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江山
编辑|颜清
秩序感,强迫症的特效药!
在建筑技术和后现代语境的加持下,许多大胆的造型和夸张的曲线似乎成为了建筑发展的风向标。 拔地而起的新项目必须足够独特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但这种求新求异的趋势着实让一些“建筑强迫症”患者倒吸一口气:我是谁? 这是什么? 您对形式美法则有何看法?
一切艺术都会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创新,建筑也不例外; 所谓“建筑强迫症”我的世界古建筑设计图,并不是说它无法接受一切新鲜事物,而是它对清晰的秩序感有偏爱——就像看《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我们在无一例外都被韦斯·安德森近乎偏执的对称构图所感动。
秩序感作为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即使在令人费解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也能体现出来; 然而,建筑并不是费力的分析,而是通过简单的平衡、对称、韵律、韵律等来呈现,其魅力显然让观者感到更加耳目一新。
现在就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极其治愈的建筑,为建筑强迫症开一剂特效药吧!
01
古代建筑师居然是重症患者?
——不对称? 不存在的!
仔细回想一下,大家在研究古建筑史的时候,是不是很少看到不对称的建筑呢?
从美学角度来看,对称是一种平衡的自然形态。 用在建筑上,显得庄重、规整,甚至表现出神圣的意义。 因此,无论是东方的皇城、寺庙、庭院,还是西方的宫殿、教堂、园林,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对对称着迷,仿佛有约。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 *** 寺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北京故宫绝对是头号重量级选手。 南北轴线两侧的建筑布局几乎完全相同。 从高空看去,它就像乐高玩具一样,有条不紊地“组装”起来。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观众也对其过于严谨的装饰感到惊叹。
▲俯瞰故宫
▲太和殿
▲华丽整洁的藻井
在西方,同样是宫殿建筑的法国卢浮宫,以其东立面完美的比例而令人惊叹。 卢浮宫规模没有故宫那么宏大,造型也比较简单,但其规模和装饰却不含糊,让“比例爱好者”和“细节收藏家”欣喜若狂。
▲卢浮宫东立面
最著名的东立面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作品,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的成熟; 其分为三横五纵的部分结合不同建筑元素的运用,显示了建筑师对形式和秩序的精心制作,最终使其构图赏心悦目,达到了凸显君主专制的目的。
▲卢浮宫东立面手绘图
除了其本身的对称建筑外,如果再通过水面的镜面效果来增强,可能会给所有“强迫症患者”带来双重的舒适感——这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印度的泰姬陵。
▲泰姬陵鸟瞰图
这座巨大的陵墓主要使用白色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 它由大厅、钟楼、尖塔组成,形成了一个纯净的、仿佛童话故事里的建筑群。 秩序井然,不会让人感到压抑。
泰姬陵以一条清澈的水带为轴线,所以当你远远地看这座建筑时,你会看到建筑在水中的倒影,在庄严的秩序中感受到一丝虚幻的柔和。
与当代建筑相比,人们或许更愿意体验这些古建筑遗产的永恒之美,来一场轻松的治愈之旅。 在建筑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建筑师或工匠更关心“美”。 “追求的是直觉,所以不需要想太多,看到的一切都能引起审美共鸣。
02
现代主义的古老灵魂
——领先设计,经典大气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时代到来了。 这一时期大师辈出,大家都在表达对建筑的前卫观点。 然而,毕竟在建筑的演变中,过去的知识不能完全被抛在后面。 在许多大师的作品中仍然留有古建筑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浓郁古典气质的作品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甚至达到净化心灵的程度。
▲奥斯卡·尼迈耶与蒙达多利总部大楼
意大利蒙达多利总部大楼是奥斯卡·尼迈耶的杰作之一。 当人们看到这座建筑时,立即会想到寺庙和宫殿。
虽是人工铸造,却太完美无瑕; 这是一个巨大的连续拱廊,但太轻了; 每个孔的宽度并不完全相同,但却让人感受到神秘的韵律。 与扎哈激进的设计不同,奥斯卡·尼迈耶作品中的曲线自由而温柔。
水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座办公楼的魅力。 与泰姬陵类似,水面的虚拟图像为建筑的存在提供了逻辑闭环。 反射也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圆润的拱门一起,展现出奇妙的流动感。
▲总部大楼鸟瞰图
纯粹、极简、空旷——仅在蒙达多利总部大楼里,这些关键词就足以吸引每一个“强迫症”患者。
▲萨克生物研究所
在具有上述相同属性的建筑中,萨克生物研究所一定榜上有名。 作为路易·康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它在建筑界广受欢迎,并成为各个设计领域的灵感源泉。
