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听专家说》节目采访。
阮仪三先生简历:
阮仪三,1934年11月生于苏州。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一直推动平遥、丽江等古城古镇的保护,被誉为“古城守护者”。主要著作有《城保志》、《城保志》、《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古城笔记》等。
“中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历史上,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问: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守护者”,您曾说,建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不同,值得保护,为什么?
阮先生:
我研究古城、古建筑。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不一样。城市和乡村都是由建筑组成的,是一群建筑加上其他设施就成为城市和乡村。而且这些建筑从古至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北方有北方的形式,南方有南方的形式,这些建筑体现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特点。而且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都是不一样的。在东、南、西、北、中,北京和南京不一样,西安和延安不一样。延伸到全世界,英国是英国的,日本是日本的,俄罗斯是俄罗斯的。
中国自古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这种木结构建筑采用木柱、木梁搭建骨架,造型优美,色泽悦目,比例适宜,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同时,这种木结构建筑还具有抗震性。唐代的南禅寺、佛光寺,辽代的应县木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等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都很强。如独乐寺观音阁,曾经历过有科学记载的8次大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丝毫没有损坏。 同样,在四川昭化古城,2008年5·12地震中,我2005年主持修复的木结构房屋完好无损,只有一些瓦片脱落,而该地区新建的混合结构房屋则受损严重。所以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每个城市、每个村庄,甚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我经常跟人说,如果你去英国或法国,你会看到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努力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荣。所以保护的责任很重。如果我们不保护它,它会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消失,然后如果我们重建它,它就会变成假古董。
我们要把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地方特色的具体建筑保留下来。保留干什么?为了参观、展览、文化活动,对吧?对。但是重要的是保留下来,让大家认识到我们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把这些东西保留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承前启后。承前启后,就是要继承过去历史留下的这些遗产,激励我们后人去继承、发展、利用好。
“保护这些珍贵的唐宋元木结构建筑,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问:南禅寺、佛光寺、昭化古城传统木屋均采用榫卯工艺,您能介绍一下中国的榫卯工艺吗?
阮先生:
中国自古就创造了用榫卯结构来连接和保护房屋的做法。榫卯结构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早在良渚文化时期,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就发现了古人用木结构建造的房屋。让人惊讶的是,木结构的连接处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宋代有完整的历史文献记载,就是《营造法式》一书。其中记载了60多种榫卯结构。梁思成把这本书翻译成了现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精华。
中式榫卯结构的设计,是考虑两块木料相接处,在榫卯处钻一个洞,开一个缝隙,把榫卯 *** 去。而且是仿生技术,类似我们的关节,可以左右、前后活动,可以承受外界压力。地震发生时,由于榫卯结构交错,不是固定的,不需要用胶水粘在一起,就能自动活动,消散运动中的震动。这个很科学。
历史上记载,我们的榫卯技术后来传到了日本。因为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要求所有房屋都要按照榫卯结构建造,尤其是大型房屋。但是,我们至今没有把这项技术很好地传承下来,更没有更进一步地运用到其他方面。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唐宋元时期的珍贵木结构建筑保存下来。我们保存的是我们的历史,就是把可以传承的技术种子留下来,让它发芽开花。
“中国古代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结构自周初便已存在。”
问:您在《古城札记》一书中提到,中国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阮先生:
中国古代城市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城市形态从周初就有了,孔子在《周礼·匠人志》中说,城市要有规矩,要考虑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人要有长幼之分,要友好相处。再就是城市要考虑文化的传承,敬天畏地,有天坛、地坛,有的城市还有宗庙、土地庙、城隍庙。所以中国古代城市的体系非常清晰。以平遥古城为例,中央有城楼,左边是城隍庙,右边是县衙,左边是文庙,右边是武庙,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序的格局体系,既有天地人的联系,又有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传承了传统文化。
很重要的一点,所有城市都很注重景观环境。比如苏州地处水网地带,前有街,后有河,一街一河,叫双棋盘格局。即路为格,河为格,两格叠合,交汇处皆为桥。白居易有诗云:“东西南北绿波荡漾,红栏栉比,桥三百九十”。仔细统计宋代《平江图》,有桥三百九十一座。白居易也在其诗中写道:“黄里巷口莺声声欲鸣,五雀溪头冰欲化。” 黄梨坊桥、五雀桥、玄妙观、北寺塔、双塔都在,在地图上都能找到,说明苏州(平江)800年来完整地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城市风貌。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因水而建,因水而街。杜荀鹤的古诗写道:“到姑苏,见屋宇皆临江,古宫闲地少,水埠小桥多。”包括扬州,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下月夜,玉女教吹笛何处去?”二十四座桥映照着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扬州的瘦西湖与湖为邻,湖与城相连。 古城内没有什么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去苏州、扬州、平遥这些地方都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
“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古城古村,因为它们是建设新城市、新农村的土壤。”
问:您说我们有理由保护古城、古镇、古村落,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根。为什么呢?
