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军的火炮为何那么差?甚至一度陷入“无火炮可用”的困境。在清末民初的战乱年代,中国的火炮工业已经达到了非常超常的高度。当时我们不仅能够生产各种大、小火炮,而且能够自给自足,从钢材到零件,全部都是国产!可谁能想到,抗战时期,国军的火炮却成了大问题,甚至一度陷入“无火炮可用”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火炮工业在清末民初曾取得过一定的成就,当时湖北枪炮厂和江南制造总局是全国之最,一门又一门火炮轰轰烈烈下线。

但好景不长,抗战时期情况怎么变化的呢?原来我们虽然有制造大炮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特别是在钢铁材料方面,当时国内钢铁行业大部分还停留在生产碳钢的阶段火炮,要知道,当时欧美已经普及了性能更优的合金钢。

合金钢的好处不言而喻,相较于传统碳钢,其硬度和韧性要强得多,用来制造大炮再好不过。可惜当时的中国钢铁业就像一头老牛拉着一辆破车,举步维艰。虽然民国 *** 明白发展特种钢的必要性,但内乱不断,外来势力的打压,让新建钢铁厂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这还不算,国内政局更是混乱,军阀割据,各方势力争权夺势,中央买办势力心怀不轨,自主研制生产先进火炮几乎不可能,结果抗战时期,国军主力火炮不得不依靠进口,而这些进口火炮,大部分都是德国产品。

说起德国火炮,就不得不提袁世凯。这家伙在北洋新军搞了一整套德化,从炮兵到教官,全部都是德国人。段祺瑞也是靠着这套德国火炮打天下。一时间,中国的火炮工业几乎就是德国的影子。

即使如此,袁世凯还是想亲自动手。他推动国内兵工厂改造,仿制德国火炮。当时定为标准的上海制造山炮,仿制的是德国克虏伯1904年型。虽然这种山炮已经过时,但在当时也算是国内火炮工业的“自我革新”。可惜,这种自我革新,并没有真正推动国内火炮工业的全面升级。

抗战爆发,形势急转直下,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国军火炮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远远落后。相比之下,日军火炮轻便、射速快、威力大,而我军火炮大多还停留在一战水平,有的甚至是清末的古董。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战场形势。

我们的炮兵工业为何会落后到这种程度?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和材料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军费的使用问题。由于我国连年战乱,军费大头往往花在仓促的武器采购上,而对长远的科研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即使有了技术和装备,也无法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

当时国内政策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而是更多地依赖进口来解决问题,这种依赖进口不仅消耗了大量外汇,而且严重抑制了国内产业的自主发展。

回到抗战时期,国军在装备上的劣势尤为明显。这必须说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缺乏长远眼光,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推动地方工业的发展。在枪炮硝烟中,这种短视、短视的做法,最终导致国军在装备上遭受了极大损失。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任何国家的军事实力都是其工业实力的直接体现。从清末民初的自力更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严重依赖,中国火炮工业的发展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与挑战。或许,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更大教训,就是永远不要忽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抗日战争时期 *** 军队的炮兵为什么那么差呢?甚至到了没有炮可用的地方。》发布于:2024-05-29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