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冰雪奇缘》是2013年更受欢迎的迪士尼3D动画电影,一举斩获金球奖、安妮奖和奥斯卡更佳动画长片奖。故事讲述阿伦黛尔王国的长公主艾莎在加冕典礼上意外显露魔力,无意间将王国冻住了。小公主安娜、冰刀克里斯托弗和伙伴雪宝、麋鹿深入冰雪,踏上了打破魔咒、解冻王国的冒险之旅。影片在题材上颠覆了传统的“王子与公主”爱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以歌颂姐妹情为主线的真爱寻觅之旅;在风格上将儿童音乐剧与3D动画有机融合,演绎出华丽的视觉冲击,实属创新。然而,角色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剧情才是动画创作的外壳。 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情节叙事手法的多重表达,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对伏笔与转折、伏笔与对应、穿插与互动等叙事手法逐一解读。
1. 伏笔与过渡
伏笔就是用细节或细枝末节来设置人物背景和即将发生的事件,以此作为主线剧情发生和发展的依据,从而说明剧情或人物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转折就是人物命运的转变,作品布局、风格定位、色彩设定的变化,情节的转变。伏笔和转折构成了作品矛盾和情节波浪式的推进,就像大海涨潮时海浪拍打沙滩和岩石发出的震撼声响。没有伏笔、转折和转折,几乎没有故事,哪怕是最简单的故事。
《冰雪奇缘》在背景设定上做得很好,短短的开场就将一段精心安排、扣人心弦的切冰场面呈现给观众,为整部影片营造出积极向上、欢快美好、祥和的氛围。巨大的晶莹剔透的冰块不仅是人们建造冰屋的原材料,更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收入渠道,为日后金碧辉煌的宫殿、盛大的加冕典礼做了铺垫。两位小公主在宫殿里尽情玩耍,刻画了艾莎对安娜的爱,以及安娜对艾莎的爱。这既是剧情的要求,也是为日后艾莎的冷漠做适当情感准备的需要,同时也为故事 *** 部分安娜冒险营救艾莎做了合理暗示。
伏笔是为主线剧情发展积蓄能量的过程,转折则是酝酿质变的结果。前者旨在强化观众对剧情发展的关注,后者则强化观众的焦虑感。二者的作用都是增加剧情紧张感,制造悬念,使剧情合理化。伏笔可分为正向伏笔和反向伏笔两种。汉斯王子与安娜在妹妹艾莎的加冕典礼上共舞、追逐、表白,是为获得妹妹同意结婚而做的正向伏笔;在寻找艾莎的山路上,克里斯托夫反复问安娜“你怎么能和刚认识的人订婚呢?”这符合观众“一见钟情有什么错?”的心理预设,但最后的结局与伏笔的方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完成了反向伏笔。 反向伏笔的方向与剧情发展的潜在趋势完全相反,却能让观众感到出其不意、惊喜不已。这两种叙事手法将伏笔的方向与剧情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将转折点设置在了影片的后半部分,增强了观众对反派的厌恶和对安娜、艾莎等主角的担忧,升华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直白的作用。
电影中剧情的发展,特别是 *** 的爆发,其实就是因果的交替,它们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缺少了某种联系就会让人觉得突兀,真实感和整体感就会打折扣。一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冲突,必须建立在一系列伏笔过程之上,成败取决于转折点。这里的过程与关口关系,本质上就是因与果、依据与存在、伏笔与转折点的关系。《冰雪奇缘》中,牢不可破的魔法阻止了姐妹俩的重逢,艾莎因为再次不小心伤害了安娜而满怀自责,逃往深山。能拯救艾莎的是放下恐惧,能拯救安娜的是真爱之吻。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雪花》,是艾莎和安娜记忆的十字路口,可以找到。 这个标准的小雪花,有着双重的隐喻效果:冰冷的身躯如同艾莎冰冷的心,乐观开朗的性格如同安娜外在的气质。确切地说,雪花是两姐妹之间姐弟感情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雪宝的一句“总有一个值得你为之融化的人”是启示,让安娜知道,即使最后有冰冻危机,也要为所爱之人赴汤蹈火。雪宝的人物铺垫过程,让艾莎的情绪变化、安娜的挺身而出、雪怪的恐怖凶残等剧情转折和发展,都显得合情合理、自然自然。
