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强大脑》问世,可以说是在国内季节性综艺如火如荼的时期诞生的。 彼时的《最强大脑》无疑是用其最独特的气质牢牢俘获了其最初一波的铁杆粉丝。

定位为科学脑力竞赛真人秀节目,《更大大脑》八年来一直试图将看似“冰冷”的科学带入寻常百姓家。 这在国内综艺史上还是之一次。

然而,它奏效了。

以“让科学大众化”为口号,《最强大脑》之一季最终中外PK赛取得2.709%的收视高峰,并获得2014年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更佳电视文艺节目奖奖。

如今,这档刚刚进入第八个年头的N代综艺,正在迎来新一轮的辉煌。

节目首期收视率创八季新高,三网收视率均突破2.5,分别为:C *** 35城2.84%、C *** 59城2.55%、C *** 63城2.50%。 全网聚集热搜超过28个,节目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40亿次,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3.2亿次。

第二期节目延续双网破2分的走势,C *** 63城收视率2.21%,C *** 35城收视率2.38%,位列周五晚所有综艺节目之一。

在拥有强劲收视表现的同时,《最强大脑》依然是备受好评的综艺节目的“代言”。

在第二届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融合屏传播盛典上,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七季荣获“融合屏创新综艺”称号。 同时,第七季还获得了2020抖音娱乐年度盛典“年度更受欢迎电视综艺节目”的荣誉。

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一档已经进入第八季的N代综艺,《更大大脑》靠什么来保持持续的“新鲜感”?

从“破圈”到“登顶”

如果说上一季《最强大脑》的关键词是“圈赛制”,那么第八季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向上攀登”。

从之一期节目开始,节目组就自行“破圈”,推出全新赛制——“脑梯排位”。

新赛制下,每轮赛周节目组都会根据选手的挑战成绩加减相应积分,并根据当前累计积分更新“天梯榜”。 全季节目都会时不时地“锁定排名”。 每次锁定排名时,都会淘汰数名排名垫底的参赛者。 在最初的88名选手中,只有排名前六的选手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本赛季“脑王”的称号。

“脑梯”的设置,让本赛季的节目就像一场长跑马拉松。 这种累计积分计算的形式,要求选手努力在每一个环节都保持高水平的表现,将每一次优势转化为最终的胜利。

新的赛制再次加强了节目选手之间的竞争强度,让这些天才之间的PK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激烈的状态。

换个角度看,当节目组拉长考验选手的时间线时,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前几季比赛中让观众伤心的“不如意”时刻:一个一直表现出色的选手,因为单个链接倾覆。 惨遭淘汰。

赛制变化的背后,一个新的能力维度概念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 根据心理学家JH 的解释,元认知既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也是对认知的调节。 它既是一个知识实体,又是一个动态过程。

节目中体现,本季《最强大脑》的每位参赛者不仅需要思考“如何完成挑战”,还需要准确评估“‘我’能以什么状态完成挑战”。

之一场挑战《玲珑拼图》开始前,设置了“200秒内完成游戏,本轮积分增加50%,否则扣除50%积分”的设定,让所有玩家自己做决定。 而且,这个利益与风险并存的选项只有12个名额可供争夺,玩家必须在30秒内决定是否参加。

是稳胜,还是冒险,稳扎稳打,还是与对手反目成仇,全看玩家的想法。

可以说,“脑梯”和元认知概念的引入,让选手之间的每场比赛都充满紧张和刺激,全程“无尿点”。

科学的多维面貌

科学性是《最强大脑》节目逻辑自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 如果说节目的可变项是不断升级的挑战和来自私营部门的“伟大”参赛者,那么不变项无疑就是对科学坚定不移的追求和捍卫。

如何在表达科学性上做文章,是《最强大脑》每一季必须面对的主题。 在《最强大脑》第八季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的“三位一体”表达。

各种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是激发科学兴趣的工具。

往期《最强大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各种“脑洞大开”、“眼花缭乱”的挑战。 本季,节目组致力于再次让挑战项目成为“极限”节目的精彩演绎。