阮先生:
中国传统的住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苏州的堂屋式住宅,还是上海的石库门,还是岭南的建筑,都是围合式的院落。房屋围合起来,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亲密无间。房屋连在一起形成街巷,邻里混杂,贫富混杂。贫富混杂在街巷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连在一起的街巷,邻里相邻。然后,张家的母亲,王家的大嫂,董家的爷爷,席家的奶奶,形成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互动体系。我们的巷街巷巷都是和谐的邻里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友好的关系,才使得大家彼此变得亲近。远亲不如近邻,这种社会形态形成了重要的邻里团聚关系。 但现在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互相拜访不容易,彼此都不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要考虑如何在现代城市中用传统文化把人们很好地联系起来,如何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邻里关系。
还有就是人与山水、土地与人之间如何连接,这是我们要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把那些古城古村留住,因为古城古村是建设新城、新农村的土壤,我叫它“温床”,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原有的人文纹理的根基就消失了。所以,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至关重要。 *** 总书记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抛弃历史文化,断掉这个根,就再也接不上去了。把这个温床留住,让它长出新的东西,是我们重要的历史责任。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建设新城、实现新发展,如何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发扬历史文化传统,这是我们重要的责任。
“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后周城墙,还有双林寺,寺内有元、明、清三代的造像2100余尊,都应该好好保护。”
问:如今,平遥古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但古城却险些被拆毁,请您讲讲“救平遥于刀火之中”的故事。
阮先生:
1980年,我们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每个城市都兴奋地要建一个新城。恰好我当时正在带学生实习,做榆次古城的规划。他们的理念是“旧城焕然一新”,拆掉城墙,修好马路,车能通行,城市就会焕然一新。当时我提出要保留古城,但是跟山西省建委谈起来很难,国家只能保护文物。当时全国的文物就几百处,不可能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我想,平遥古城墙是南北朝后周的,里面有双林寺、镇国寺等几座重要建筑,保护起来能不能把古城保留下来?我直接找他们省建委主任,说我可以帮你做个规划。 新旧城可以分开建,城市还可以发展,现代化。他心里将信将疑,但又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说好,给你一个月时间制定方案。我回家招兵买马,正好是暑假,就招了12个学生。当时条件很艰苦,我带了3000元钱,买火车票、住宿、吃饭。大家都长满了虱子,衣服被子里都有,吃饭的时候桌子上苍蝇很多,甚至我们13个人都得了细菌性痢疾。
我们很快把方案做完了,上报县里,上报省里,直接上京。当时我已经见过罗哲文先生和郑孝燮先生。罗哲文先生是文化部文物司司长,郑孝燮先生是建设部总工程师。我找到罗哲文先生说,这么好的古城,而且镇国寺是全国第三古老的时期修建的,这么好的城墙,中国唯一比较完整的后周城墙,还有双林寺,里面有元明清三代的2100多尊雕塑,都应该好好保护。我把我做的方案给他们看了,他们说做得非常好。我把他们两个请到太原来,他们就转告省领导,这么好的古城应该保留下来,阮先生做的方案是“刀剑之下救城”的好方案。 同时,罗哲文先生拨款8万元用于修复古城墙。当时,8万元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在县里引起了轰动。我帮助他们成立了古城保护委员会和古城墙修复工程队,并派我的研究生去观看他们修复古城墙。
同时我们在全国会议上介绍平遥,很快它就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很多重要建筑成为国家级文物。作为国家级文物,有一点钱,就可以修缮和保存下来。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1995 年以后才开始发展旅游业,并向世界推介,成为著名的古城,1997 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7 年,平遥将围城的四条街道命名为罗哲文路、郑孝义路、王景晖街、阮仪三街。
“留住思乡之情,就是留住对故乡的情怀,进而延伸为对家情、对国情。”
问:“要守住青山绿水、牢记家乡情”, *** 总书记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多次强调这一点。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