当然,只有基础打得稳扎稳打,转折才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和条件;如果基础没有打得稳扎稳打,关键的转折就会显得牵强附会、不合情理。回顾影片,不难发现,影片中几乎所有优美的配乐、精彩的配角、点点滴滴的人物关系设定,都在为“真爱”这个最终的主题做铺垫。本质上,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在伏笔与转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但伏笔与量变、转折与质变并不能划等号,伏笔中既有转折,转折也能起到伏笔的作用。 《冰雪奇缘》中,公主与宫廷大臣的争斗,有时候表现出一方有胜算的趋势,有时候另一方又增添一些力量(比如克里斯托夫与麋鹿的归来,赋予了安娜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使得另一方形成失败的趋势,表现出伏笔中有转折,量变中有突变,突变中有过渡的伏笔。
2. 伏笔与呼应
与伏笔相配套的,就是伏笔。伏笔顾名思义,是前篇为后篇所做的一种“埋伏”暗示或明确指示,看似“空话”,实则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悬念。就特点而言,伏笔是“显性”的,而伏笔则非常“隐性”。就目的和功能而言,伏笔是为陪衬部分“打基础”,烘托观众的情绪。伏笔是影视作品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设定的提醒或暗示,常与“对应”配合使用。伏笔虽然为主线剧情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了条件和因素,但必须在主线剧情中对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你在之一幕把枪挂在墙上,那么在最后一幕就得开枪,否则就没必要挂在那里了。”
独自寻找艾莎的安娜遇见了冰切割工克里斯托夫。克里斯托夫居住在雪山顶上,靠采集冰块卖给阿伦黛尔王国为生。克里斯托夫蓬头垢面,举止端庄却有原则,身边还有忠诚的麋鹿斯特。相信观众会恍然大悟,感叹作者的巧思。原来克里斯托夫和斯特就是故事开头多次出现的可爱小男孩和麋鹿。前篇的伏笔终于在这里得到呼应。
与伏笔相关的对应,更多的是为 *** 服务。与伏笔相关的对应,更多的是为细节服务。伏笔注定是为对应而生的,就像是设下重担,然后又要甩掉。影片最后,当观众寄予厚望的男主成功阻止汉斯杀死艾莎时,克里斯托夫垂头丧气,安娜却挺身而出,化作冰雕为艾莎挡下王子的剑。安娜的“死”感动了冷漠已久的艾莎,绝望难过中不经意的一个拥抱,融化了冻僵的安娜。一个很巧妙的构思,回应了一路上多次伤害妹妹的情感补偿,也对应了艾莎小时候不小心用魔法伤害妹妹时,抱在一起大喊的伏笔细节。 可见,一些积极向上的形象、英雄,通过可爱的动画人物的展现,能够让观众在获得娱乐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动画电影创作的意图中心,产生共鸣。
一般来说,一部影片开头有呼唤(伏笔与铺垫),结尾必有回应。常见的回应有:前后回应、细节回应、开头结尾回应、标题回应。无论哪一种,都要服务于剧情的完美结构、严密无懈可击的环环相扣。细节指独立于剧情之外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和表情,含蓄地体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电影《冰雪奇缘》以冰冻的北方风光为背景,以一首浓郁喜庆的劳动长调《打破坚冰,融化冰冻的心》开场。曲子中有四个词为反派定下了基调:(美丽)、(力量)、(危险)和寒冷。从电影中艾莎的转折来看,它们指的是艾莎迷人端庄的外表、无穷的魔力、带来恐惧的危险魔力,以及一颗不断封闭甚至冰冷的心。 从电影中汉斯王子的转折点来看,指的就是汉斯英俊的外表、梦想成为最强大的国王、对安娜和艾莎的邪恶计划,以及最后对艾莎的冷淡。编剧将这一切预设得毫无痕迹,以达到叙事细节的流畅。安娜责怪艾莎让阿伦戴尔被大雪覆盖,劝说她伸出援手,但艾莎固执地怀疑自己的能力,焦躁不安。不断推进、越来越重的节奏将二重唱推向了 *** ,瞬间夹杂着冰刃击打墙壁的声音和冰怪守卫的打斗声,真实地再现了姐姐冷酷的内心情绪。这种前中后对应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编剧的巧思。此外,开场叙事中与克里斯托夫一起玩耍的石兽和精灵,与后面想要促成安娜和克里斯托夫婚事的歌唱表演相互呼应; 汉斯看似想要救艾莎,却将箭射向上方,击中冰灯,意图杀死艾莎,险恶用心一触即发。此处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呼应了汉斯对安娜说“他想制造意外,杀死艾莎”的细节;两位公主童年时的亲密戏份,以及影片结尾姐妹俩滑冰嬉笑的场景,相互呼应。更令人称奇的是,主人公“悲伤、沮丧和自责”三种情绪的渲染,呼应了片名《冰冷》的主题。
