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军武器的发展与陆军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冷兵器和热兵器两个历史阶段。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海军和海战之前,虽然整个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和提高,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时用于海战和海战的武器无非是“撞锤”和“钩子”、刀枪剑戟、弓箭,或者投石车、抛石机之类的武器,最多用弓箭投掷易燃物品,用火船进行火攻。

东汉末年的赤壁海战,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海战方法和战术。但到了东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海战武器已经有了重大的进步,出现了威力巨大的对舰攻击武器“炮竿”。这种武器身材高大古代战争用的武器,顶端绑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安装在大型船只的炮楼或甲板上。如果击中敌舰,往往造成船体木质结构部分损毁或断裂,船沉人亡。其实这就是投石机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舰炮的前身。

1、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战斗

然而,在火药尚未应用于海军和海战之前,在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时期,烟幕弹和油 *** 对于中国古代海军武器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

烟幕在战争中的应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说。“蚩尤能制造浓雾,将士们昏迷不醒。”看来,这里的“浓雾”是指人工制造的烟幕。但史书上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58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继续南征。公元589年,隋军南下,分几路渡江,志在一举灭掉陈国。隋将何若弼率军从广陵(今江苏扬州)渡江,进入古京口(今江苏镇江),再进军陈国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大军在城郊钟山附近的白土冈与陈国军遭遇。陈将陆光达率军拼死奋战。隋军四退,形势紧急。这时,何若弼“放烟幕以蔽身”,即放出烟幕以掩饰自己。陈国军以为隋军已败,便以隋军地方士兵的首级向陈国主请求赏赐。 何若弼见陈军大乱,趁机率部反攻,陈军大败,隋军反败为胜,最终灭亡了陈国。

此战隋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使用了烟幕,这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战役。

2. 烟幕最早应用于海战

烟幕在水战中最早的使用,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三百年。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及山西各地又出现了十个政权,统称十国。整个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地封建割据政权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不断挑起战争,造成了长期的混乱。

贞明五年(919年)三月,南方吴越王钱丘令钱传瓘为水军都督,率五百艘战船攻打吴国,吴国都城在扬州。吴国派彭彦章、陈奋率领水军迎战。四月,两军水军相遇,在狼山江(今江苏南通狼山江面)展开激战。

战斗开始前,吴越舰队做好了周密的准备,命令各舰装载灰、豆、沙以备不时之需。海战开始,吴越舰队斗志昂扬,趁着风势,率先发起攻击。吴越舰队避开其正面冲击,绕其侧后,紧随其后,待吴舰队驶过后,彭彦章见攻击不成功,便调转船头,继续迎风攻击。钱传瓘此时已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位置,便趁风吹灰,然后趁“吴人睁不开眼”之时,迅速接近敌舰,展开登舰战。吴越舰队随即在己舰上撒沙,在敌舰上撒豆。吴军水兵踩上沾满鲜血的豆子,站不稳,纷纷倒下,舰队阵形一片混乱。吴越舰队趁机纵火焚烧吴舰,吴军大败。 海军将领彭彦章身负数十伤,最后自杀身亡,吴军舰队全军覆没。

狼山江之战,由于传官周密部署,指挥得当,先退后进,转劣势为优势,占据顺风有利的攻击位置,然后适时使用烟幕。结果“天如雾,吴军大败”。吴越舰队乘胜放火攻击,大获全胜。俘获战船400艘,活捉吴军将领70人,斩首1000余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烟幕的海战,也是我国海战史上的杰出典范之一。

3.我国是世界上之一个在战斗中使用烟幕的国家

美国人普莱蒂斯在其著作《化学战剂》中提到,之一个使用烟幕的人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700年,查理十二世率军渡杜文纳河时,曾利用湿稻草制成的烟幕作为掩护,成功渡河。普莱蒂斯对此评论道:“但如此早期的偶然结果,并不能证明使用烟幕是一种公认​​的军事策略。”

