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空间的各个层面,虽然主体性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但人们都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再单方面服从于外在他人的统治或某种超越性的原则。 这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精神状态。 我们认为,源于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方面:世俗性、个性性、创造性、实用性和经验性。 现代人成为主体,意味着这些基本精神都有不同程度的觉醒,从而区别于前现代人。 从批判的角度看,现代性五项基本精神的确立,不仅意味着西方现代解放的伟大成就,也意味着其根本的历史界限。

▲《现代性本体论批判》

——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撰稿:罗迁

世俗精神

在西方中世纪,人们被视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意志是世俗生活的基础,生命的价值在于作为上帝的仆人走向上帝所许诺的救赎,并在来世走向永生。 在前现代社会,各种神学世界观始终将彼岸世界视为本质世界,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到了现代,超神界已经彻底崩溃。 人们认识到,现实世界之外不存在与现实相反的超越的另一个世界。 世界只是这个世俗的世界。 认识生命的思想基础回到了真实的地球,成为存在基础的不再是神而是人本身。 现代口号“人的基础是人自己”,意味着人从超验的神圣世界中彻底解放出来。 这是现代人认识自我作为主体的关键一步。 通过这一步,人们受宗教神学约束的理性、利益、权利、欲望等现实属性获得了合法性。 人们真正拥有自己的现实,而不是否认自己的存在属性以符合上帝的意志或某种抽象原则,例如“保存自然原则,摧毁人类欲望”等道德教条。 尼采曾将世俗化的过程称为虚无主义的到来,海德格尔将这一过程解释为超验世界的崩溃。 他们都在谈论上帝和超验世界在现代失去了根本统治地位的世俗精神的建立过程。 如果没有这个世俗原则的确立,就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主体性,也就没有现代性。 然而,在西方建立这种世俗精神的过程中,伴随着信仰、崇高伟大事物的消失,价值虚无主义的到来。

个人精神

如果说世俗精神在与超验世界对立的意义上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并将人们从大写他者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那么个体精神则将人们从世俗的小写他者中解放出来。 现代性学科进一步落实到个体层面。 也就是说,在世俗确立了人而非神作为存在基础之后,个性精神进一步解构了各种“资本化的人”,将个人作为个体从家庭、种姓、阶级等概念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权益的现有实体而设立。 人们不仅不再为来世而活,也不再为真正的他人而活。 每个个体在概念上都将自己视为自身存在的基础,世界只是他自己的自我扩展和自我实现。 个人享有独立的权利,独立承担义务。 这就是现代的个性精神。 近代是个体本位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时代,它将主体从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个体的独立性。 当然,所谓个体精神或个体原则并不是指人实际上是孤立于他人而存在的,而是说在现代,个体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起点和核心,成为个体生存的基础。本体论意义上的叙事。 在现代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中,经济人和政治公民作为核心范畴,是现代个体主体性精神以理论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马克思指出,这种个体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 马克思不仅总体肯定了现代个体主体性的确立,而且指出了这种个体主体性精神与社会历史变迁的联系,指出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社会历史基础,为辩证地提供了基础。对现代个体主体性的理解。 性精神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方向。

创造精神

现代人将自己理解为现实的推动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存在。 现代主体性蕴含着创造性精神,现实被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过程,而不是其本身的过程或由某种神秘力量支配的决定性过程。 有创造精神的人是现代人。 在创造意识的主导下,竞争、创新、发展、引领、开放、探索、奋斗等概念从宏观叙事走向日常生活,主导着人们的基本实践活动,定义了生存价值。 和意义。 人们根据创造性的观念来认识生命的存在和现实世界本身。 纯粹的外在性和纯粹的自我观念被彻底摧毁,人们生活在自我创造带来的自由和束缚中。 现代性是基于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实践的时代,人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生产和再生产自然和社会,甚至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自身。 人类一直生活在离自我存在越来越远的过程中。 真实的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身都是人类意识创造的表现,以创造性实践为媒介,在自然界中已不复存在。 正是在这种人造世界的意义上,现代性的本质有时被解释为对自然的逃避。 虽然仍处于自然物质世界,但它本质上超越了人化的自然世界,成为世界的本质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按照人的观念生产出事物,而且还按照事物的观念生产出人自己。 人们在物化自我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物的人性化生产,世界正在成为物化的“类人世界”。 。 这是现代创造精神展开的可能后果,对这种可能后果的反思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任务。

务实精神

在人类尚未被理解为主体的前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世俗欲望、利益和需求尚未获得合法性。 相反,它们被掩盖并以各种名称隐藏。 他们要么被信仰和仁慈所征服,要么被感性所征服。 精神上的脱离蒸发了。 在这种社会生活中,虽然存在实用性的关系,但实用性还没有成为基本的本体意识,人们还没有把实用主义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 在现代,人们将自己理解为真正的主体。 随着世俗原则和个人原则的确立,对自身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获得了合法性,成为人生价值的基础。 世俗关系变成了以个人为轴心的功利关系,实践理性成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成为世俗性和个性的基本体现。 近代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有用即真理”已成为近代通俗意义上的基本价值取向。 近代以来,工具理性和计算理性已经取代了超功利的信仰、伦理学、美学,成为实践理性的内在要求。 人们用实用主义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生存实践。 作为主体,人们将一切实体视为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和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 *** 裸的“现金交易”,“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现代性,人们生活在冰冷的利己主义计划中。 现代是一个世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的时代。 一切都是在世俗的功利关系中算计的。 生存屈服于各种算计,实用性成为时代精神的内在灵魂。 当然,理性精神已片面转变为工具理性。

经验精神

与实践精神相适应的是经验精神。 例如,所谓现代科学理性或技术理性,本质上就是实证主义成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现代主体性蕴含着经验精神。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仁爱还是审美认识中,人们把握对象的客观意识本质上并不是经验知识,也不是认知主体对对象的反映和描述。 这些客观意识和相应的客观化活动都是基于超越经验的现实。 他们运用信仰、想象、隐喻、象征、类比、联想、虚构等,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构建出一种超越的现实。 意义空间和价值空间将世界从物质世界提升到超越的个人世界。 在超越现实的信仰、爱和理解中,积极性不会也不可能成为根本原则。 相反,思辨、启示和感受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充满神秘、美德和诗意。 现代人从超验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和自己。 因此,经验精神就成为现代主观精神的基本原则。 经验性不仅需要实验性的理解方式,还需要可验证的认知结果。 经验科学变成了绝对的意识形态。 不仅迷信和愚昧被积极的要求瓦解了,神圣、神秘、趣味、诗意也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价值。 世界越来越被理解为一个按照必然性原则组织起来的物质世界。 意识的本质被定义为经验知识,精神也被还原为反映和表征物体的经验能力。 行为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科学已成为基本标准。 人被认为是能够科学地认识世界、有效利用科学成果的认知主体。 近代是一个以经验科学为主的科学主义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 因此,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就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主题。

世俗性、个性性、创造性、实用性、积极性成为西方现代性精神的主导原则。 西方现代性的成就和困境主要围绕精神层面的这五个方面。 现代性批判主要考察和反思现代性的这些基本精神及其后果。 当然,无论是对现代的阐释还是批判,都不能停留在这一精神理念的层面,而必须深入到社会历史的基础。 我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剖析和批判,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成就和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通过这种辩证批判,唯物史观为我们走上中国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出了抛弃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方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批判视角下的西方现代性基本精神》发布于:2024-03-26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