首先,一首简单的儿歌《你想堆雪人吗?》干净利落地表达出了艾莎和安娜从童年到成年的差距。这种由旋律驱动的情感表达比普通的对白更容易深入人心。影片采用蒙太奇式的跳跃式剪辑手法,快速扫描姐妹俩的成长过程,跳过繁琐直达主线剧情,展现了两人之间不断的玩闹与排斥、委屈与无奈、热情与冷漠。影片中对父母意外离世和葬礼场景的描述一笔带过了,片名《(寒冷)》正是源于两姐妹心中的“寒意”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正是编剧想要表达的主题呼应的之一层含义:悲伤的寒冷。
三年后,阿伦黛尔王国为艾莎举行了加冕典礼,平淡的生活仿佛能迎来一缕阳光。加冕典礼上,安娜结识了南群岛的王子汉斯,两人一见钟情,不谙世事的安娜三言两语便决定嫁给汉斯。王子的出现,让多年不见、看似陌生的姐妹俩重归于好。但当她们将此事告诉艾莎时,却遭到了艾莎的反对。无法说服姐姐的艾莎,一时情绪失控,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魔法,遭到众人的排斥,被不知情的王公贵族们视为“女巫”。于是艾莎一气之下离开了城堡。在山林间,艾莎肆意施展魔法,一瞬间,雪花漫天,冰雪覆盖万里。 魔法所到之处,冰晶绽放,雪浪涌动,冰雪宫殿凸起,艾莎内心的寒意达到了顶峰,这也正是编剧回应主题想要表达的第二层含义:忧郁的寒冷。
在克里斯托夫的帮助下,安娜恳求艾莎挣脱魔咒,拯救外面的冰雪世界。但艾莎的心也被人类的寒意冰封,早已绝望不愿改变的她,在争执中再次不小心伤害到了安娜。这更加深了艾莎的恐惧。故事一开始,妖精就告诉父亲,“恐惧是艾莎更大的敌人”。因为恐惧,艾莎的冰雪魔法无法控制。而让艾莎的恐惧更加冰冷的是,安娜深爱的汉斯王子谎称是自己的魔法害死了妹妹安娜。毕竟姐妹情深,但小时候不能一直陪在身边,成年后也不能提供福利。悲痛中的艾莎瘫倒在雪地里,整个世界瞬间冻结。这正是编剧主题呼应的第三层含义:责备的寒意。 消除这三种“寒意”的办法就是释放真爱的能量,克服内心的恐惧。故事的结局颠覆了以往王子与公主爱情的美好结局,意外地赋予了真爱以基督教的诠释,呼应了标题表达的结局意义。
3.穿插和渲染
穿插是加入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以增加情节的曲折,烘托主题。渲染是交替衬托,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穿插的目的是使情节跌宕起伏,跌宕起伏。渲染的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化冲突,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穿插与渲染的关系,就好比手段与目的、目标与结果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主线剧情中穿插的景物、音乐、事件,必须与人物的人生经历、经历、命运等相互联系、交替进行,达到情景交融、物物抒怀、乐情抒发的目的。
《冰雪奇缘》穿插了大量奇幻场景,姐姐艾莎的冰魔法交替施展,将人物内心情绪直白地呈现出来。艾莎每次情绪波动,总是伴随着魔法咒语、飞舞的雪花,叙述着主人公矛盾的情绪。当他们充满童真时,他们堆起雪堆,雪渣柔软光滑;当他们兴致高昂时,他们就是一座由大块几何体组成的宏伟城堡;当他们焦虑迷茫时,他们就变成扭曲的冰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当他们高兴时,他们脆而柔,装点着晶莹剔透的冰雪宫殿的每一幕;当他们悲伤时,他们面目狰狞,肆虐着原野上的每一片绿色,最后停在半空中,仿佛他们也为姐姐心碎。因此,这些场景和细节的交织描写,更能展现出整个制作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 他们知道,穿插的特效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叙事。3D技术的充分发挥,让美丽多彩的冰雪世界与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美融合,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信息:冰雪是艾莎自我防御的外在表现,这种防御层层积累,起初可能是精美的艺术品,但后来却变成了锋利可怕的冰箭,唯有真爱才能融化大地,间接呼应了主题。
