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包龙图民间故事和戏剧的演变
中国民间文学中关于包公的故事很多,可以说是通俗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包公死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契约文录》和《包龙图三现解冤》是宋人最早创作的关于包公破案的故事。《宋四公闹魂殿》虽然不是包公破案的故事,但故事的最后却出现了包公的名字:“及至包龙图先生做了太守,这些贼才害怕起来,纷纷散去,地方太平了。”但总体来说,流传下来的宋元白话小说中关于包公的故事并不多。
元代政治黑暗,民众期盼清官,元杂曲中流传着大量的包公剧,有十六、十七出剧本完整,且有清官破案的剧目。其中包公破案的剧目有十一出,有佚名的《陈州卖米》、《契约文》、《神奴》、《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鹿斋郎》,郑廷玉的《包戴之巧查后园花》,李行道的《蕙兰记》,曾瑞清的《留歇记》,武汉陈的《胜锦阁》,还有一出台词不完整的《张骞杀妻自尽》。
在元杂曲中,包公被塑造为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通天下、无所不能,正义凛然、无所不能,体现了人们对清正廉明的政治的向往与期盼,也是人们对黑暗现实不满的心理幻想。
小说《龙图公案》中的包公不仅捍卫皇权,而且正直廉洁,为民讨公道,展现出清官的正直和内在魅力。他睿智强悍,是白天能判日、晚上能判月的星宿。与元杂剧中逐渐被神化的包公相比,明代的包公拥有强大的神通,上至玉皇大帝,下至阎罗王,只要有包公的请求,他都会答应,甚至一些地方神祇也受他驱使。
《三侠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武侠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作为中国之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对现代中国评书、武侠小说乃至文艺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是民间包公形象的集大成者,使包公无畏、刚直不阿、痛恨邪恶、能干办事的形象最为完整,流传最为广泛。尤其是小说增加了包公身世的详尽信息,包公三口铜铡的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大侠(王超、马汉、张龙、赵虎)的由来,开封宰相公孙策的由来,展昭、白玉堂等人的由来,以及包公断案、侠义之士游历四方除暴安民、报国济民的大量故事,将包公的形象推向了高峰。
《七侠五义》改编自清代古典小说《三侠五义》,是《三侠五义》众多版本之一。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个官员能像包公这样频繁地登上历代戏剧舞台,并长期演出,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剧种,即包公剧。包公剧的普及,几乎涉及了南北各剧种。剧中的包公与历史上的包公并不相同,而是一个根据文学作品包公改编的理想化包公形象。包公不仅是一个清正廉明、睿智明达、遵纪守法的官员,而且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专制社会的民众对清官的期盼,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剧情节曲折,是非分明,也深得当今观众的喜爱。京剧秋派名剧。
包公的脸谱不同于传统戏曲中的所有脸谱,它通体漆黑如漆,额头中央用白色油彩画出一轮新月,这种脸谱是戏曲中包公的专属。包公额头上的画,俗称“月相额”,学名“太阴额”。相传包公正直威严,“白天在人间判案,晚上在阴间审理案件”,白天在人间办案,晚上在阴间审理官司。他来往于人间和阴间两界,需要一个“通行证”,而这个“月相额”就起到了“通行证”的作用。
(本文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三侠五义:包龙图民间故事和戏剧的演变》发布于:2024-05-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