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寺,汉服北京同仁集体朗诵《正气歌》。北京汉服协会/供图
复兴之美,汉服回归
“中国有大礼,故曰夏,有衣印之美,故曰华。亦谓戴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 相传这一天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 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服装日”线下活动在古城西安举行。 活动包括中国服饰文化研讨会、中国服饰表演、中国服饰-日本音乐盛典。 近年来,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中国服饰的人数与日俱增。 他们穿着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服饰,弘扬国学,复兴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穿中国传统服装? 北京汉服协会会长庄少卿表示,现实中存在很多不良现象。 比如,有人喊传统文化都是渣滓。 例如,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无所知。 比如很多人崇拜欧美,欣赏欧洲、韩国、日本的美丽。 看到这些现象后,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坐不住了。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希望通过穿着汉服,让更多的人了解、亲近、弘扬传统文化。”
汉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杨娜,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
能称为“汉服”的衣服主要有三个特点,即交领右翻、不扣流苏、大袖。 书中详细解释说,所谓“交领右衽”,是指衣服正面左右两边的交汇处。 右侧一系在腋下,一里一外将裙子牢牢地固定住。”至于“大袖宝衣”,“宝衣”是针对现代服装紧身的特点而提出的,汉服的袖子一般比手臂长。
现象
传统服饰是如何产生的?
上海APEC是“触发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研究汉服数年,撰写了《汉服回归》一书。 据她介绍,国内汉服运动的兴起大约始于2001年,当时上海APEC会议召开。 是汉服复兴的“触发点”。
按照APEC会议传统,主办国提供传统民族服装供外宾穿着,如1996年菲律宾的“巴隆他加禄语”、2005年韩国的“图鲁马吉”等。与会领导人合影一起。 这是APEC会议的亮点之一。
2001年APEC会议结束后,各国领导人身着“唐装”在上海黄浦江边摆出的照片当年就刊登在世界各大报刊上,并被纳入国内小学教科书。和中学。 “唐装”一度成为年度热词。 。
争议也由此产生。 在当时还不流行的网络上,有网友提出质疑,“唐装”虽然有“唐”字,但实际上是源自清代的马褂,甚至是华侨居住的“唐人街” 。 《》中唐人所穿的服饰并不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此后,网络上关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讨论不绝于耳。 对旗袍、马褂、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进行了讨论,还提出了宽袍长袖的“汉服”。 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喜爱中国民族服饰的网民们开始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一起“发帖”、交流。 据杨娜介绍唐朝婚礼服饰,2003年元旦,网友们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网络平台,后来正式命名为“汉王论坛”。 网友们在此平台讨论民族文化、服饰并发表原创文章。 该网站名为“汉王论坛”。 民族服饰搭建了沟通和传播的平台。
汉服重新出现在街头
复兴传统服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汉服是什么样的?” 和“如何获得汉服”。 从2003年开始,网友们就开始自己制作。 据杨娜介绍,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小伙子自己“修复”了一套汉服,并拍照并发送给汉王。 江苏网友还根据清代记载制作了古装。 我自制的汉服是从机构名品《乡党图鉴》里学来的。
无论是网络上的各种讨论,还是复制古风服饰,这些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 直到2003年,传统服装才真正出现在街头。 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网友向商家定制了一套汉服。 这件汉服是商人根据《汉武帝》中的服装款式仿制的。 11月的一天,王乐天穿上这套衣服,走上河南郑州街头。 他不仅去逛街、逛公园,还坐公交车。 其他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出土的文物”,王乐天却穿着汉服走开了。 五个小时。 之一次尝试后,喜爱中国传统服装的网友们就坐不住了,开始在街头定制、制作属于自己的服装。
北京汉服协会会长蔡泽宏、吴嘉贤回忆起之一次穿汉服时不禁笑起来,“我和姐姐买了‘汉服’,穿着在街上,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这样。”一套非常不同的工作室服装。” 吴嘉娴说,她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关注传统民族服饰,虽然当时她脑子里就有“汉服”这个词,但她很困惑,真正的汉服风格应该是什么样的。 2006年10月的一天,吴稼先穿上买来的“汉服”,打车去大观园拍照。 她既兴奋又紧张。 庆幸的是,一路上遇到的人都是好心人,对吴稼先的“古装”感到好奇。 吴稼先高兴地向路人介绍她的传统服饰。
蔡泽洪告诉记者,之一次穿古装上街会感到紧张,但这也是向公众宣传传统服饰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有些人非常愿意了解汉服,我们就向他们详细介绍、讲讲。” 我们可以聊半个多小时。”然而现实中,很多人都会指着穿着汉服的他们,“你是韩服,你是和服。”蔡泽宏表示,面对这样的质疑,想法弘扬传统文化更加有力。
调查
谁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通袍”携手弘扬传统
杨娜介绍,汉服复苏者互相称呼“通袍”。 该词出自《诗经·武衣》中的“何谓武衣?我同袍”。 原意是指同志、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友谊,“你怎么能说你没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样的衣服。”
