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而提出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改革策略,包括设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体能状况进行小组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采用“多角度、过程导向”的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课程;评价方法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形体舞蹈课程是一门相对特殊的课程,针对非舞蹈专业学生开设。从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的现状来看,整个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之一,由于场地的限制,形体舞蹈课程以理论为主,少量的实践训练为辅助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训练不系统,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形体舞蹈工作室,上课多以普通教室的形式授课,形体舞蹈课程是一门实践为主的课程,理论教学根本不能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学生学习也十分枯燥。第二,专业师资匮乏。部分高校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形体舞蹈工作室,但授课教师并非舞蹈专业毕业,对形体舞蹈课程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为学生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第三,大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形体舞蹈训练,对形体舞蹈存在恐惧心理。 学生对形体舞课程的印象只停留在基础训练上,比如韧带压缩练习时的疼痛感。一提到形体舞课程,首先想到的就是“疼痛”。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形体舞课程就失去了兴趣。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设定符合旅游管理专业需求的形体舞蹈课程目标:一是夯实学生形体舞蹈实践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形态;三是通过形体舞蹈训练,培养学生对旅游演艺文化的正确审美能力。其次,形体舞蹈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之一部分,舞蹈理论学习;第二部分,形体训练;第三部分,民间舞蹈训练。每部分分为不同的学时进行教学,如图1所示。在舞蹈理论学习中,舞蹈理论知识,包括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发展、舞蹈的功能等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形体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体基本形态,包括头部、四肢、躯干等部位的训练,达到基本感知的目的,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坐姿、站姿、走姿的基本姿势。通过基本形体训练,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对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 在形体训练中,教师应以简单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如把杆伸腿、擦地、下蹲训练等为主,多采用学生容易掌握的动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具备一定的训练基础后,可在行进过程中加入基本步法和各种姿势练习。最后,在民族舞蹈训练中,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针对旅游表演艺术文化中的主要民族舞蹈的训练,如藏族、羌族、傣族、彝族等民族舞蹈的学习,从最基本的单个舞蹈动作开始,反复练习单个动作,形成简单的民族舞蹈风格组合,待风格组合熟练后,即可进行成品民族舞蹈训练。这样,让学生掌握和辨别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形体训练和民族舞蹈练习,让学生享受美,提高艺术修养和对美的追求,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体现未来高级人才必备的自信。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民族舞蹈,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根据学生身体状况进行分组教学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形体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形体舞蹈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形体舞蹈课堂活力,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课堂表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训练侧重点不同,每个学习小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也不同[2]。例如,将不擅长藏族舞蹈的学生分成一组,在训练藏族舞蹈时,教师对这组学生采用螺旋式教学法,反复演示单个舞蹈动作,分解演示连续动作,再逐渐从单个动作过渡到连续动作,不断巩固和重复,特别是加强这一组藏族舞蹈动作训练,并适当延长这一组藏族舞蹈训练时间,有效提高这一组藏族舞蹈学习效果,等等,力求做到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3]。 通过这种小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舞蹈动作,而且分组能够减少部分学生因为水平不同而害怕跟不上的恐惧情绪,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更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形体舞蹈课程的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 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智能化,教学工具更加现代化,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同样,在形体舞蹈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离不开先进的现代智能教学工具。在形体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不同的舞台,结合现代智能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在课外,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体,鼓励学生从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寻找丰富、优秀的值得借鉴的舞蹈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观看这些舞蹈视频,开阔学生的视野,分析视频中舞蹈的优缺点,对比自身的问题,学习优势,改进不足之处。教师还应加强课外实践学习,带领学生观看旅游目的地的表演艺术文化作品。例如,在《圣香峨眉》中,其作品由奇幻、雅致、灵动、舒畅、刚健、梦幻、禅意七个部分组成。 普贤骑象、金顶、雄伟山河、秀丽茶山、变脸、长壶茶艺、木偶书法、峨眉武术等各种特色旅游资源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精湛绝伦的节目策划和舞美设计,在舞台上精美再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对舞蹈文化和演艺文化有最直观的感受,了解一个旅游演艺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对舞蹈表演有全面的感知[4]。其次,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全程录制,学生在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老师的动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通过课堂内外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肢体舞蹈的基本内容,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 采取“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估方式
为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分”的课程考核标准,笔者建议,应针对形体舞蹈课程训练,及其课程成绩分配,建立“多方位、过程化”的考核体系。在该课程体系中,为增加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可持续性,将考核融入日常学习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课程离不开评价。在该体系中进行的评价,一方面注重形体舞蹈组合的展示,包括对学生对形体美展示效果的掌握程度、对民族舞蹈风格特点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价应以学生自身身体状况和进度为依据,并结合形体美与舞蹈美的原理进行。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感受到形体舞蹈课的魅力,感受到形体美的自信。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环节[5]。 通过学生自评与考核,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实验和课外训练,如不同小组撰写参观景点、旅游、演艺文化等报告。在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评价体能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评价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基于单次考试的结果,而是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立体的过程性评价。
3. 结论
形体舞蹈课是一门能够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从美育出发,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从德育出发,通过小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智育出发,通过课外调查报告、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多民族文化的特点痛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视频,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无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还是其他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舞蹈课的教学作用都是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也是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全面普及艺术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
参考:
[1]刘荣伟.如何利用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42-243.
[2]刘桂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04(4):24-25.
[3]张飞龙.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新校园周刊,2011(4):17.
[4]岳娜.浅谈素质教育中舞台设计教学[J].劳动保障世界,2016(14):70-71.
[5]张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分析——以新疆昌吉州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2(8):225-226.
[6]洪利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1(33):73-7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课程教学改革》发布于:2024-05-2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