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6日上午,来自全市各地的20多位居住在北京的老人齐聚东城区南河沿欧美校友会,畅谈60年前的同学情谊,介绍自己的经历。各自的工作。 当前的生活现状,并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欢笑、其乐。 直到中午,大家一起在一家欧美餐厅吃了午餐,一起合影,然后依依不舍地分道扬镳,希望明年花开之时再相见。

这些老人是谁? 他们是抗战时期北京国立十六中的一些同学,年龄都在七十多岁了。 其中有原 ***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汽车机械专家、某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副主编某大报社长、参加过我国六次核爆炸试验的专家等等。还有一个刚从台北来的人。 台湾同胞来北京。 60年前,他们都在四川国立第十六中学读书。 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战争期间互相激励、荣辱与共、刻苦学习的友谊却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年年相聚。 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仅在北京,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各大城市的十六中校友每年也欢聚一堂。 这些城市还编写出版物并交换信息。 不仅是十六中的学生,其他全国中学的学生每年也会组织人数不等的聚会。 爱情持续且精彩。

回到家,在北京育英中学读高一年级的孙子惊讶地问我:什么是国立中学? 现在还有这样的中学吗? 他的问题不禁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六十多年前,抗战时期在后方学习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展开……

二十万抗战产物青少年获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地区迅速失守。 那些不想成为亡国奴、有条件撤退的中国人,走上了流亡之路。 突然间,数百万难民撤退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包括数十万青少年。 他们离开了学校,告别了父母,迈开脚步,奔向后方。

图片:麦登斯二战时期中国摄影收藏。 由卡尔. 美国生活杂志。 1940-1949

大批年轻人流离失所到后方。 他们不仅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也没有书可以读。 情况非常危急。 *** 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营救流亡青年, *** 的《解放日报》也发表社论《营救大后方青年》。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国民 *** 迫于形势,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营救流亡学生。 从1937年12月开始,教育部(首任部长陈立夫,后任部长朱家骅)迅速开始筹建一所专门接收战区流亡学生的国立中学。

抗战前江西省吉安县立中学,社会上没有国立中学制度。 公立中学均由地方 *** 管理,如省、市、县学校。 随着抗战的兴起,为了鼓励东部地区的中学内迁,安置失学青少年,首先在内陆省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设立了民族中学。 、贵州)。 这原本是国民 *** 的战时策略。 紧急措施。

1937年底至1938年底,是抗战初期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国立中学创办的混乱时期。 由于许多措施都是临时性的,最早的国立中学是以学校迁往某个省份命名的。 例如,东部某地的一所中学迁往内地某省,就会被命名为某省的临时中学,如国立河南民族高级中学。 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国立贵州临时中学、国立陕西临时中学、国立甘肃临时中学(以上五所学校后来分别为国立之一、第二、第三、第三)。 4、五中)。 由于“临中”给人一种非正式的感觉,很快教育部就下令取消“临中”二字,直接以省​​名命名。

1939年,日本侵略者继续对各个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 半个国家的河山纷纷倒塌。 原有的国立高中不得不一再或多次撤办,校名也一再更名。 由于占领区的扩大,流放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并建立了许多新学校。 因此,教育部决定以学生最多的省份来命名学校,如国立山东中学、国立湖北中学等。但这种命名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 例如,从河南撤退到甘肃的一所中学,无论命名为河南中学还是甘肃中学,都会与现有中学的名称重复,只能命名为国立甘肃二中。 仅从当时学校的仓促命名就可以看出战争时期教育战线是多么的混乱。

1939年8月起,首都重庆教育部决定,国立高中不再以省份命名,而是按建校时间顺序按数字命名。 例如,1937年12月,国立之一中学在河南淅川上集镇成立,最初称国立河南临时中学,并在河南西峡、涌泉关设立两所分校,接收来自河南省的学生。河北省及原绥远市。 为逃离省内、北平市、天津市的流亡学生提供食物和书籍供他们学习。 1944年,由于战区形势变化,国立之一中学内迁至陕西城固,一直留守至抗战胜利。

图:城固二中校门(国立一中旧址)

国立第二中学前身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成立于1938年3月,位于四川省合川市。 主要接收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流亡学子。

国立第三中学于1938年3月在贵州铜仁成立,前身为国立贵州临时中学,接收注册于长沙、贵阳的华南各省流亡学生。

国立第四中学于1938年3月在陕西省安康市成立,原名国立陕西临时中学。 主要接收原察哈尔省、绥远省、山西省战区逃亡的流亡学生,也接收在西安注册的学生。 一些是外省市的流亡学生。 学校成立半年后,因办学条件差、生活物资得不到保障,迁至四川阆中。

国立第五中学于1938年3月在甘肃天水玉泉关成立,当时称国立甘肃临时中学。 主要接收北方省市的流亡青年。

国立第六中学于1938年由原山东省立之一中学和启光中学在河南许昌组建。 原名山东联合中学。 后迁至湖北县,更名为国立湖北中学。 随后迁往四川绵阳。 更名为国立山东中学,最后依次改为国立第六中学,并在罗江、德阳设立分校。

民族中学依次成立:民族第七中学,位于陕西洋县; 国立第八中学,位于湖南干县(现湘西吉首市); 国立第九中学,位于四川江津德干巴; 国立第十中学。 ,位于甘肃清水; 国立第十一中学始建于湖南武冈(今洞口县)。 日军侵占湖南后,西迁至溆浦、辰溪等地; 国立第十二中学位于四川长寿; 国立第十三中学位于江西省吉安市; 国立第十四中学位于贵阳; 国立第十五中学位于四川省荣昌市; 国立十六中位于四川永川,初中分校位于四川合江; 国立第十七中学位于四川省合江市。 ,位于四川江津白沙; 民族第十八中学,位于四川省三台市; 国立第十九中学,位于浙江江山; 民族第二十中学,位于湖南枝江; 国立二十一中学始建于安徽台州,后迁至陕西山阳、蓝田;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始建于安徽阜阳,后迁至陕西汉阴、安康。

1942年8月,在四川合江流北池成立国立女子中学,并在贵州桐梓设立分校,又称国立第二女子中学。

全面抗战开始后,日本侵略者扩大了对我国的侵略,并煽动东南亚国家反对和排挤中国。 许多爱国华侨青少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为了容纳大批华侨青少年,教育部从1940年开始,先后在云南保山建立了国立华侨之一中学、在四川綦江建立了国立华侨第二中学、以及广东省乐昌市国立华侨第三中学。

此外,战时带有“国立”字头的中学还有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等。 此外,还在四川自流井静宁寺设立了国立东北中学、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国立西南中山中学在昆明成立。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国立中学的设置多种多样,参差不齐; 大小各不相同。 每所学校有学生一两千人,其中国立八中规模更大,有学生四千多人。 教育部任命的国立中学校长都是当时的名人或政治人物。 例如,国立九中校长邵华是 *** 中央委员,国立八中校长杨炼是原 *** 教育部部长。安徽省,国立十六中初中分校校长。 王路(电影明星王人美的弟弟)后来担任 *** 南京市委主席。 民族第21中学校长由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王忠廉兼任,民族第22中学校长由第92军兼任。 常李仙洲兼任。 抗战八年,各国立高中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缺乏等困难。 他们每年春季和秋季滚动招生。 无法准确估计获救学生的人数。 估计总数超过20万。

(待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民国时期的国立高中有哪些?》发布于:2024-03-2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