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熄灭了,燧石
——追忆西丁先生
孟德润
庚子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多生命丧生。
庚子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书画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去世了。
西丁先生卧床多年,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视其为生命,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他忍着巨大的痛苦,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希望生命之火能够重新闪耀,希望上天能够给他更多的时间。
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先生是在 *** 里。陈丹给我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王先生在病房外的走廊里,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伸着懒腰。他朝我走来,虽然看上去很瘦弱,但精神很好。我心里祈祷:祝王先生早日康复。
4月13日上午,我在手机上浏览朋友推荐的文章,看到郑丽芬老师和陈丹老师两天没转发朋友圈文章,心里一紧,随口问了问妻子西丁先生是不是有事。晚上8点左右,我收到陈丹发来的讣告,惊悉西丁先生已于两天前去世,悲痛万分,叹息流泪。
2016年初,师父打 *** 让我为《西丁美术》写一篇序言,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虽然我曾为《画界》、《美术》、《中国漫画》、《中国 *** 出版》等报刊写过几篇文章,回顾西丁先生几十年来的艺术成就,但终究是抒发自己心声的短文。这次责任重大,我心里很忐忑,自知才华不高,学识浅薄,地位低下,言辞微不足道。我劝他还是找一位美术理论界的权威来写吧,如果是无名之辈来写,会不会影响大作的分量?但他却笑着说:“知我者,德行高尚,我已找到你,请不要拒绝。”还说:“我不会设任何规矩,你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字数没有限制,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我本来就沉默寡言,面对师父的信任与豁达,我竟不知该说什么,无法拒绝,最后只得心甘情愿地默默接受。
在人们喜欢与权贵合影、题词序言以提升影响力的时代,徐先生无疑是个异类。
之后,我们因为稿件的事情, *** 就更频繁了。“喂,老孟!”西丁先生打 *** 的时候,常常是这么开头的,“喂”往往拖得很长,让我感觉很亲切。西丁先生比我大八岁,却叫我“老孟”。一开始我很紧张,还叫他叫我名字就行。他只是笑笑,下次再通话,他还是那样。
和西丁先生交谈时,经常会发生误会。他说着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我说着不纯正的陕西东府话,有时因为一句话,我们无法长时间交流。再加上西丁先生听力不好,就以为 *** 坏了,先换座机,再换手机,一通 *** 就相当麻烦。我曾建议郑老师教西丁先生用手机输入手写,这样交流时比打 *** 可以省去很多误会,但西丁先生始终没有这样做。后来,看到郑老师发来的一张西丁先生的照片,我明白了原因。照片中,西丁先生半躺着,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放大镜看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如果让他输入手写,他怎么应付得来?老人听力不好,视力模糊,真的不容易。
有一天我们打 *** 的时候,老公突然问我每天几点午休。我说我生活不规律,有时候睡有时候不睡,有时候早睡有时候晚睡,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老公想了想说:“那我们约定以后下午五点再聊。”后来,正如他所说,他经常下午五点给我打 *** 。他这么为别人着想,真的让人感动。
《西丁艺术》初稿为六卷,定稿为八卷,如此庞大的作品,从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排体系的思考、文字图片的审阅等琐碎之事,西丁先生都要亲自操刀。他还为此担心,生怕有疏漏,一再嘱咐我帮他仔细审阅,如有不妥之处,要及时反馈。
陈先生不太会电脑,需要别人帮忙把稿件从北京送到西安。陈丹给他安排了两个助手,助手先把稿件发给我,我看了之后就把意见告诉他。陈先生为这本书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苏轼先生让我看的,不仅是《评点摘录》中别人的话语,还有他自己的《艺术笔记》,甚至还有他的每一幅画作和题字。比如苏轼先生的代表作《赤壁还舟图》,就是用深浅不一的赭色墨,写在《赤壁序》全文中,近看是赋,远看是崖。悬崖之下,浩瀚江河之间,停着一只小舟,苏轼站在小舟的尾端,仰月听风,心胸旷达,仿佛仙人一般。纵观整幅画卷,历史、诗词、书法、绘画融为一体,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原画中有一个细节似乎不对劲,影响了作品艺术的完美。这个细节就是苏轼手中的那支笔。 当然,从浪漫主义的角度看,他手中的笔就是在悬崖上写下《赤壁序》的那支笔,似乎也合情合理,但从画面的视觉形象上看,就感觉多余了。那么高,那么陡峭的悬崖,那么小的船,那么渺小的人,苏轼是如何在悬崖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我冒昧地向先生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并建议是否要把笔收走。没想到,先生竟然鼓掌,把笔从苏轼手中拿走了。谦虚的先生,谦逊谦和,伟人,他的人格魅力令人信服。
西定先生曾与我通 *** ,说《西定艺术》出版后,有两件事要我做。一是他想再编一本书,就是《西定艺术》的选集。《西定艺术》太贵,定价太高,普通读者难以接受。他为普通读者着想,想出一本小开本、定价低廉的选集。其诚心诚意,令人敬佩。二是他想让我去北京陪他一段时间,讲讲他的生平,看看他的相关资料,给他写一篇评传。谁知他临终前,竟去世了,留下一个未了的心愿,让人唏嘘不已!