▲LV将以此作为2022年5月的秀场
▲没有植物的开放广场
研究院建筑具有清晰的轴线构成,在空间组合和建筑形式上呈现出西方古典传统的诸多特征。 康也凭借这部作品成功实现了古典秩序与现代主义的融合,达到了他个人设计的巅峰。
▲充满“力量”的办公楼
有时候面对空间的“力量”也是一种治愈。 这种力量并不是通过元素的积累来灌输的,而是通过氛围的营造,让人沉浸其中,颇有一种“沧海一粟”的通感。 萨克生物研究所是一座充满力量的建筑。 它的力量来自于厚实的混凝土、整齐的方形、以及直指大海的中轴线——它们构成了一座近乎完美的神庙。
然而,与上述的精神殿堂不同的是,早期的“精神殿堂”——宗教建筑总是有其特殊性。 信徒们在教堂里祈祷、聚集、忏悔,用神灵来平息内心的痛苦。 高大阴暗的内部空间是教堂权力的象征,却并不注重人们的感受。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内部
但现代主义建筑显然改变了这一现状。 新式教堂将空间使用者的感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追求威严、圣洁转向实现内心的平静。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 Kirke 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建筑。
▲丹麦格伦特魏教堂
格罗特夫教堂是由丹麦建筑师贾森·克林特设计的。 由于其形状酷似管风琴,且拥有北欧更大的管风琴,因此又被称为管风琴教堂。
▲教堂内的管风琴
教堂以黄砖为主要材料。 外立面摒弃了繁复的宗教装饰,采用简单的重复垂直线条,增加了建筑的张力,充满韵律美。 教堂内部延续了外部材质,突出了极简流畅的砖线条。 抛光黄砖漫反射形成的柔和光线,将人们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氛围中,纯净得令人屏息。
这里不仅是信徒的精神殿堂,也如同白色的北欧童话世界——不仅仅是“建筑强迫症”,每个踏入这座教堂的人或许都会被治愈。
03
全新的少即是多
——尝试打破规则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建筑还属于“常见”的范畴,那么下面的建筑却有着建筑师渴望尝试却又不敢轻易去做的造型——这些建筑与花哨这个词无关,甚至有点过于简单了; 但正如史密斯 *** 的名言,“少即是多”,人们需要的只是“空间”,太多的添加只会增加焦虑。
▲俯视博物馆
很少有人会直接把方盒子堆成博物馆,但不久前建成的墨西哥地质博物馆却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座积木式的建筑,平面上极其舒适,积木排列简单有序,但实际上相邻“积木”的高度却是依次变化的。
▲博物馆平面图
▲博物馆立面
博物馆内部是一个相互连通的开放空间,既有开放的大厅,也有隐蔽的角落。 通道的节点处可见圆形的建筑符号,体量之间的缝隙给室内带来了丰富的光影。
▲馆内标志
博物馆的设计受到当地玛雅文明的影响,因此选择了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符号来唤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联想。 公共空间只用热带植物和水装饰,不经意间营造出热带的精神圣地。 。
与多个小立方体的规则排列不同,阿尔多·罗西通过整个巨大的立方体诠释极简与理性。 圣卡塔尔多公墓是一座关于死亡的建筑,但它不仅表达了死亡的庄严和肃穆,还透露出静止不动的永恒感。
▲圣卡塔尔多公墓
受到欧洲古代城市的启发,罗西始终追求不朽的设计。 红色立方体是圣卡塔尔多公墓的核心,也是精神地标; 建筑正面只有开口,没有门窗。 周围白色建筑的冷清感在红色出现后骤然停止。 奇妙的对立统一,引发观者对生命的关怀。 关于死亡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到如此简单的建筑,所以它就像所有建筑未经装饰的核心,向人们展示“最小”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与人们进行平静而真诚的对话。
▲LESS馆
比圣卡塔尔多公墓更精彩的是堪培拉的LESS馆——它更像是一件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仅由36根混凝土柱子、一个圆形坡道和一个观景平台组成。
LESS展馆的名字非常直白,直接选取了“少即是多”的核心理念。 乍一看,人们会有“看不懂,却很震惊”的印象,但这或许就是很多建筑师想象中的非常规形式:巨大的柱子,简单的排列,不需要考虑细节。
▲展馆手绘设计
重复的矩形构成了展馆的所有功能,使空间变得无法定义。 单调却又极其纯粹。 可以想象,整齐的柱子仿佛支撑着头顶的天空,无边际的空间让人可以自由穿行。 这就是LESS提供的自由吗?
04
结论
——你的病痊愈了吗?
看完这些建筑,你有没有感觉全身都“膨胀”了?
并不是你们这些“强迫症”人口味刁钻,只是在建筑风格日益趋同的当下,我们看到的却是几乎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这无疑是焦虑和抑郁的根源之一; 无论宏伟的古建筑遗产、典雅的现代主义建筑,还是独特的当代创作,只要它们具有舒适的秩序和独特的美感,自然就会成为治疗“建筑强迫症”的特效良药。
我们在杂乱单调的环境中生活了太久了。 也许我们需要与一座治愈建筑进行一次“对话”,即使只是几分钟的安静停留。
▲萨克生物研究所面向大海的广场
参考:
1.
2.
3.
4.
5. 尤卡坦半岛地质博物馆/MMX - 古德设计网()
6.
7、
8.
文章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这些建筑治愈了我的强迫症!》发布于:2024-03-2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