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晋的结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樊城之战,是老一辈英雄们认清过去的时刻。 曹操、关羽、夏侯惇、庞德、于禁、吕蒙等参加者均在此战中及战后不久去世。 曹丕直接灭汉的郭祚,在358年樊城之战后的剧情动画中也有类似的台词。五丈原之战是上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接过大旗,延续梦想的结果他们的前辈。 这些汉末乱世的见证者在生命燃尽之前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放在以前,无双系列直接把剧情停在五丈原是很合理的,因为之前两个时代的人都有重叠。 诸葛亮虽然没有见过张角、董卓、袁绍,但把他们放在一起也不矛盾。 他们都是隆中对立,也表达了他对汉末乱世中无法回避的董卓等人物的看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军的加入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举动。
故事的讲述存在“局限性”的问题。 不仅游戏剧情和小说故事,就连历史传记也不是按时间顺序均匀分布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孙权和诸葛恪常常被视为两个时代的人,因为孙权比诸葛恪年长很多,而且诸葛恪也是孙权的托孤大臣,指挥过东莞之战和蜀汉之战。孙权死后合肥新城。 这两场重要的战役。
这两场战役都出现在晋朝,背景中提到孙权是与已故的曹操、刘备等人一样的上一个时代的英雄。 然而实际情况是,孙权只比诸葛恪早死一年,比晋初十分活跃的司马懿晚一年。 他死后仅11年,蜀汉王朝就灭亡了。
六朝完成三国后期的剧情后,升任官职的人物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 魏国有蔡文姬、贾诩,蜀国有刘禅、马岱、关锁、包三娘,吴国有丁奉和为练兵,晋国有丁奉和为练兵。 人数很多。 除了魏国两人之外,其他人都曾出现在金军的阴谋之中。 虽然马岱教练等人前期也有不少阴谋,但两人成为常客的初衷显然是为了支持后期的阵容。 可以说,这次大规模的正规化活动,完全是因为金势力的出现。
六朝之前出现的人物中,五丈原之后幸存的只有司马懿、孙权、鲁迅、姜维、行才五人。 其中,星才仍是半虚构人物,而孙权、鲁迅则成为背景。 其实358中有一个很奇怪的设计,那就是在第13章,也就是最终章中,你只能选择晋军或者蜀军。 幸存到三国末期的吴国的故事在第十一章就结束了。
即便如此,吴树剧情的结局却十分唏嘘。 吴剧第六代的结局是洞窟之战,之后的剧情大部分都没有了,包括石亭之战等高光时刻。 到了第七代和第八代,就改成了合肥新城之战,并且在第八代吴华剧情的结尾,说了一些连孙全黑都会觉得太阴暗的言论。 蜀国第六代、第七代结束于三国故事的传统终点五丈原,第八代则强行延续到蜀汉灭亡。
这显然是因为吴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故事结局的事件。 洞口之战,让击败魏军的孙权宣告了自己是三国最强者。 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问题不大,但是和金朝结合起来,就很莫名其妙了,因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根本无法融入到后来的主线之中。 虽然第七王朝攻占合肥的结局被历史爱好者认为是一个笑话,但也比第六王朝的结局好一点。 强大的魏国根本不是他能够击败的。 事实上,在晋国强盛的故事中,已经宣告了吴国的灭亡。 八代将这个想法更进一步,直接让孙权躺了下来,这也说明制作组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想法。
孙权一生虽然多次北伐,但晚年的重心已不再是朝廷之外。 这是《无双》作为一款战争动作游戏的剧情中很难解读的部分剧情。 毕竟无双系列也会让高平岭事变司马懿一家杀敌数千人,生擒曹爽。 这也是孙权成为后期背景的关键原因。 而以吴国结束的部分,则是东晋南朝历史的预演。 频繁的政变和夺权使得这个故事中很难找到一个中心人物。 诸葛恪是破产版的桓温,他更大的敌人也不在朝堂。 外部。
陆抗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他的父亲太受欢迎了,陆抗毕竟出道太晚了,三淮之乱时还在为朱毅工作。 经过一番挑选,老将丁峰成为了线索人物。 而这条线索其实只是一个“线索”。 356年成为全职的武术人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了关索之外,其他人在本传中都没有专属等级,在《武林外传》中都会一一填补。猛将。 这清楚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这群人入常的目的只是为了壮大金国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蜀八后期的剧情才显得如此尴尬。 虽然后期的蜀国确实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政权,而且剧情也只是放大了这一点,但是当这些剧情仅仅用来揭示其灭亡的原因时,就显得过于生硬了。 游戏是互动艺术。 玩家努力改变注定的结果,而不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效果。 于是姜维就成了北伐的魔头,其他蜀将都是背景材料。