阮先生: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说的乡愁是一个人对家乡的怀念,是少年时代或者过往岁月留下的对家乡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就留在这些建筑构筑物中,而这些实体的营造,又因为其中的人的活动而形成了形态和场景。这些场景是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现在一想起来,就会担心它们是否还在。乡愁乡愁,就是担心自己家乡过去存在的环境和场景是否还存在。
我们经常说“摇啊摇,摇到外婆的桥头,外婆叫我乖宝宝”,立马想到从小到大外婆照顾你的时光,其实也是一种乡愁。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桥,外婆就住在那里,桥在那里,河在那里,你还可以去那里回忆外婆照顾你的情景。将来,河填平了,桥拆了,外婆去世了,她再也不去那里了,也找不到了。比如,我家乡苏州以前的交通工具就是船,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不同季节的船运来水果蔬菜水产品,还有各种生活用品。 比如夏天,我立刻想起,一船船运来满满的青青西瓜,船娘一边划船,一边唱着长调,“西瓜呀,你要吗?”那些男人用投掷的方式把西瓜搬动,就像投篮球一样,一个接一个,一、二、三、四,如此反复,非常漂亮。大家纷纷站下观看,等到他们把船上的西瓜全部投完才离开。这场景,只能让人怀念和惆怅。
我规划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现在全国已经没有宋代城市结构和肌理了,但是苏州还存在。我把平江街区保留了宋代的样子,前街后河,一街一河。现在平江路已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在这条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的遗迹,所以一到这条街上,就会有很多历史的记忆,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人们寻找乡愁的地方。所以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对家乡的情怀,从这里延伸到对家的情怀、对国家的情怀。
“我这些年做的都是出于对古建筑、古城的纯粹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问:“一生做好一件事。”您曾走遍全国,为保护古城古镇文物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什么您总是不遗余力地做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呢?
阮先生:
我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古建筑、古城纯粹的热爱,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随老师从大江南北去考察古建筑,看到了祖国大好山河、雄伟壮丽的城市。同时,有机会走出国门,看到别人的工作成果,我意识到我们责任重大。中国有那么多精彩的历史遗迹,我们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只是呼吁,更要想办法自己做点什么。在平遥保护成功的时候,我也对周庄、乌镇、同里、甪直、西塘、南浔这六镇江南六镇做了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不但把这些古城保留了下来,还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好处。 当时我们在周庄提出的口号是“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一开始大家不理解,觉得可以把古城拆了建新城。但是拆了古城就没有了,这些财富就没了。保护古城还能发展。他们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但是当全国旅游业起飞,当地经济开始发展,老百姓富裕起来了,他们才意识到古镇的价值。
我们要尽量多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让后人看到。这些老房子的修缮要遵循“四性五原”的原则。“四性”是原汁原味,也就是原汁原味,保护原汁原味的遗迹;可读性,保护遗产、阅读历史;完整性,保护城市、街区、古建筑,不一一保护;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五原”就是“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原结构、原环境”。给人们看实物很重要。我做浙江楠溪江规划的时候,他们开始不相信,就把楠溪江的乡镇长、村长请到苏州、周庄去看。我申报江南水乡世界遗产的时候,他们有的不理解,就把周庄、同里、乌镇、甪直、南浔、西塘的镇长带到法国,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培训他们。 培训结束后,他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很清楚,保护这些古镇会促进中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大家认识到每个地方都有好的东西,要认真去保护。我也通过这项工作培训了这些干部,所以我对这件事情感到相当自豪。