我为《西丁艺术》写的序言,2016年重阳节写完,次年上海梅雨季节又重新编辑。为了进一步征求修改意见,在征得西丁先生同意后,我将序言分成十六期,连同西丁先生的相关作品一起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无名河”上。这期间,许多读者,无论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都被西丁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所感动,纷纷撰文、作诗评论、称赞,成为他的粉丝。更让人感动的是,还有粉丝在一人一口地传承着他的作品。
王先生的创作硕果累累,风格独特。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评述他作品的艺术特点:突出独特,尖奇异,自然有趣。他的创作不从众,不迎合庸俗,他的思想、形象、笔墨都具有创新性。天地造化,世间万物,都呈现在他的笔尖上我的世界怎么找燧石,他那绵延不绝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蕴藏在他的笔下。历史、诗词、书法、绘画,熔于一炉;情、理、象、趣融为一体,奇思妙想为魂,墨为形,卷轴绚丽多彩,光彩夺目。他的笔延续传统,创新而不逾矩,创新而有根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透露出一位艺术先驱者的执着与沉稳。走过独木桥的人,就踏入了艺术的境界。
2016年盛夏,我在准备写《西丁艺术》序言的时候,读了很多西丁先生提供的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艺术笔记》。这些文字深刻揭示了西丁先生独特而又个性的创作现象是有其起源和源头的。这个源头就是他对艺术哲学的独立思考。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要欣赏美、创造美,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主张;没有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家是不能成为好艺术家的。西丁先生艺术创作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并践行这些主张。
西丁先生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要点:
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审美主体在艺术创作中常常被抽离出来。鲁迅先生的“寻找虚无”就是寻找那个不再存在的自我,迷失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找到最初的自我,找到个性,也就是回归自我,回归审美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回归。
其次,艺术思维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的结合,因此,思维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用心画画和用手画画的结果往往大不相同。画家应该是一个聪明人,要聪明、机智、熟练地画画,而不是机械地、漠然地、按照习惯或套路来画画。王先生提倡“无中生有”的辩证观,提出“随性之象是刻意而为,故应在随性上下功夫”。“高深的学问”和“心智”是他探求虚无的重点。
第三,有无相依,无中生有。西丁先生说:“因为无,所以我去寻找,找到了就有了!”他还说:“这种集百家之长的方法,的确是高超,但那是别人的东西。而艺术中最稀缺的,就是百家所没有的东西。”寻找前人所没有的,寻找别人所没有的,寻找已有的,其实就是寻找自己有的,自己没有的,创造自己有的。前人所没有的,别人所没有的,都是自己创造的参照系。你要在无处思索,在无处下功夫,把别人所没有的变成自己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求相同,而求不同;不朝同一个方向走,而朝相反的方向走。艺术生产只生产独一无二的作品;批量生产绝对不是艺术。这是西丁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四,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更高的审美范畴,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是心之所感,口之所难表。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出味浓而意趣深远的艺术作品,是艺术追求的更高标准。王先生主张:“人生若淡茶,淡淡一味即可;作品若浓汤,追求醇厚而不舍。”他还说:“味出众,才是真正的成功。”王先生的创作追求醇厚的味,观者觉得值得一看,有滋有味,有嚼劲,从中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大美、精神意趣和道理。
陆先生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他的美学思想是卓越的。
先生的艺术作品和美学思想将永垂不朽。
在《西定艺术》书稿交付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夕,我打 *** 问席先生是否需要回西安处理出版事宜,他说要回西安看印刷色样。后来他病重住院,没能如愿回到西安,也没能见我最后一面。如今生死相隔,不禁有些伤感。
李先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视之为生命,他还有很多未竟的事业,他忍着巨大的痛苦,与病魔顽强斗争,希望生命之火能重新燃起,希望上天能再给他些时间。然而,上天是盲目的,并没有再给他岁月,一个天才逝去,一团熊熊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
不,火是灭了,但是火石还在!
弗林特就是他的艺术哲学!
弗林特是他的:在某物中发现虚无,在无物中创造某物。
2020.4.18.夜.大兴县.汉源.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火熄灭了,燧石》发布于:2024-05-2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