《冰雪奇缘》的背景音乐和歌曲在剧情中的穿插也十分到位。穿插的九首歌曲交替出现在九个不同的场景中,歌词诗情画意、感人肺腑。这些歌曲无论是在塑造人物、渲染情绪还是推动剧情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与影片的契合度达到了很高。比如歌曲《Let It Go》就用类似的排比句和旋律的重复,巧妙地实现了情绪的过渡,宣泄了内心的压抑。强劲的配乐将屏幕上肆意挥洒的魔法、坚定的表情和开阔的步伐、冰封的桥梁和冉冉升起的宫殿融合在一起,旋律跌宕起伏,相得益彰,衬托出艾尔的新形象。她不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也不必绞尽脑汁去隐藏魔法,只需放手。歌曲以猛烈关门的声音结束,稳扎稳打地结束,一如现在的她,冷酷而无畏。 再比如说唱曲《Fixer-Upper》,石精灵们看似在嘲讽克里斯托夫的困境和亟待修缮的老房子,实则在赞美他的单纯。可以说,正是在这首直白的“相亲歌”中,安娜和克里斯托夫之一次意识到彼此的爱意。如果没有这里的铺垫,安娜在王子背叛后的觉醒和克里斯托夫在雪地中的获救,都缺乏说服力。
的确,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它的穿插运用可以结合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加深观众的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帮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内涵。《In》(In the )是在雪宝出现时演唱的,搞笑的歌词无疑凸显了雪宝的顽皮与可爱。这种“旁枝”悬念的穿插,或许会让整首歌突然脱离故事主线,让安娜原本惊险、紧张的旅程暂停,但却让观众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雪宝的性格特点得到提升,共同的冒险剧情起到了交替推进的效果。
四、结论
迪士尼动画电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得益于其布局、构思精妙、情节转折生动。这些情节构建手法,都得益于伏笔与转折、伏笔与对应、穿插与渲染的灵活运用。当然,叙事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些。如果深究《冰雪奇缘》的故事冻结的心 冰雪奇缘,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动画人物的塑造新颖独特,主题表达颇具创新性。为了体现“追求自我”“做自己”“真爱融化冰封的心”的主题元素,影片还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以冷峻的冰花和温暖的亲情为特写,用悬念、离别与重逢、误会、巧合等手法,塑造了王子与平民、公主与姐妹、王子与公主的新形象,不时让观众在人物关系、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等方面感到迷茫和焦虑,猜测和期待。 突然间,天空放晴,万物明亮,复杂的情绪顿时交织融合,在不期而至的顿悟中,获得审美的满足,确实是一部值得男女老少细细品味、欣赏的电影。
参考:
[1]陈斌,程进.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董利荣,等.经典动画作品分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孙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雪玲.美国动画片中英雄人物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4(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冰雪奇缘》叙事艺术手法解读》发布于:2024-05-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