从2004年开始,同事们逐渐开始线下聚集,一起穿汉服,弘扬古典文化。 目前国内比较大规模的汉服活动有礼乐会、西塘文化周等。吴嘉贤表示,每次礼乐会都在不同的城市举行,同事们会在不同的城市深入讨论相关问题。论坛,共同为汉服而努力。 文艺复兴运动制定了计划。
“之一次全国网民区域聚会在上海举行。”杨娜告诉记者。 2005年1月,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天津、山东、浙江等地的35位网友齐聚上海,共同参观。 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展。
“我们和外地很多汉服协会都有联系,经常参加礼乐会、西塘文化周等。” 蔡泽宏表示,目前汉服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包括上海、福建、浙江、川渝地区。 此外,北京多所大学、中学都成立了“汉服俱乐部”。 在一些学校社团活动中,北京汉服协会经常帮忙联系场地、借用衣服,希望向更多年轻学生宣传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长辈都爱琴棋书画
据了解,脱胎于百度贴吧的“汉服北京”是北京最早的汉服社团之一。 它成立于2009年4月,全称是“北京汉服协会筹备委员会”。 北京汉服协会会长庄少清表示,目前汉服北京实名会员已超过300人,更多未实名的汉服爱好者遍布北京16个区,人数达数千人,其中包括各行业工作的同事和学生。 。 庄少卿表示,汉服北京的成立主要是为了聚集北京热爱传统文化、有复兴汉服理念的人士一起举办活动。 协会的宗旨是“振兴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服装”。
北京汉服协会负责人蔡泽洪表示,2006年,协会正式成立之前,几位“元老”就已经开始为公众进行宣传活动,每年大概四五次。 协会于2009年成立后,每年元宵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八个传统节日都会举办相应的线下民俗活动。 穿汉服、元宵猜灯谜、重阳登高赏菊、冬至包饺子……每次活动人数少则100人,多则300人。 经常参加活动的会员中,有不少初中生和高中生。
与普通民俗活动相比,协会还将策划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让儿孙拜年长辈,重阳节制作香包、编织彩绳“祛五毒”等。端午节。 此外,北京汉服协会还经常开展音乐、棋牌、书画等主题活动,为大家提供体验古代成人仪式的场所。 蔡泽宏认为,汉服复兴运动并不是穿着漂亮衣服上街让大家认识汉服那么简单。 就是要让每个人从各个方面了解、热爱自己血液中流淌的传统文化。
蔡泽宏说,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人与日俱增。 “有很多喜欢二次元文化、文化的学生参加活动,我觉得很好,让年轻一代从漂亮的衣服开始,逐渐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一些中老年人也参与到了活动中,特别是那些喜欢读书、弹琴、写书法的人。 “穿着汉服喝茶弹琴的感觉和穿T恤完全不一样,其实很多人都有古典文化。” 复杂,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限制,没有机会穿传统服装。 我们的活动为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在活动中释放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告诉
《汉服情侣》:
志同道合、充满文化自信
蔡泽宏是福建人。 他家中长辈有数位老师,文化底蕴深厚。 蔡泽宏还记得小时候搬家时,父亲用一个一米高的罐子装书,装了好几个罐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蔡泽宏从小就喜爱读书,尤其是传统文化。
当他在北京上学时,有一天,他不小心点击了一个网页。 页面上网友们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讨论深深吸引了他,他开始了自己的汉服之旅。 渐渐地,蔡泽宏开始参加同事举办的汉服推广活动,并结识了同样热爱汉服的吴家贤。 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汉服活动中结识,很快就成为了“汉服情侣”。
如今,蔡泽宏和吴家贤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采访时,他们三岁半的女儿也跟着来了。 穿着和父母一样的亲子装汉服,她用甜美的声音说:“我穿的是汉服。” 。 蔡泽宏说,他并没有刻意让女儿了解什么是汉服,只是给她买了四五件汉服作为日常服装。 “汉服也可以成为她生活中的一种选择。”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国学。 女儿就读的国际幼儿园也带着孩子们穿上汉服,读《三字经》。 在吴稼先看来,“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杨怡静 摄
《大唐贵妇》:
我为欣赏传统文化而自豪
今年元宵节期间,一组“唐代贵妇”吃汤圆的照片走红网络。 画面中,一位身材丰满的“唐代贵妇”,看上去像是一个不肯迎接汤圆的“吃货”,让人看了会心一笑。 。 据了解,这组图片的主角名叫奥洛加,是一位关注汉服近10年的汉服设计师。
谈及与汉服的缘分,奥珞嘉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中国画,后来又学了服装设计。 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文化创作、绘画相关工作。 2009年接触汉服后,她就爱上了汉服。 奥洛加,38岁,生完孩子后体重增加。 “为什么普通衣服都是大尺码?汉服也可以大尺码吗?” 想法产生后,奥洛加开始设计多套唐代汗衫。 裙子,这也是病毒照片中的服装。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是很好的载体。 在奥洛加看来,汉服的推广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梳理,使古代服饰体系乃至文化体系更加完整和准确。 例如,奥罗嘉说,深入了解汉服后,她对古代女性的端庄举止和“步摇”的劈发意境有了更多的理解。
对于这次“华服日”活动,敖珞珈表示,“汉服是这么好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这次我们的文化自信恢复了,我们感到自豪。”
看法
