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云

在上期的《奇闻笔记》中,作者讲述了百年前在陶然亭震惊全国的“大老怪叫声”的故事。最后人们发现,发出怪声的,是一种“身比雁高,嘴喙长,与鱼鹰极像”的稀有水鸟,因正处于交配期,所以发出了震惊京城的响亮叫声。最近在翻阅民国笔记《半天录集》时,发现作者柴小凡对“南峡洼水怪”为何能“吼声如巨鼓,数里之外皆闻”有了另一种解释,那就是——蛙叫声。

1. 爱吃青蛙的人会像青蛙一样死去

“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雨水盈盈,绿草塘处处蛙声。”每到这个季节,在小区里或居住区附近,只要有水的地方,夜深人静时不难“闻蛙声”。古人说一塘蛙鸣,相当于半个鼓声,是有道理的。区别在于,鼓声让人兴奋,而蛙鸣让人安然入睡。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认识到青蛙、蟾蜍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生长,于是便对它们大加赞扬,并编造了一些报应的故事,劝诫人们不要滥杀它们。《右台仙馆记》中就说吴江平望镇人王阿茂“爱蛙”。他做了一根长约两尺的铁针,“每捉一只青蛙,便用针刺穿它的脖子,等针穿满了,才拎回家吃。”王阿茂吃了几十年的串蛙,有一天,他到亲戚家串门,在亲戚家借宿一夜。“是夜,远处起了火,阿茂便爬上屋去看。” 亲戚家在河边,因为怕海盗顺着河水爬到家里,就在屋檐旁边装了几十根极其锋利的铁棍,就像现在很多小区装的防盗栅栏一样,顶端还装了“尖头”矛头。阿毛看热闹,探出身子太多,“滑倒摔倒,铁棍扎破脖子,哭得惨不忍睹。”亲戚们赶紧去救他,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找了好久才找到一排长梯子。“他们把梯子放到水里,顺着梯子爬上去,终于把阿毛救了出来,但他已经死了。”村民说,“他的死状跟青蛙一样。”

游太仙馆笔记

青蛙和蟾蜍亦是如此,又因被列为“五毒”之一,古籍笔记更表明其毒性,告诫人们远离它们。《子不语》写一位名叫朱义仁的人,擅长书法,被广西庆元府巡抚陈希方聘为书记官。“当时正是盛夏,巡抚请同僚饮酒。席间,众人脱帽。”谁知朱义仁脱帽时,头顶上正趴着一只大蟾蜍。众人连忙把它打倒在地,谁也不知道它跳到哪里去了。喝了一会儿,大蟾蜍又跳到朱义仁头上。众人手脚并用地追赶,“桌上的粮食、谷粒尽毁”,最后竟找不到它了。 当晚,朱伊人感觉头上痒痒的,“第二天,头上的头发全掉了”,头上长出一个像坟包一样的红色肿块。就在家人目瞪口呆的时候,朱伊人的头皮突然裂开,露出一只大蟾蜍“伸着头瞪着眼睛,前两腿搭在头顶,腰部以下在头皮里面”。拔不出来,针灸也扎不死。最后找了一位有经验的人,用金簪子把它刺死,再 *** 。朱伊人的顶骨从此凹陷,形态怪异。

朱伊人的故事明显是编造的,但《清白类钞》中的一段记载或许是真的:

青霸雷超

康熙丁丑年,苏州人王贵到野外捉蟋蟀,无意中发现一个山洞,洞内有一只大蟾蜍,周围还有许多小蟾蜍守卫着。王贵也觉得无聊,便用大石头砸了大蟾蜍,大蟾蜍当场毙命。蟾蜍背上的毒液溅入王贵的左眼,王贵“痛得难忍,惨叫一月,凄声声传于外”,最后左眼球凸出眼眶一寸而死。

2. 吸水塘里的大蟾蜍

也许正是因为蟾蜍的相貌丑陋,而且性情剧毒,所以很多古籍笔记都把它们描绘成恐怖的生物。清代王珏在《从化秋灯记》一书中写道:太行山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有一群鸟飞过一个山谷,它们就会慢慢落下来,好像脖子上突然拴了块石头。一位勇敢的游客骑马贴近山谷观察,看见一只十余丈宽的大蟾蜍“昂首吮吸,飞鸟全都落入它的嘴里”。游客大惊失色,调转马头要走。没想到马好像也被吸引了,不但不肯回头,反而慢慢地朝蟾蜍的方向走去。游客一拉缰绳,奋力骑行,终于连同马一起从“蟾蜍”的嘴里逃了出来。

吸鸟是一回事,更可怕的是吞人。一个男孩在夏天在河里洗澡,突然感觉身体浮了起来,“高出水面几寸”。以后,他每次在河里洗澡,都会比上次高出一点。男孩“暗自高兴,以为是升天的征兆”,从此他去的次数就多了。父母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天天到河里洗澡,他却不告诉他们。有一天,男孩又去洗澡,自己能高出几尺多。他正得意时,突然抬头,看见稍高一点的悬崖上一个巨大洞穴里,躺着一只“大如水桶”的蟾蜍,“低头吸吮”,而他之所以能轻如燕子,在空中飞翔,就是它吸力的结果。 男孩惊恐万分,尖叫着落入水中,逃回家,“再也不想飞上天空”!