牺牲所有吴蜀后期的剧情,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司马家族的人气。 就算不说现实中的司马家族是什么样子,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足够离谱了。 曾有人开玩笑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为了帮助作者喜欢的角色登上顶峰,他疯狂地给受欢迎的角色分发饭盒。 他还屡屡削弱几乎无敌的主角,用各种小手段来帮助基本面。 一个不受观众欢迎的新角色获胜,留下了极其仓促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六代选择完成后期剧情本来就是一个糟糕的举动。 面对未完成的原作,更好的办法就是做出神奇的改变,铃木先生是时候站出来承担责任了。 虽然背负着“夏侯良豪”、“死魏范”等骂名,但铃木对历史的热爱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在他接手之后,新山系列才很少见到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怪物。 剧情、人物塑造和细节都进行了改动,更加贴近历史。 在曹操击败六朝黄巾余孽的剧情评论中,清代学者何焯对曹操收编青州黄巾的评价——“魏武从此强盛”,以及曹操收编青州黄巾的评价兴师之战出现在《晋传》中,根本没有任何战斗描述。
显然它已被翻译成不同的东西。
结果就是游戏剧情和铃木尊重历史一样僵化。 6代、7代、8代都讲同样的故事,但人物风格发生了变化。 被玩家称赞的,是改变历史方向的if脚本。 终于在第八代达到了顶峰。 制作团队完全忽视了流程的合理性和剧情的完整性,选择让每个角色在自己活跃的时代出现和退出,这给这一代的故事模式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体验。
因此,像铃木那样完全根据历史趋势来编写脚本对于游戏制作来说是一条死路。
如果灭蜀后继续发展灭吴的阴谋,只会重蹈覆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六朝剧情被评价为史上最强,最受好评的就是金军结局。 这个结局不仅包含了刘禅和司马昭两位“智者”的对话,还用一种沧桑的文笔来描写三国时代。 总结了英雄们的结局和过去。 在这个剧情中,刘禅和司马昭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化身。 前者放弃了祖先的执念,代表着旧时代的退出,而后者则在经历了亲人的去世和上层的斗争之后,成为了开创新世界的王者。
在牺牲了很多其他故事情节的晋朝剧本中,司马昭是绝对的主角,所有人物都是他成长的陪衬。 司马懿、司马师如此,王元吉如此,诸葛诞更是如此。 。 这一点到了第七代、第八代都没有改变,并用了贾充这个字,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
如果司马昭死在剧情的中间,没有合适的机会,就很难让剧本整体顺利。 吴、蜀、晋文字都有传承内容。 在吴国,孙坚将这种精神传给了孙策,又传给了孙权。 在蜀国,是刘备传给了诸葛亮,又传给了姜维。 在金国,是司马懿传给司马师,再传给司马氏。 赵. 司马昭想要继续传承,要么像蜀国结局那样留下空白,要么就只能换主角了。 如果让历史上伐吴主帅贾充接任,或者由其他人来结束三国乱世,那么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伐吴那么简单了,整个剧本都需要重写。
而且不仅晋国的剧本需要重写,吴国的剧本也需要重写。 自合肥新城以来已下线已久的吴国,必须作为最终的对手站出来,对标《执念集》的蜀国设计。 确定吴果后期的表演需要重新定位,否则“结局”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番外”。 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 从司马懿政变到司马昭去世只用了16年,但从司马昭去世到统一西晋却用了15年。
除邓艾忠惠外,王元吉、辛宪英也相继去世。 金军仅存贾充、文鸯,剩下的两个强敌丁奉、陆抗也已不复存在。 情况比后五丈原时代还要糟糕。 一点也没有少。 这期间发生了永安之战、胶州之战、少邳之战、秦梁革命、西陵之战等战役,可以拉长到剧情长度的一半。金强迫自己。 但参加少邳之战的只有丁奉,参加秦梁革命的只有文鸯。 其他现役球员如陆抗、杨虎、黄涛、马龙、杜宇等人都很难融入到此前的剧情中。 。
因此,无论是历史还是情节的限制,这本质上都是一个关于另一个时代的另一群人的故事。 正如司马昭等人很难与张角、董卓扯上关系一样,即使将这些人与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放在一起真三国无双7帝国剧情,也显得不一致。 更糟糕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中,只有杜预参与了伐吴。 光是写一个杜宇的故事,就涉及了这么多无关的内容。 如果将在伐吴之前死去的羊祜和陆抗重现的话,他的统治力将如此之大,以至于游戏可以改名了。 三国无双显然不是更好的。 恰当地说,应该叫三朝无双。
为了完成创作者的历史梦想,游戏的内容太大了。 这个错误在第三季中已经犯过一次了。 如果再发生一次,那真的会成为长久的记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什么没有晋灭吴的剧情?》发布于:2024-03-1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