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工笔花鸟画,于非闇先生(1889-1959)影响甚深,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于”。其书法早年以晋唐楷书为开端,晚年以瘦金体著称,可谓其画法与书法皆承宋徽宗一脉。
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画与诗”展,日前在何香凝美术馆向公众开放。
展览展出北京画院藏于非闇精品约60件,以绘画史、博物史(科学)两条线索,从“山水间”“植物世界”“宣和旧风”“新妆”四个角度阐释于非闇的艺术创作。
郭象 1957年 69cm×41cm 卷轴纸本
于非庵(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原名于奎照,后改名于照,字养述,又号非庵、仙人、文人、老非,北京人。自幼习书画,早年随王润轩学画花鸟草虫,但王润轩教给他的更多的是养虫、制颜料等知识。非庵曾在《自传》中说:“十七八岁学些工笔花卉,五六年只学些调色、配衬之法,但那时对宋画已有了一定领悟。”
1929年,于非安拜齐白石为徒,学习绘画、篆刻。1931年7月,他在《北平晨报》《艺苑》专栏中介绍齐白石:“……其中最有名、最富想象力的画家,是画坛的领头人,一个72岁的老人,名叫齐白石。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实属罕见。”
于非闇(1889-1959)
于非闇1930年至1931年任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师,1935年,时年46岁的他全身心投入工笔花鸟画创作,以宋元以前为创作重点,极力模仿赵佶,终成一代巨匠。曾举办“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绘画篆刻联展”,著有《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国画色彩研究》、《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等散文集。藏品中充满了各种昆虫、奇花异草。这是于非闇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创作花鸟画的人生经历。 于非安关注身边的花草鱼虫,以点、染、勾勒的路径进入草木的世界,这也是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的观察。
于非闇在《古都墨迹》中曾写过老北京饲养螽斯的情况:“螽斯颜色有青、黑、草白三种。青色有深翠,黑色有老幼。但草白色不宜过深为黑,不宜过浅为透明绿。脉纹浓重,以红腹为佳。正午阳光,是供欣赏的,不能欣赏,就不能观赏。当它从盆中倒出,在阳光中,虫子受阳光照射,须须舞动,左上右下闻人然,缓缓急速,犹如公孙大娘舞剑,使人荣辱消逝。它一抬腿,侧身,举起一肢,用嘴钳轻轻啃咬,从尖处开始,到尾处,从左到右,六足皆有,双臂弯曲,面向太阳躺卧。当阳光照遍全身时,螽斯便会发出阵阵光芒,使人荣辱消逝。身体一动,它就会叽叽喳喳地叫。胡须的舞动愈加频繁,叽叽喳喳的声音愈加强烈。观赏者往往两眼呆滞,口干舌燥,耳聋耳聋,脖子僵硬,疲惫不堪,但还是要顾及猫咪的攻击和孩子的恐惧。养猫之道,就是要保护好它的胡须。如果胡须受损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但胡须很容易受损,所以饲养者辛苦的本质,全都在胡须上。”
竹子、石头与两只鸽子 画作 140.5厘米×59厘米 1937年
《放鸽子》诗中记载:“早晨六时起床,打开鸽棚,院中飞来一群鸽子,粪便落了一地。我把它们赶进棚里,用扫帚清扫院子,挑出鸽子,放出棚外,在鸽子身上系上鸽铃,我一吹口哨,鸽子便飞起来,吹响晨钟。”
于非闇文采斐然,记忆力超群,藏品丰富,其笔下是北京风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最生动的写照。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于非闇的艺术选择,他是为数不多能比较完整地继承宋徽宗遗风的花鸟画家之一。
春节画 85cm×43cm 1959年
正如展览序言所说,蔬果鱼虫、种花养鱼、养鸽是于非闇的日常生活,当然也是他花鸟画的人生体验。于非闇关注身边的花草鱼虫,以点染勾勒的路径进入草木世界,也是艺术家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烈观察。宋代《宣和画谱》卷十五,在花鸟一栏,共列出唐代至本卷时擅长花鸟题材的画家46人:如黄筌、徐熙、赵昌、崔白等。在宋徽宗眼中,这些画家的潇洒才华备受推崇,可惜的是,徽宗以后的宫廷画风,却掩藏了“工整清雅”的风采。 随着文人水墨美学的盛行,“奢侈”的趣味受到林良、陈淳、徐渭,甚至吴昌硕、齐白石的挑战。或许正是因为个性,于非闇成为20世纪宋徽宗艺术风格最重要的继承者。他在宋元作品中找到了令他着迷的色彩,仔细研究纸张、颜料、水墨等所有相关的创作媒介,共同完成了于非闇的“师古”。
皇家鹰 1954年 164厘米×80厘米 镜头
赵佶白山茶临摹 1953年 59cm×32cm 绢本
万物生息图 黑纸 89.5cm×52cm 1949年
《梅竹锦鸡图》1954年作,172厘米×84厘米,卷轴,丝绸
于非闇反对过分繁琐、过分细致而失去笔墨的高韵和整体精神,他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清雅淡雅。正如有的评论所说,于非闇的花鸟画刚柔相济,设色艳而不俗,形象细腻生动,清丽秀美而不妖娆。他后期作品的技法更加多样,有的厚重浓郁而不刻意庸俗,有的清淡飘逸而不单薄冷峻。
美术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曾认为,于非闇的重要贡献,在于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美术教育,继承和发扬了工笔花鸟画的精神和技法,对于京派画家来说,于非闇对这一传统的贡献尤其巨大。
红柿 1959年 95cm×58cm 卷纸
据主办方介绍,于非闇虽然擅长工笔花鸟画,但也涉猎过山水画。原因似乎并不奇怪。文人画以山水为本,自清代以来,文人画以“四王”为范本,山水创作也是文人超脱情怀的体现。于非闇存世的山水作品风格,可以清晰地读出明清文人山水乃至宋代小景的气息。笔法浓淡飘逸,意境清新,颇有清雅之感。
登华山炼丹台,1955年,112厘米×60厘米,纸上镜头
三叠瀑 1947年 82厘米×39.5厘米 纸本镜头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先良在开幕式上表示,自2018年以来,何香凝美术馆持续与北京画院合作,将中国优秀艺术家及其艺术带给大湾区市民,共同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于非闇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的领军人物,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闇”。此次联合举办《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画与诗》,希望在给观众带来艺术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郑志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画院于非闇先生此批作品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体现了北京画院与何香凝美术馆长期以来在探索中国艺术传统价值上的共识、在艺术展览和学术上的互助,以及多次深度合作中形成的默契和高度信任。本次展览以于非闇先生艺术创作历程和阶段形成的四个主题板块为载体,呈现于非闇先生在中国画领域“艰苦创业,开拓山林”的探索,饱含着他“精研古法,广纳新知”的胸怀和续写宋元画派兴衰的艺术理想。
展会现场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相关文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续宋元,读于非闇一草一木世界与宣和旧体》发布于:2024-05-3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