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确实比较特殊。如果你稍微留心一点,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百零八个 *** ”,但这一百零八个 *** 中,一百零七个,都有绰号。但唯独武松一人被排除在外,他没有绰号。纵观《水浒传》的描述,武松都叫武松,最多也只能换成“行者武松”。这让很多人不解,武松的绰号到底是什么?毕竟他是一个如此厉害的人物,连白虎在战斗中都能引人注目。施耐庵把这事忘了?还是另有所图?
《水浒传》真正的代言人:武松
《水浒传》诨名命名规则解释:“行者”并非武松诨名
当然,有人说,“行者”不就是施耐庵给武松起的绰号吗?其实不然。那么“行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跟武松行走江湖时所戴的“头陀”身份有关。它是一个表达身份的名词,而不是绰号。
“行者”一词,是佛教用语,源于《释迦牟尼佛要览》一卷,行者特指乞食苦行的头陀僧人。因此,在《水浒传》中,虽然武松有时也被称为“行者武松”,但这与他长相的人物形象相符。因此,不能说“行者”是作者给武松起的绰号。
行者吴松
既然武松“行者”这个称号不能当做绰号来看待,那么《水浒传》中什么样的称号才可以算作绰号呢?通过对《水浒传》中各类英雄绰号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五条命名规律。
命名规则一:以“擅长武术”命名的昵称
比如郭盛绰号“赛仁贵”,这个绰号的本意是因为郭盛让方天画戟高手,而历史上薛仁贵所用的武器也是方天画戟,所以郭盛绰号“赛仁贵”,他被人戏称为“仁贵”;再比如花荣,绰号“小李广”,这个绰号的本意是因为花荣擅长射箭,历史上的飞将李广就曾凭借他高超的射箭技巧,将箭射入石头,所以“小李广”就成了花荣响亮的绰号。
“小李光”花荣
命名规则二:以“擅长武器”命名的昵称
比如外号“双鞭”的呼延灼,外号直接取自他所用的武器“双鞭”;再比如外号“大刀”的关胜,外号直接取自他所用的“大刀”。此外,还有“金 *** ”徐宁,他的武器是钩镰枪,也是原禁军金枪班的教主。因此,“金 *** ”便成了他的外号。
“金 *** ”徐宁
命名规则三:以“外貌特征”命名的昵称
比如绰号“青面兽”的杨志,因为脸上有绿色胎记而得名;“美髯公”朱侗,要和关羽一样有“美髯”,所以得名,也有人说朱侗就是历史上关羽的化身;“侏儒脚虎”王英,因为相貌不凡,身材矮小而得此绰号;“浪迹白渡”张顺,因为不仅善于水上行走,而且生来白如雪,所以被赐予此称号;“花僧”鲁智深在《水浒传》第四回中提到:“鲁智深脱下直衣,两袖缠在腰间,露出背上的花绣……”,所以即使不叫他“花僧”,也不能代表他本人的特点; “九纹龙”史进因手臂上纹有九条龙而得名,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人物的外貌和性格而起的绰号。甚至有人认为“豹子头”林冲的绰号也是根据他“豹眼大睁”的外貌而起的。
“青面兽”杨志
命名规则四:以“技术专长”命名的昵称
比如绰号“铁缪子”的乐和,绰号“神算子”的江敬,绰号“神医”的安道全,绰号“雷霆”的凌真等等,他们的绰号都是根据各自的技术特长来挑选的。我们看,乐和因为擅长各种音乐,能即学即会,而且嗓音好听,所以被称作“铁命儿”;江敬精通算术,能“积千万不留痕”。更别说安道全了,他以医术高超著称,经常用奇特的针灸手法治病救人,被人称为“神医”;当然凌真技术特长更加重要,他因精通火药的使用和各种火炮的研制而被尊称为“雷霆”。
“神医”安道全
命名规则五:以“人物性格”命名的昵称
比如秦明绰号“霹雳”,朱辅绰号“笑面虎”,李逵绰号“黑旋风”,索超绰号“先锋”,穆春绰号“通天”等等,这些都是梁山好汉的绰号,这些绰号往往是根据人物的鲜明个性而取的,看绰号几乎可以立刻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
“黑色旋风”李逵
综上所述,如果武松的“行者”要算绰号的话,显然是不符合《水浒传》人物绰号的命名规则的,只能说明武松的确是一个装扮成行者的形象,仅此而已。
武松没有外号:施耐庵小说编排中的“虫子”事件?
按照正常的逻辑,在《水浒传》中,既然整部小说都是以108位英雄的故事为蓝本,并以人物的性格刻画来完成整部小说的构思,那么武松作为这108位英雄之一,一名 *** 党员,理应呼应英雄们,给自己比较鲜明的一面取一个绰号。然而,作者施耐庵为何不取绰号呢?
《水浒传》中,最有“打虎”本事的武松,外号不是“打虎将军”吗!
