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当坦克炮或其他火炮发射时,发射的不是普通弹药,而是导弹。 这就是人们通常对炮射导弹的理解。
该型弹药的初衷是为了在装甲部队对决中占据上风,准确命中并摧毁超出射程的对方坦克。
从全球范围来看,炮射导弹的发展总体经历了“引起关注——不太受关注——重新受到关注”的过程。 近年来,炮射导弹逐渐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现阶段的炮射导弹已今非昔比。 他们的发射平台不仅不限于坦克,而且攻击对象也开始多样化。 具体情况如何? 请参阅相关解释。
炮射导弹的本领并不简单
二战期间,坦克等装甲车大量投入战场,表现抢眼。 为了在坦克战中获得射程和精度优势,战后各国在火炮口径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炮射导弹的研发力度。
根据当时的想法,这种导弹可以从坦克炮上发射。 离开枪口后,火箭发动机将提供动力,使其加速以增加射程。 同时,它还配备了制导装置,配合空气动力学设计,大大提高了其“精准度”。
这个假设有其现实基础。 当时坦克的技术和应用都比较成熟,是各国军队的支柱之一。 防护性好,攻击力强,机动灵活。 在现有的成熟平台上“再前进一步”似乎是触手可及的。 对于一些老坦克来说,这也是一个“老树发新芽”的机会。 毕竟,研制坦克是昂贵的。 炮射导弹的开发和使用可以让老式坦克由于射程和精度的增加而继续生存。
在火箭发动机的帮助下,增加航程相对容易。 炮射导弹更大的特点就体现在一个“制导”二字,也就是说它对制导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 制导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弹翼等气动控制系统,二是制导方式。
半主动无线电指令制导是枪射导弹最早采用的制导方式。 苏联的“红宝石”、“眼镜蛇”等炮射导弹均采用这种方式。 此类炮射导弹发射后,射手需要在跟踪导弹红外信号的同时不断瞄准目标。 火控系统计算偏差并通过无线电向导弹发送指令以纠正航向,直至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容易受到干扰,连续瞄准目标时,坦克需要保持静止或低速移动,容易受到敌方攻击。
随着技术的发展,炮射导弹开始采用激光束制导。 如苏联的9M117“堡垒”、9M119“芦笛”和法国的“阿克拉”炮射导弹。 炮射导弹发射后,制导系统将发射直径6米的激光编码光束,导弹将在激光束形成的控制场内飞行。 导弹在控制场的位置将通过电信号传输到导弹的陀螺坐标仪。 陀螺坐标仪会计算弹体与中心线的误差,并将信号传输至舵机舱。 舵机舱会调整翼面,控制导弹按照中心线飞行,直至击中目标。 由于激光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受到多国炮射导弹开发商的青睐。
此后,炮射导弹的制导系统得到了改进和升级,发展方向也非常明确,就是看得更清楚、看得更远、辨别更准确。 制导方式也从无线电指令制导、激光波束制导扩展到红外传输指令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多模式制导等。
事实证明,这种制导系统与导弹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即便是之一代炮射导弹,射程也超过4000米,有效射程内命中率超过90%。 当时常规弹药的有效射程大多在2000米以内。 如今,炮射导弹的射程进一步增加。 以色列2005年发射的LAHAT导弹,有效射程超过6000米,命中精度在0.7米以内。
这期间,不仅炮射导弹的精度和射程发生了变化,发射炮射导弹的火炮也完成了从专用型到通用型的转变,使得火炮的维护工作更加便捷。方便的; 弹药的作用不仅仅是破甲。 ,开始拓展为兼具破片杀伤和穿甲功能; 弹药威力进一步提高,攻击装甲目标时侵彻深度更大; 搭载和攻击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坦克,可以搭载在舰船等更多平台上,用于攻击载人直升机、无人机等多种目标。
发展曾经是冰与火的世界
纵观炮射导弹的发展历史,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重视炮射导弹的研制、应用和升级。
苏联/俄罗斯一直非常重视炮射导弹的研发,成果十分丰硕。 先后研制了“眼镜蛇”、“堡垒”、“反射器”、“芦苇笛”炮等10余种多种口径的炮射导弹型号,导弹种类和数量均领先于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大多数西方国家对炮射导弹的态度不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炮射导弹的研发热潮,1970年代又推出了小批量产品,如美国的“橡木棍”、法国的“阿克拉”等。 后来这些国家的相关研发工作陷入停滞,直到1992年美国首次宣布XM943炮射导弹已达到列装标准。
这种发展趋势的出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苏联/俄罗斯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坦克装甲部队。 面对外部战略压力,如何在不伤害对手的情况下创造优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炮射导弹。 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炮射导弹在外形、装弹方式、发射方式等方面都与普通炮弹保持一致,这正符合一向看重导弹的俄罗斯的“胃口”。单一平台的综合战力。
大多数西方国家后期炮射导弹的研发进展甚微,这与这些国家的理念有关。 不少国家认为,没有必要在炮射导弹的研发上投入过多资金。
首先,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坦克的作战距离都不会太远,现有普通火炮发射的炮弹在精度和杀伤力上都能满足大部分要求。