与此类似的,还有民国学者余学伦在《齐青楼杂记》中的一则注释,似乎是《秋灯集》中两则故事的“整合加强版”,只不过把蟾蜍换成了青蛙:

七青楼杂记

某县有一处悬崖,两边都是高高的悬崖,很少有人去那里。“附近的居民经常看到有鸟儿飞过这处悬崖,它们常常会突然掉进悬崖里。”起初,大家都以为是鸟儿找到了食物,于是纷纷赶去抢食。但后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悬崖下有一潭水。“夏天的时候,附近村庄来这里游泳的小孩常常会无故失踪。”起初,人们以为是溺水溺毙在潭里,但始终没见到尸体浮上来,“便开始有些惊讶了。”一天,一个力士到潭里洗澡,“突然感觉身体在飘,想慢慢浮上来,但一离开水面闻人然,又掉下去了。”力士大惊,便坐在潭边,仰望天空。 “仰望悬崖,忽见树丛间有一只巨蛙,张大嘴巴,怒目而视,其巨喙用力一吸,顿觉身子顿时轻盈,欲飞上半空,便将嘴巴闭上。”即巨蛙张嘴时,引得池中之人浮起,闭嘴时,则使悬空之人坠落。壮汉惊恐万分,赶忙跑回村里,召集众多村民,提着 *** 跑到悬崖底下,对着巨蛙开枪——“青蛙已死,落入池中,大如圆桌”!人们恍然大悟,无论是之前坠崖的鸟,还是后来消失的小孩,“都被青蛙吸了进去”。壮汉只是因为体重过重,才幸免于难,“若是小孩,早就被打死了”!

3. 绿衣女孩、青蛙仙子

无论余学伦所记载的巨蛙是否真如他所说“幼时听人讲过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还是他读了《秋灯集》后有新意地写下来,巨蛙在古籍笔记中确实是一个不祥的存在。《耳食录》写道,巨蛙即将出现时,“阵法”颇为吓人,“黑风自艮方而起,霎时,四面皆闭,天地昏暗,恶臭刺鼻……厚云重重又遮天蔽日,大雨不断,雷声轰鸣,闪电闪烁,冰雹狂风呼啸,山川谷地喧哗。”没过多久,一只“大如牛,嘴里血迹斑斑”的巨蛙出现了……

一只巨蛙已然吓人,但数千万只普通青蛙一起走在大街上,在古人眼中更是恐怖。《梵天府集》记载,崇祯癸未年五月,“京城蛙蟾皆迁他处,每日晨起,成群结队,数千万只,皆规整有序;清光绪庚子五月,亦复如此,蛙皆往京城西去。”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两次的前后,都发生过李自成攻打北京、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 “民国三月,京城齐华门外六里屯一窑里,一群青蛙排成一排,数量不计其数,向东游走,它们穿过田野小路,经过数条巷道,到了一条小沟边,便跳入水中溺亡。”从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连续四天四夜,青蛙密如蚂蚁,头尾相连,“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长桥横卧在波涛上,只顾爬行。”作者柴小凡回忆说,这些青蛙有大有小,“大的如瓶瓶罐罐,小的如同普通青蛙,有时还有极小的青蛙趴在大青蛙背上,过往行人拾起,却怎么也下不来。”每只青蛙的皮肤都是墨绿色的,腹部是暗红色的。 一般说来,青蛙是向前跳跃,每跳跃约一尺长,但这些青蛙“闭目,缓步,举足如兽”,仿佛四足动物在散步。结果,许多青蛙在上路之一天就被汽车碾死。市 *** 从保护有益动物的角度出发,“下令所有汽车绕行,城中百姓大为震惊,纷纷传扬这件怪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青蛙或蟾蜍集体上街,只是气候或环境变化引起的正常迁徙,或是青蛙幼虫成年后寻找新栖身之所,很常见,并不是什么奇怪现象。但当时普遍缺乏科学素养的人们以为青蛙集体上街代表水火,主打军人形象。这次大概是因为宋教仁遇刺事件,引发了二次革命。

《梵天府藏品》

在古籍记载中,也有“美丽”的巨蛙,但很少见到。笔者只发现一只,来自《醉茶志怪》:

《醉茶话》

“宜城北村有一位姓刘的寡妇,有个年幼的儿子在私塾读书。这天下着大雨,她儿子还没回来,她就守在门口等着。”这时,一个大约十三四岁左右的美丽女孩,穿着绿衣,冒雨跑过来,对刘寡妇说:“雨下得太大了,我能不能在你屋檐下躲一会儿?等天晴我就走。”刘寡妇看中了她的聪明才智,便把她请进屋里。两人聊了起来,女孩“应声流利,令她十分高兴。”就在这时,天空中响起一声巨雷,女孩吓得扑到了刘寡妇的怀里。刘寡妇像亲生女儿一样把她抱在怀里,爱抚着、哄着她。 过了许久,雨停了,姑娘向刘寡妇道了谢,告别,便出了门,变成了一只车轮那么大的青蛙,跳走了。

几年后,当地爆发起义,刘寡妇和儿子乘船逃走。风大浪急,船眼看就要翻,但“一只巨大的生物从水里冒出来,跳上船来”。船稳定下来,到达对岸。大家慌忙下船,才发现站在船头“平息”风浪的生物竟是一只巨大的青蛙,随后它跳入水中不见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在所有光怪陆离的故事里,值得阅读的是风雨,值得期待的永远是稻花的丰收——虽然青蛙变身成女孩,我总怀疑她的腰不够纤细,但她聪明可爱,记人恩,不忘报恩。这才是我们童年认识的小青蛙的模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聊斋志异|古籍笔记中的巨蛙出现与青蛙之旅》发布于:2024-05-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