华孚不限于时代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河听香品牌创始人楚岩参与了2014年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新中式服装”的设计。 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欢迎宴会上,多位领导人身穿楚艳设计的“中式新装”。 楚炎说,在设计领导服装时,团队对于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传承是什么样子产生了一些争论。 这些争论对于当前的汉服复兴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楚炎认为,设计一件代表中国文化的服装不应该仅仅立足于某一历史时期,不能仅仅局限于唐宋或元明清,更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个民族,因为中国有发展了数千年。 不同文化、民族不断交融,创造了灿烂的服饰文化。
楚艳表示,希望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梳理,能够找到一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服饰的遗传性的东西,无论是结构、色彩还是图案,找到那些具有非常强生命力的东西。 。 ,能够被大家认可和认可的东西,比如立领、搭扣等。
在创新中传承传统
在中国传统服饰复兴的十几年里,一直有很多观点认为汉服“繁琐”、“不方便”、“已经被社会淘汰的产品”。 对此,楚炎指出,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类型,本来就有非常成熟的制度和严格的着装礼仪规定。 古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功能,有特定的服装造型,甚至特定的颜色。 还有图案,如正装、吉祥服、便装等。
她说,之所以有人认为汉服不方便,主要是因为传统服饰的传承没有做好。 因此,在今天汉服复兴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宜着装场合的现象。 “比如汉服原来的用途就会改变,传统礼仪场合穿的长袖礼服肯定不适合日常生活,礼服一定要华丽、繁复,哪怕是西式礼服。”
中国自古就有“衣之美曰华,礼仪之大曰夏”之说。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讲究穿着华丽、讲究礼仪的民族。 中国传统服饰无论是编织技艺、工艺还是审美观念都达到了人类文明的顶峰。 我们想要传承并重新呈现给世界的正是这种优秀的服装文化。
楚炎认为,今天更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充分理解,设计和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下人们需求的汉服,让汉服的本源得以传承。
华孚展现文化自信
“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更加需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楚炎认为,中华民族有明确的意识。 元素服装无疑是表达文化自信最直接的载体,一定会被更多的中国人选择。
楚炎表示,“华府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国家层面从上到下,给了汉服爱好者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机会,也让中国风格的服饰出现在世界面前,推动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给了广大公民更多的渠道更多了解服装文化的窗口,让服装设计师和文化推广者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楚炎认为,中国服装或者说汉服的未来会更加光明,因为服装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未来,汉服一定会进入普通百姓的衣柜,而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衣柜。” 亚文化并成为一种新常态。”
汉服应该怎么穿?
北京汉服协会会长吴家贤:
在汉服运动初期,国内的汉服都是店主手工制作的。 “没有成熟的商家,买家需要预约,卖家需要量身定制。工期通常很长,等待三个月到半年的情况很常见。” 同时,早期的“汉服”也不是很正式。 很多衣服只是“古风”,不能称为“汉服”。
吴嘉贤说,经过十几年的复兴运动,同事们通过研究古籍、古画、研究出土文物,一点一滴地改变和修正服装的款式,试图做出正宗的汉服。 目前,购买一件汉服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吴嘉贤说,现在在网上购买汉服,有很多成衣可供选择。 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选择L、M或S尺寸并下订单。 “也有很多商家做了带有中国元素的改良服装,可以搭配日常牛仔裤、休闲裙,也很受欢迎。”
■记者手记
即使听不懂,也要充满热情
伟大的中华,有伟大的文明。 中华民族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博大的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形象载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素纱衣”这样匠心独具的服饰,服饰文化也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我国的邻国韩国和日本,在很多场合仍然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但中国传统服饰大多出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很多中国传统礼仪都缺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提出“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汉服同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同事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很深。 他们并不是穿着出众的衣服来拍照,而是真诚地希望为文化振兴做出贡献。 他们比较古籍,研究展览上的正宗服装。 。 即使别人不理解他,他仍然充满热情,希望将他的文化介绍给每一个中国人。 这群人是中国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的代表。
文章撰稿:北京晨报记者 杨一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美媒:在中国穿汉服上街还需要勇气吗?爱好者抱怨没有手机口袋》发布于:2024-03-1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