我也注重人才子女的培养,希望他们能继承我的事业,延续我的事业。现在我的二代、三代中,很多都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我把孙子阮送到荷兰更好的城市规划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硕士毕业后回国和我一起从事城市保护工作。同时,我也教导他们做事要脚踏实地,要把国家利益放在之一位我的世界建筑物种子码,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希望大家能养成一双明眼、金眼,也就是识货。我每年都在做的自选科研项目《捡拾遗失的珍珠》,就是要看到这些珍珠,不要把它们踩进泥里,要把它们捡起来,让人们知道它们的价值,让它们流传下去,从而传承我们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觉得这个挺成功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保护了大概二三十个历史古镇,比如平遥、丽江,这些都不再是问题了。我希望这个理念能够真正被大家接受。虽然我老了,但我还是要努力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是要保护好这片土地,让它能够生长出新一代,把世界遗产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心境。
“我们应该继承祖先的教诲,记住他们的教诲,并将其传给我们的后代。”
Q:请谈谈您对家风和教育的理解。
阮先生:
父亲曾经跟我说过,我们祖先阮元的家训,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孝、进、规、廉、务实。有了传统的家训,我们更应该继承祖训,牢记祖先的教诲,把这些家规家训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家规家训很重要,但是也要看我们是否理解它们的含义。他给我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缅怀祖先、铭记祖先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让我们能够继承他的遗志,做一个有文化、有领悟力的好孩子,通过家训把整个家族凝聚起来。
我的祖先阮元是个清官,清正廉明,忠于职守,留下了很多故事。比如,他生日那天,一大早就带着仆人走,找个僻静的地方,自己一个人看书喝茶,这样别人就找不到他,也不能送礼物给他,这就叫“藏茶”。
另一方面,阮元不仅为官清廉,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办学非常好,比如广州的学海堂、杭州的古井精舍,培养了很多著名文人,比如龚自珍等,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一方面为官,另一方面又不抛弃文史之学,堪称文史大家。这一点,也应该让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好好学习。现在大家推举我来负责组织延续家谱的事情,主要就是通过延续家谱,把阮家的传统传承下去,团结互助,交流互助,报效国家。我们要有家国情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问: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您对党员干部读书学习有什么建议?
阮先生:
我的建议是每天读一本书,我喜欢看的书范围很广,读完之后要勤于记忆,做笔记、摘录,这样才能留下印象。有人说,如果只是翻阅,就会如过眼云烟,什么也不会留下。直到现在,我依然经常做笔记,也出版了很多书。为什么呢?我不懒,想到什么就写下来,等收集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书。所以说,碎珠碎玉可以聚成一件衣裳,碎布片可以连成一件衣裳。这是我对待读书的态度,也是一些小技巧。
“我经常到省、县去,发现以前大吃大喝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工作作风也改善了很多。”
问:您对全面从严治党有何感受?
阮先生:
这些年,我们党更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提倡廉洁从政,强调每一位党员都要注意党性修养,这也是党的神圣职责,我觉得非常好。同时我们也抓住了很多腐败分子,很多不正之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经常去省里、县里,发现以前大吃大喝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作风也改善了很多。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有的吃喝变了样子,表面上没有大吃大喝了,但是还有人暗地里大吃大喝。
“我们要为中国梦贡献力量,不遗余力与时俱进,保护好中华文化遗产。”
问:请您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写一封信。
阮先生:
*** 主席在两院会见时指出:“我们要意识到,有些历史交汇点可能会产生共鸣,有些历史交汇点可能会擦肩而过。”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只争朝夕。我们正处在大好时机,在 *** 总书记和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我们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不遗余力地与时代共鸣,保护好中华文化遗产,打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和幸福家园。
资料来源:中央纪律检查和国家监督委员会网站
采访|冯吉根
摄影|胡苏恩
加入微信集团,共享建筑和艺术材料以及信息
扫描QR码,并注意“城市和农村环境设计小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专家观点||阮仪三:古建筑保存我们的历史》发布于:2024-06-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