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女人》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分手而不拆散。
七八岁那年,父亲进京出差,给他买了一本《聊斋白话文》,这是《聊斋》故事集。那是他之一次接触这部古典小说。工作后,张绍刚又开始读《聊斋》,这次是原著。他越读越入迷,沉浸在古文的美中。他对《聊斋》的偏爱一直保留至今。
很多人不知道,10年前,张绍刚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忧虑的画室》,收录了60篇短文,内容涵盖从《聊斋志异》故事到社会热点话题。书出版后,他继续写作,迄今已完成150余篇文章。他并不着急出书,“反正喜欢就好。”
最近,这个“个人爱好”终于可以和观众分享了。在读书节目《恰好的故事》中,张绍刚作为主持人,从《聊斋》中选取了12个故事,他担任编剧。现场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他在台上,手捧一本写满笔记的旧书。没有广告,没有冠名赞助商。每期节目都不长,不到20分钟。张绍刚说,在这些300多年前的狐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人。
《恰好的故事》之一集讲的是“绿衣女子”的故事。这是《聊斋》中一个不起眼的故事。与影视剧中被反复刻画的聂小倩、英宁、辛十四娘等女性相比,故事的女主角——绿衣女子连名字都没有,但男主角的身份却十分明确,是一个书生,名叫余静,字小松,宜都(今山东青州)人。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聊斋志异》的经典“套路”:余书生深夜在庙里看书,绿衣女子推门而入,两人 *** ,从此以后,她每晚都来。一天晚上,余书生执意要请绿衣女子唱首歌,绿衣女子拒绝不了,便唱了起来,危险随之而来。第二天,庙里的一只大蜘蛛被歌声吸引,捉住了一只绿蜂。余静连忙救下了奄奄一息的绿蜂。见状,众人也明白了,那绿衣女子就是绿蜂。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也只是一场普通的人妖爱情故事,但绿衣女子离开的方式却很特别——她没有再化作人形,而是化作了绿蜂的本色,投身到墨水之中,在桌子上写下了“谢谢”两个字,然后从窗外飞走了。从此,绿衣女子再也没有来过。
在张绍刚看来,《绿衣女子》的故事无疑具有很强的现代感。“绿衣女子在爱情中很勇敢,在与余书生的感情中,她每一步都是主动迈出的之一步。绿衣女子的坚强还在于,在一段感情中,她不会保证自己不输,但一旦输了,她输得起,承担得起后果。这跟现代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很像。”
最让张绍刚感动的,还是绿衣女子最后的选择。在她逃离致命危险之后,选择离开,并向书生致谢。“这份感谢,最直接是感谢书生救了她的命——尽管危险是书生带来的;另一层含义,是感谢他们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在张绍刚的理解中,《绿衣女子》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分手不撕破脸。如果更多人理解绿衣女子的选择,或许现实中就不会那么“血淋淋”的 *** 了。
节目最近更新的第四期,讲了一个离奇的短篇故事《骂鸭子》。主人公是一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人,偷了隔壁老头的鸭子煮熟,不料浑身长了一层鸭毛。晚上有人在梦里告诉他,这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要被主人骂一顿,鸭毛才会掉。这个人很狡猾,找到老头,也不说是谁,只说“有人”偷了他的鸭子,骂一顿就能让他不敢再偷;但老头却说“谁有空骂恶人”,不肯骂。这个人尴尬,只好亮出身份,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老头这才骂完,鸭毛才掉下来。
张绍刚说,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故事,认为这只是劝人向善的普通话语,但后来发现,故事中没有出现的人物反而更有意思。
“这个故事里缺失的第三者,旁观者,是现实中必须存在的。村里的其他人,故事里没有写到,但按照常理,他们也应该对某个偷盗、欺骗的人心生不满,很有可能会天天骂他。这个第三者,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张绍刚说,“看热闹的人,跟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老人,但现实中,有些人喜欢当别人故事里的主角。发生一件事,总有那么一群人,喜欢发表意见,但他们表达的只是态度,并不一定是真相。”相较之下,隔壁老人说,“谁有闲心去骂坏人?”也算是当下网络社交的礼仪规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部电视剧《聊斋志异》让这部经典小说成为不少80、90后童年的阴影。后来经过《倩女幽魂》《花姑子》《新聊斋志异》等电视剧的多轮演绎,狐狸精、鬼魂成为梦中美好的幻想。然而,《聊斋志异》四百多个故事中,大众其实知道的只有那几篇被反复重复的故事,《恰好是故事》所选的故事,都是大家比较陌生的。
“就像我在节目里反复说的,《聊斋志异》不是写狐狸和鬼,而是写人。把人写成狐狸和鬼,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社会中世俗的人情。”张绍刚说。节目播出后,他会看评论,当有人说“你的理解不对”,纠正他读错一个字时四字歌名,他会很开心。“故事没有中心思想,大家关注和讨论《聊斋志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确实,如果这些故事发生在现代,那么除了妖精之外,一切都是真实的。
在《易水秀才》的故事中,蒲松龄列举了自己“不能容忍”的事情:身为庸俗之人却假礼炫富,冒充名士,扮丑阿谀奉承,满口谎言,坐下就让座,逼人听读寒碜的诗文……张绍刚也回忆了自己的经历:“有人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平庸的文章,发到朋友圈,你点赞还不够,还得转发。而光转发还不够,还得加评论、加感想……”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职业处境,在《聊斋志异》中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张绍刚说,如果观众看完剧后,能再读一读《聊斋志异》的原文,或许会知道得更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300多年前写的《聊斋》讲述今天的故事》发布于:2024-05-2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