但何若弼在公元589年使用烟幕作战绝不是“偶然结果”,而是主动有意识的“以烟掩人”,事实上,他在实战中已经将烟幕作为掩人耳目、化劣势为优势的有效战术。如果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偶然情况视为使用烟幕的开端,那么我国使用烟幕的时间比他早了1100多年,最早在海战中使用烟幕也比他早了780年。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烟幕用于战斗和舰队编队攻击的国家。

4. 火攻是中国古代海军战术的优势之一

纵火是古代海战、水战中常用的战术,早期是使用木材等植物、油类的常规纵火,后来发展为使用矿物、油类等化学燃烧剂的纵火。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从一般常规纵火到使用油类纵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纵火,即火攻,是战争中最常用的战术之一。纵火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战争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曾专门论述过“火攻”。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如战国时期齐燕之战的“火牛阵”、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西晋初年的“长江之战”、唐代的“白港口之战”、宋代李豹指挥的“黄海突袭”、元末朱元璋讨伐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郑成功 *** 的海战等,都正确地运用了火攻战术,取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火攻或纵火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古代海战史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军战术的优点之一。

5. 石油作为水战中的燃烧剂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石油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我国称其为“沃油”,并了解石油的一些特性,如“水中火,能燃”、“烈火油”、“燃桨,敌以水浇,火愈烈”等,并明确知道石油在海战中可用来“焚烧敌船”。

据中国文献记载,最早使用石油(即“沃油”)作为战斗燃烧剂,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即公元913年。当时后梁大将李巴率领千人驻守刘阳(今山东东阿北六十里),趁夜作乱,从水门闯入城内,“以长杆扎布抹油”,焚烧了城内的建国门。这是最早使用石油作为战斗燃烧剂的记载。

石油作为燃烧剂最早用于海战,是在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梁金德胜海战中。四月,后梁将领何格率军围攻南城濮德胜(今河南濮阳,县南五里),用竹绳将十余艘战船连在一起,用牛皮盖在战船上筑垛口如同护墙,筑起坚固的水堡,以防金军救援。晋王李存勖亲自率部在北岸布阵,但被阻,无法渡河救援。此时守军“箭石近前,顷刻间陷落”,情况十分危急。 显然,后梁设置的水塞能否被攻破,成为金军守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时,李存勖手下将领李建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他挑选了三百名勇敢的士兵,身披铠甲,手握利斧,亲自率领他们向战船发起攻击。当战船临近时,后梁水军箭雨横飞。李建吉指挥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挥舞斧头,砍断竹绳,闯入敌船。同时,他用“木缸载柴,油烧火”,从上游放火,烧毁了后梁战船。接着,他又用大型战船载着士兵“趁着硝烟四起,发出轰鸣”,发动总攻。

后梁水堡连接战船的竹索被砍断,战船遭油纵火袭击,“霎时烟火腾起”,“火光冲天”。随即又遭金军舰队攻击,水兵被烧死或淹死,水兵大半。水堡被攻破,金军得以渡江。金将李建吉用油纵火击败后梁将军何格,解围,金军反败为胜。

但同光元年(923年),后梁终于攻下南城德胜,乘胜东攻。杨刘在江,后梁用巨船堵住渡口,切断了金军的粮食、武器等后勤补给。金军驻防总管李周连忙派人向晋王李存勖求救,让他日行百里援兵。结果,援军赶到时,李周已断粮三日。李存勖采取决断手段,在巨筏上堆上柴草,浇上“油”,从上游“纵火焚烧下游梁船”。梁船队被迫撤退,围城解除。金军用油火再次发动水战,再次取得胜利。

由于石油具有燃点低、火力强、蔓延快、不易扑灭的特点,成为战斗中消灭敌人、焚烧船只的有效武器。我国早在公元913年就用它进行攻城,公元913年又将其用于海战,这显然是我国武器装备特别是海军武器装备的一次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在陆战和海战中成功运用了烟幕弹和油火,这不仅是中国人对世界古代兵器发展史的一大贡献,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水陆作战方法的变革和创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天如雾蒙蒙,火光冲天”:古代海战中烟幕弹和纵火是如何使用的?》发布于:2024-05-2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