当然,有人会说,既然“武松打虎”名扬天下,那么他的绰号应该叫“武松打虎”才更合适!
李忠:“虎斗将军”早就是我的了。
不过小说的剧情安排中很多东西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合乎逻辑。这里要说的是,我感到非常抱歉和遗憾。根据《水浒传》原著,绰号“大虎”的霸气施耐庵已经安排好了人,这个人就是“虎将”李忠。当然,不管武松打虎有多厉害,武松也绝对用不上“打虎”这个独特的绰号。
武松出现得太晚,最特色的外号“霸王虎”被人霸占了?
既然连“虎踞”这个绰号都不是武松,那么似乎应该存在与作者施耐庵疏忽有关的情况,或许他写的人物太多,但在写到武松时,硬是忘了给武松起绰号,这构成了《水浒传》中更大的“bug事件”。
武松:我打老虎真厉害,可惜我不是“虎将”
或者施耐庵想到要给武松起绰号“大虎”的时候,突然发现“大虎”是给李忠起的,于是勉强破例,干脆说“武松就是武松”,又或者自己是个过客,绰号够用的话,说不定会让人更容易记住他。毕竟谁不知道,在《水浒传》中,如果把一百零八将按照出场顺序排列,李忠(第三回出场)的确排在武松(第二十三回出场)后面。这样一来,也没人有异议。
当然,这些都不是《水浒传》所隐藏的真相!
武松并没有因为施耐庵在其作品中渲染主角而戏称其为“绝技写作法”!
《水浒传》中武松没有诨号的真相是什么?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武松才是施耐庵笔下乃至心中真正的主角!主角出现,报名号永远不一样!
通读《水浒传》,我们不难发现,武松其实是作者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中的重要主角之一,或者也可以说,他就是施耐庵心目中需要直接塑造的主角!施耐庵并没有给武松起绰号,而是这样保留下来的:
首先,武松没有留下绰号,让人们更直观地记住武松的名字,而不是绰号。
其次,武松没有外号,这往往是小说写作中主角与次要主角或配角的更大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人物自登记号码的几种写法: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武将经常以这样的套路出现:“燕人张翼德来了”,或者“西凉人马超来了”,或者“常山人赵子龙来了”……往往以霸道的语言、气势夺人,只出现一个字,自告奋勇的语气低调含蓄。这个句型正是“关来了”!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公认的主角,但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关羽在作者罗贯中眼中也算是大主角了。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常常被谦虚地称为“关某”。
所以,在《水浒传》中,武松的角色就如同《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角色一样!真正的主角,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虚假名字来凸显他的重要特征,观众只需要直接准确地记住主角的名字就行了。
由此,《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中,为何唯独武松没有绰号这一谜团,已基本解开:
武松没有绰号,并非作者施耐庵健忘,而是他故意为之!
武松是真正的主角吗?从《水浒传》整体角度领略施耐庵的写作思想!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武松才是《水浒传》中施耐庵心目中的真正主角。毕竟,在整个《水浒传》中,大家都知道宋江是所有108个 *** 中的“领头大哥”!武松充其量不过是那些善打虎、侠义、智力较强的小弟中的一个罢了!说白了,他们也不过是名气大一些,却根本不掌握实权的英雄罢了。
水浒传108英雄
如果有人要这么说,我也不反对,毕竟读小说、细细品味,就如同看风景,站在哪里,看到的风景,感受就会不一样,更何况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武松:《水浒传》真实主人公施耐庵的代言人
1)小说主人公并不一定代表他的地位。
我们不妨站在《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历史背景中,看看他所铺垫的《水浒传》的“大场面”。武松就如同曹雪芹《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虽然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地位不高,不过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富家子弟,但却不愧是《红楼梦》的主角人物。那么,武松一定可以成为《水浒传》的主角,至少是主角之一!
2)施耐庵的人生经历侠义水浒传 诨名,与《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表象和精神面貌都很相似
● 施耐庵“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子之一施之昌的后代,父亲姓元德,职业是划船。施耐庵自幼好学,天赋异禀,通晓古今,为人正直。至顺二年(1331年),三十五岁的施耐庵考中了科举。因在为贫民辩护时受到县令斥责,对暗政不满,便辞职回乡。后来张士诚起义反元,施耐庵也参与其中。后来张士诚投降元朝,国破家亡。施耐庵便在各地流浪。后来为躲避明朝征兵,便回到家乡隐居。 因为他深知时事的没落,所以写了《水浒传》来传达他的旨意。
施耐庵与《水浒传》
● 《水浒传》与《坐对位》的比较
武松与施耐庵:通过《水浒传》中施耐庵塑造的武松人物形象,尤其是武松侠义正言辞的性格,到他被逼无奈上梁山,到最后为了躲避朝廷招降而隐居修行,最后死得其所的结局。都让我们看到了施耐庵借着武松这个角色抒发了自己的心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108汉18人:《水浒传》梁山有108位好汉,无非是元末施耐庵参加起义时手下起义将领的缩影,历史上张士诚最初起义时联合了18位同僚,小说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这18人从18个 *** 改造成108个 *** ,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江与张士诚:《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塑造,其人生轨迹与历史上的张士诚(1321~1367)较为接近。起初,张士诚不满元朝统治的残酷,联合十八位同僚出手,杀了欺压百姓的地方官吏和乡绅恶霸,救济饥民,他们的侠义精神深得民心。但悲惨的结局是:率领兄弟反元(至正十三年)起义的张士诚,虽然在元末成为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但最后还是率领兄弟集体投降元朝,直至最后集体被算计。这和宋江的一般命运是一致的。
从《水浒传》小说的整体故事结构来理解施耐庵写作的内心声音!
