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建国(华为前副总裁,组织变革与人才管理专家)
“任正非为何让华为如此成功?” 吴建国说,这个问题他思考了十几年。 这几年,他渐渐明白,这其实就是人才管理。 任正非曾说过:“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管理人才的能力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华为真正把人才管理做到了极致。 吴建国认为,华为人才体系的核心是“三合一”管理模式,即精准选拔、加速成长、有效激励。 他希望能够讲解一下华为人才团队的管理,同时也给出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建议。
精选:精选、合理配置
01
人才招聘:最适合的就是更好的
“企业”一词,有“人”则为“企业”,无“人”则结束; 有人,才有成就。 人是企业之本。 其中一个“人”字斜成“进”,撇开分成“八”,叉成“×”; 只有合适,方才有用。 企业发展在于选人; 选人之道在于精准。
企业招聘最重要的是建立岗位人才标准,这实际上是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通常有两个尺寸。 之一个维度是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第二个维度是个人价值观与公司核心价值观是否一致。
如果这个人和公司的要求在这两个维度上能够完美匹配,那么这个人就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从长远来看,价值观远比能力和素质更重要。 随着工作的进展,价值观的差异会逐渐放大员工与公司之间的裂痕。 对于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一旦爆炸,将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而且能力越突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1997年,任正非曾说过:“当你用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担心这个人是否强大,你要告诉我你到底想让他做什么,就是他的能力是否符合你的能力。”你想让他做什么。” 他所做的事情很匹配。”
综上所述,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拔候选人时首先考虑的是价值因素,其次是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 俗话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02
人才匹配:发挥人的长处,弥补人的短处
《华为基本法》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没有人是完美的,优点突出的人也有突出的缺点。 企业家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团队组建不仅指公司的核心领导团队,还包括某个部门的领导团队、某个项目的领导团队等。
但无论什么样的团队,在组建团队时都需要坚持八字方针:价值观趋同、优势互补。
华为将人才匹配原则称为“尴尬计划”。 就像军队一样,一支队伍不仅要有指挥冲锋的指挥员,还要有营造气氛的政委。 团队强大的战斗力来自于核心成员价值观一致、优势互补形成的合力。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人才匹配的经典例子。 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就像华为的远光灯; 孙亚芳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细致的组织管理就像华为的近光灯。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华为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
03
人才生态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杯咖啡吸收了整个宇宙的能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经常出去和别人喝咖啡、茶或者吃饭。 前提是有针对性地找到那些对自己或公司发展有价值的人,即有针对性的人脉网络。
很多企业非常重视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即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却往往忽视了企业业务生态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生态。 人才生态系统是一个三环结构,分别代表公司内部员工、周边合作伙伴和外部网络。
华为是充分利用二级人才的成功典范。
创业期过后,华为已与数十家咨询公司合作。 仅IBM一家就对华为投入了数十亿人民币的投资。 这些咨询公司凭借专业优势,迅速将华为从“土狼”转变为“世界级”公司。 除了这些机构之外,华为还聘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个人专家顾问,包括营销、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
在人才生态链中,第三级人才的成本是更低的,但如果使用得当,其价值却是巨大的。
加速成长:制度之一、效果为王
没有人才的成长,就没有企业的成长。 但中国企业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所以人才的成长必须加快、加快、再加快。
人才加速成长的背后,是华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01
华为人才培养机制
华为员工的成长大体遵循“‘战士’(基层员工)——‘英雄’(骨干员工)——‘班长’(基层管理者)——‘将军’(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层培养阶段“将是战斗出来的”
在对待基层员工时,任正非强调“一定要在自己的狭小范围内干好、热爱、奉献一件事,不能再鼓励他们从一个岗位跳到另一个岗位”。
当然,公司也允许初级员工在很小的范围内灵活流动和晋升。 与其他企业的做法不同,华为只强调干部的选拔,并不提倡培训和任用。 干部需要通过实际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应该从最基础的项目做起,以后才会成长。如果通过烟囱直接去找一把手,更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基本的、具体的操作,而且是很容易脱离现实。”
(二)干部成长阶段、轮岗与赋权
