。

女萨满

萨尔图(今大庆)附近,有个地方叫萨班屯。传说那里曾住着一位心地善良、法力无比的女萨满(萨满教中崇拜神灵的人)。女萨满摘下一片蓝天做成鼓,拔起一座高大的青山做成鼓鞭,摘下一串歌星做成腰铃。她的法裙上织有翠绿的山泉和雪白的云朵。人们把她当作天上的神灵来崇拜,她的法鼓也为女真人民祈福吉祥平安。

天上有阿布·卡尼都里统治,地上有善良的女萨满守护,女真人过得太安逸了,这引起了地底的黑暗恶魔耶如来(萨满教术语,魔鬼)的嫉妒。他派出昏睡鬼作为先锋,它飞进了女萨满的鼻孔。女萨满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打了个哈欠,睡着了。

女萨满睡得太久了,醒来后,看到女真人的尸体随处可见。原来,黑暗魔王耶鲁里趁她沉睡之时,放出了十万鬼兵,把瘟疫带到了每一个女真部落。如狂风吹倒茅草,如野火烧毁野林,可怕的瘟疫四处蔓延。牲畜成群倒下,整个部落都死了。人畜尸骨混杂在一起,天地被一片阴云笼罩。

女巫慌忙寻找圣鼓,但鼓皮已被鬼兵咬得粉碎。她伸手摇动腰铃,铃铛里的星星已被鬼兵咬得粉碎。黑暗君主亚雷里傲然化作一只老秃鹰,发出怪笑,绕着女巫的头颅盘旋三圈,恶狠狠地说道:“再过十天,女真人就要灭亡了,到时候你就把天下让给我吧!哈哈哈哈!”

黑暗魔王飞走了。女萨满满心悔恨和仇恨,点燃塔塔尔香,举起青山鼓鞭,用力敲打蓝天,呼唤神明阿布坎延杜里拯救女真人免遭灾难。青山鼓鞭虽然折断了,但终于敲开了阿布坎延杜里的耳朵。一只银色的海东青从天而降,从南向北盘旋,像一枚银环一样闪闪发光。鹰飞翔着,叫道:“苦胆,苦胆,菲亚哈达,苦胆!”

圣鹰重新飞回天空,女萨满点点头,乘着鞑靼香的烟雾,向北方的菲雅哈达山奔去。那时的菲雅哈达还是一座高大的冰山,山崖陡峭如刀削壁,晶莹如银镜。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冰海,冰海上悬挂着永不落下的太阳。

阳光映照在光滑的冰面上,耀眼得女巫师睁不开眼睛。哪里有胆子制服瘟疫?突然,冰海上空出现了耀眼的七色神火。女巫师看见三十六只银色神熊在冰面上行走。

苦胆!神熊苦胆是战胜瘟疫的灵丹妙药。女巫高兴地向天拜拜,感谢七色神火将神熊送给自己。她用腰刀杀死了神熊,取出三十六颗苦胆,匆匆赶回。女巫走过了三十五个部落,救了三十五名女真人的命。等她回到自己居住的部落时,只剩下一粒苦胆。她环顾四周,见部落里没有一个活人,不禁一阵心痛。女巫一路救人,天天被鬼魂熏,自己也染上了瘟疫。她拿起最后一粒苦胆,正要吞下去,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小孩的哭声。“还有人活着!”女巫又惊又喜。

她强忍着疼痛,终于爬到了孩子的身边,这是一位不满三岁的小公主,小公主躺在妈妈的尸体旁边,脸色惨白,嘴巴张合得就像烧焦的玫瑰花瓣。

这是部落最后的根基。被黑暗魔王化作的老白头鹰又飞了过来。它落在女巫师面前的一棵枯树上,高兴地大喊:“两人一粒苦胆!两人一粒苦胆!两人一粒苦胆!”女巫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神熊苦胆塞进了小公主的嘴里。小公主得救了,女巫师则化作一座高大的石山,再也无法复活。

女萨满虽然死了,但她为女真人留下了36条生命和36条根。此后,女真人36个部落不得不打破部落内通婚的旧规,相互通婚,很快就繁衍成一个强大的部落。他们都尊敬女萨满,认为她们是神熊的后代。他们的后代不再惧怕黑暗魔王的瘟疫。吃下最后一颗苦胆的小公主后来接替了女萨满的位置。女萨满居住的地方今天仍被称为“萨班屯”,意思是“萨满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蒙古语中“萨满”是什么意思?》发布于:2024-06-0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