第二,我感觉技术难度比较高。 坦克炮发射导弹不仅对火炮本身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研制炮射导弹及配套的瞄准、传感和制导设备,并与坦克车体一体化,难度较大。 尤其是炮射导弹的制导涉及大量精密电子元件,通常有数百个,生产技术也不小。 此外,它还需要满足与普通炮弹相同的储存和运输要求,并且在发射时必须承受巨大的过载,相关要求更加不寻常。
三是成本太高。 除了改装火炮并为其配备相应的传感和制导系统的成本高昂外,炮射导弹本身的生产成本也很高。 苏联为T55系列坦克研制的100毫米线膛炮射导弹每发售价2.6万美元,后来生产的125毫米滑膛炮射导弹每发售价接近4万美元。
四是效用有限。 最初的炮射导弹大多是带有制导系统的穿甲弹。 它们的穿甲能力与装药罩的直径成正比。 但受限于坦克炮管直径,炮射导弹的威力有限,无法像其他炮弹那样发射。 攻击不同的目标。 此外,炮射导弹在空中飞行速度缓慢,很容易被主动防御系统拦截。 因此,他们的发展被“搁置在幕后”。
第五,导弹专用发射车的出现,让习惯了“专用车”的西方国家淡化了对炮射导弹的重视程度。
在这些国家中坦克世界火炮,以色列是一个例外。 该国研制了LAHAT炮射导弹并实现了系列化。 这多少反映了一个趋势:此前限制炮射导弹发展的概念正在“解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品成本的降低,炮射导弹研制中一度“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炮射导弹或将迎来新春天
近年来,一些国家加快了炮射导弹的研发和部署。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乌克兰国防部向基辅雷设计局订购了一款名为“战斗”的新型炮射导弹。 该型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其串联弹头可攻击装备有爆炸反应装甲和间隔装甲的目标。 借助雷设计局打造的稳定器,该型导弹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抗过载能力,可以用高压火炮发射。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也使用“阿琼”主战坦克测试了新型枪射反坦克导弹。 导弹摧毁了3公里外的目标。
与研发、列装的“量”的提升相比,炮射导弹的“质”的变化更加引人注目。
一是引导方式更加先进。 据称,托克马什努德尔曼精密设计局也在测试为俄军设计的下一代“索尔克-5”炮射导弹。 如果成功服役,该型炮射导弹将成为俄军首款具有主动制导能力的炮射导弹。 制导方面,采用复合光电、惯性、卫星和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 它具有“发射后忘记”的能力,可以满足昼夜作战的需要。 未来炮射导弹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寻的和复合制导技术,并研制和选型威力巨大的弹头和高性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提高其攻击远距离目标的能力。
其次,结构和攻击方式发生了变化。 长期以来,炮射导弹实际上都是火箭发动机推进的穿甲弹。 世界各国炮射导弹常见的款式大多是“火箭发动机+”型号。 但现在,这种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几年前,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了最新的新概念武器研制进展报告,其中涉及的三种新概念武器之一就是枪射导弹(GLGP)。 该型炮射导弹可以对127毫米口径火炮或军用榴弹炮打出3马赫的高初速。 如果使用电磁轨道炮发射,初速可达7马赫,无需装备火箭发动机,借助高初速和弹载精确火控系统,可以有效拦截目标。 从概念上讲,它开辟了炮射导弹的研发思路,但从实用角度来看,由于发射时需要承受极高的加速度过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轻质高强结构复合材料。
三是发射平台趋于多元化。 炮射导弹是坦克发射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固定思维。 事实上,目前火炮发射的导弹发射平台正变得更加多样化。 未来十几年,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将LAHAT炮射导弹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机载平台。 该公司还为LAHAT开发了管式/罐式发射器,以便可以安装在装甲车上。
两年前,一家美国公司宣布正在开发一种小型炮射导弹,名为“多向防御快速拦截交战系统”。 可用57毫米舰炮发射,可拦截反舰导弹,并可通过直接撞击的方式攻击小型快速水面目标、中低空无人机等。 在设计上,该导弹集制导、精确、快速发射和大规模装载能力于一体。 可一次性发射多枚导弹,对抗饱和化、多样化的导弹攻击。 不过,该型炮射导弹想要达到列装标准也并非易事。
从坦克到步兵战车再到舰炮,随着平台的扩大,炮射导弹瞄准的目标越来越多。 炮射导弹除了采用“顶攻”、“肋攻”等方式攻击主战坦克外,在攻击对方工事和低空武装直升机方面也有相当大的用处。 尤其是随着它逐步进入“保护圈”,其新的发展春天或将大踏步来临。
供图:杨明
此版本的提交电子邮件:
图①:可发射AT-8“歌鸟”反坦克导弹的俄罗斯T-80主战坦克; 图②:美国XM943炮射导弹; 图③:以色列LAHAT炮射导弹; 图④:俄罗斯“反射器”炮火导弹。 (■王晓轩、赵彦斌、李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炮射导弹:从“复苏”到“暗花”》发布于:2024-04-0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