“一粒种子是好种子还是不好种子,要看实践,如果他实践得好,就会有机会。他将来会循环做大项目,承担更大的责任。十年后,他将成为一名将军。” ”。
通过基层实践选拔出具有管理潜质的人才后,公司将提供跨部门、跨区域的轮岗及相应的赋能培训。
其中,人力资源部负责轮岗部分。 在华为,干部关注的是锯齿形增长。 “过去,我们的干部是直线成长的,不懂横向业务。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加快干部的曲折发展。”
各部门负责帮助新调入人员尽快融入、成长。 流动人员到了新的部门,也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工作。
赋能部分由华为大学承担。 华为大学教育学院基于“管事”和“管人”两个视角专门制定了相关培训项目——后备干部项目管理与运营短期培训项目(简称“青训班”)以及一线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简称“FLMP”)。
(三)理论趋同阶段,思想、文化、哲学的“发酵”
在华为,从基层到高层的培养不断趋同,将会逐步选拔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对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 经过培养阶段、进入高层岗位后,干部要想成长为真正的将军,进一步成为战略引领者、思想引领者,就必须让“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思想更活跃”从技术领先到引领,再到商业和技术模式的创造。”
为了帮助中高层干部从“术”向“道”转变,公司规定每位高级干部必须参加华为大学的高级管理研修班项目,简称“高级研修班”。
与普通企业大学的做法不同,华大的研修班要求学生自费参加培训。 目的是增强每位参加干部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经过高研班培训的干部不予晋升。
02
华为加速人才成长的方法
华为可以总结加速人才成长的四大方法。
(一)企业领导者是“培训校长”
企业领导者必须是人才发展的之一引领者。
比如华为大学的更高领导一直是任正非,其他人只担任常务副校长。 对于企业家的培养,湖畔大学的校长不是别人,正是马云。
在这里内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不是钱,而是企业家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大学的大量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一把手不负责,人才培养流产的概率极高。
(二)中高级人才都是“教练”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中高层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专业能力实现工作目标。 华为则不同。 华为中高层人才除了完成工作目标外,还必须完成人才发展目标。
华为要求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接受TTT和教练技术培训并通过培训考核。 这样,员工除了参加各种脱产培训外,在工作中还将得到主管和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和帮助,大大加速员工的成长。
此外,华为内部会议一半以上是学习会。 会上,主管或专家将与大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每月的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会上,与会的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成长。 这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三)聚焦重点:集中火力、快速突破
当企业快速发展时,一定要记住:挑出一两个最需要改进的关键点,集中精力快速突破,然后寻找其他改进点,继续努力。
在华为,除了基础知识培训外,无论是干部培训还是专业人才培训,我们首先聚焦一两个重点提升项目。
如果这两个重点项目在1-3个月内得到明显改善,则重点改善其他改善项目。 如果重点改进项目不符合标准,一般会延长该项目的培训时间。 通过六个月的培训周期,大多数人的关键改进项目都会得到显着改善,这将超过传统企业培训一年的效果。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才成长方式,华为称之为“人才成长加速器”。
(四)练战结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搞培训。 好的训练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培养真正的战士。
华为大学的训练原则是训练与实战相结合,即基于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 例如,新市场拓展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们需要哪些关键能力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如何有效提升这些关键能力?
培训期间,学员们将华为战场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采用体验式教学。
学习过程中,导师会让学员进入实际模拟操作,对可能参与的真实项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导师会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总结。 训练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学员学习后能够在战场上取得预期的成绩。
有效激励:点燃人才内在驱动力
很多企业认为必须有足够的钱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效果,但实际上,有钱与否与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无关。 很多初创公司没有多少钱,但仍然可以吸引和激励优秀的员工; 而许多财力雄厚的企业却采取了不适当的物质激励措施,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质上,华为激励机制成功的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底层要素,即接入共享和期望管理。
0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智库课堂】华为人才体系核心:“三位一体”管理之道》发布于:2024-03-2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