小说中的人物和历史人物是配套的,但要说武松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想要表达的中心主人公,难免有些牵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水浒传》故事人物的整体情节结构:
1)《水浒传》一百零八个英雄中,施耐庵在武松故事中用词最多。
作者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故事占据了十回,有人还特意把这十回挑出来,称之为“武十回”。当然,在《水浒传》中,虽然宋江和梁山泊上位列之一的卢俊义两人,在小说中也出现了不下十回。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他们和其他人都不一样,都是兄弟同台出场,大家一起玩闹的写法。相比于武松的单提,十回聚焦特写的描写,在强调程度上似乎有些不成比例。也就是说,在整部《水浒传》中,武松被作者施耐庵塑造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人物。
金圣叹评《水浒传》
例如清代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是这么认为的:
一百零八人中,武松一心要去应试。时迁、宋江都是一等人才,所以他们决定去应试。……武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英雄。
2)《水浒传》108位英雄中,施耐庵安排武松隐居世外桃源、好死不渝,并且活得最长,活到了80岁。
纵观整个《水浒传》,梁山一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大多因迎合宋江大哥的招安计而落得个下场,最终半途而废,甚至有少数顿悟而选择隐居之路的,也不得不历尽艰辛,匆匆而去。比如林冲、鲁智深虽然和武松一样,先后来到六和寺,但没过多久,林冲就病逝了,而鲁智深听海啸之声,无法逃脱命运,很快就离开了人世!但武松的结局,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圆满的。
宋江带着梁山兄弟上朝讨赏之后,武松显然对世间人性、世事无常有了清醒的认识。在遭遇了“断尾壁虎”般的断臂事件后,他做出了与宋江截然相反的人生决定。在做出选择之后,武松来到了一座名为六和寺的庙宇,并在那里出家为僧。从此,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修行者,隐居山林,隐居生活。后来,他以80岁的高龄安详离世。
武松的目的地:隐秘的六和庙
不得不说,在《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武松不仅得到了很好的结局,而且活得最长,其余的人似乎都只是武松的陪衬。
3)对于看过《水浒传》的读者来说,不一定能记得其他的英雄,但所有人,包括小孩在内,都会特别记得一个人,就是武松,还有武松打虎的故事!
作者写小说,都希望人们看了他的代表作之后,能够深深的记住主人公,这样才算成功。那么,看完《水浒传》之后,我们更容易记住谁呢?尤其从童真童趣的角度来讲,最容易记住的人物就是武松了!可见,《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一百零八个,但武松与观众的默契度确实非常不一般。
儿童版《武松打虎》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塑造最为单一,而在整个《水浒传》中,这位梁山好汉不仅死得其所,而且结局最为圆满,大家都会牢牢记住他,无法忽视的深刻人物形象,充分可以证明,武松,108个汉中唯一一个没有绰号的武松,才是作者施耐庵《水浒传》心中真正的主角!
结论:
眼尖的人看过《水浒传》之后,已经发现武松没有绰号了。当然觉得奇怪,但自然也觉得应该在情理之中。因为施耐庵身世不凡,名声显赫,不太可能在雄心勃勃的巨作《水浒传》中留下如此重大的败笔。只能说武松没有绰号,这是施耐庵的缘故,是他用特殊的写作手法,把与自己相似的主人公武松描写得淋漓尽致。
用心感受《水浒传》的轮廓
另外,通过《水浒传》故事梗概,稍加思索,我们很容易发现,《水浒传》内容所依据的社会环境始终与施耐庵所处的真实历史时代十分相似,武松的人生经历也与施耐庵的人生经历相似,小说中的大哥宋江更是与施耐庵曾经的上司张士诚十分相似,都为革命而奋勇拼搏,但最终都化为尘埃。因此,武松没有绰号似乎非常明确。
参考文献:《水浒传》《金圣叹评水浒》《影响年轻人的50本名著》陆岳、吴文治主编。
“文/宝叶扶疏,笔名普照。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留言讨论,谢谢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水浒传》:汉朝一百零八个,武松却没有绰号?施耐庵渲染主角绝技写法》发布于:2024-05-2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