同样属于解谜类型,但《玲珑谜题》比《数字华容道》隐藏着更多的谜团。 玩家唯一可以参考的是每个拼图的边缘。

“时间刺客”项目要求选手现场从100个时间中找出3个时间,并通过翻转、重叠、旋转找到能组成目标时间的拼图,顿时让选手和观众都眼花缭乱。 。

88位能力突出、性格各异的选手是展示科学魅力的窗口。

节目已结束两期,众多选手个性鲜明。

蔡阳阳和关瑞怡在初步排名中占据前两名。 两位姑娘为本季是否会诞生“女脑王”注入了极大的悬念。 潘碧瑞成功顶住压力,完成了《玲珑拼图》中200秒的挑战设定,让观众看到了他无畏的勇气。 不幸按错答题机的陈诺,让观众唏嘘不已。

让观众仰望的“封神之战”,依然是《最强大脑》舞台上最美的风景。

台上的嘉宾都是科学与娱乐的声音。

科学界的“实力专家”薛兆峰、尤佳宁再次入座,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每一个挑战、每一个选手进行“精辟”的分析和点评。

新任脑证人李丹、王耀庆也带来了有趣的解读,为紧张的赛程增添了一丝乐趣。

李诞就像一个行走的弹幕机器。 他自嘲“脑子最弱”,并说:“导演组太差了,请我来就是为了挫败大家。” 之一期节目播出后,#李丹很像我#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达1.7亿,讨论达3.7万次。

节目组表示,王耀庆和李诞的角色更像是观众的代言人。 他们都是以脑力竞赛爱好者的身份,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好奇心参与到节目中。 一两个不经意的笑话和妙语是科普与娱乐有效融合的催化剂,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最强大的大脑方法论》

八年来,不仅是《最强大脑》史上最强大脑游戏3攻略,还有《最强大脑》所在的综艺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与《最强大脑》同期的IP都已经沦为过去,观众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刻。 有些项目的声誉正面临不可逆转的下降,失去了以前的光环。

当我们回顾《头脑特工队》八季的简短历史时,我们会对每一季之间的差异感到惊讶。 这种差异的背后,毫无疑问的是节目组坚持自我突破、自我颠覆的决心,让这个综合性的N代IP始终迸发出青春活力。

很难说一个综艺IP能够永远年轻,但至少在《更大大脑》的八年里,有很多经验值得业界认可和学习。

一方面,节目IP的长寿取决于节目团队对IP竞争力有清晰的元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节目的逻辑和内容进行改造。

在《最强大脑》中,不变的是脑力竞赛的主线,改变的是各种竞赛的形式和内容。 只有在保持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不丢失、不改变,才能保证节目长久的创作力。

第七季节目中,脑王之争演变成了“脑王之王”的竞技比赛。 《最强大脑》第八季的“脑天梯”赛制以及对元认知的强调,可以看作是让寻找脑王的过程更加科学化、结构化。

其次,节目内容背后的精神气质能否与时代精神产生化学反应,是节目能否得到观众认可的关键。

不难发现,《最强大脑》的每一次创新,不仅力图寻找科普与电视表达的更佳结合点,还努力挖掘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脑力天梯》本身借鉴了游戏的形式,但玩家分数的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每一位挑战者的更大努力。 这种不断挑战、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不仅为年轻观众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引导,更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写照。

最后,一个节目能长久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人,即IP的创作者。

对于N代综艺来说,正如我们常说的,节目的疲劳不仅来自于观众的认知,也来自于内容创作者本身在创新面前犹豫不决的前行。 甚至很多制作人员也会对节目IP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 不过,新一季的《最强大脑》却很好地保持了对节目IP的强大信心和创新能力。

“其实,节目并不是没有创新可以改变,肯定会有方向,创作者能做的远远大于不能做的,一定有办法让节目变得更好。”

追根溯源,其实所谓“最强大脑方法论”从来都不是既定的公式或套路。 电视节目方法论的核心最终指向自我革命、克服障碍和创新。

要让观众高呼“夜清晖”,更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年轻起来。

这或许是《最强大脑》第八季屡屡稳居收视之一背后给我们更大的启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最强大脑》八季简史,告诉你《最强大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发布于:2024-04-11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