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夕阳的余辉散落在茂盛的枝叶间,斑驳着光影; 路边的玫瑰花开得红艳艳,雨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冬去夏去,又一批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理想,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身影。 本周,扬子大学学生记者探访了江苏各大高校,从1930年代穿越到现代,收集了尘封在岁月中的毕业老照片,以及那些永远年轻的毕业生。

扬子晚报学生记者钱程、姚少卿、朱丹、林孙玉

李晓曦 路信阳 王宇成 温岭

宋静 撰稿

《金陵十三钗》女学生原型

时间:1937年

毕业照: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生(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微博))

1937年,毕业生们在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绥园主楼前合影留念。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所著名的海外女子学院。 1919年至1951年,共毕业999人,被誉为“999朵玫瑰”。 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之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上图为1937年毕业生在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绥园主楼前合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9月左右,图中那位和蔼可亲的外教就是大名鼎鼎的沃特兰女士,而这群女学生则是当时金女大学的毕业生。 这些女孩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女学生的原型。 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两位杰出的女性:魏特琳教授和程瑞芳。 她们用日记记录了女性所面临的野蛮和暴力,以及她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战争和国家的看法。 她们还记录了这一时期聚集在金女大的女性们如何互相拯救、互相争斗。 救你自己。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女大)的老师告诉我们,早在1937年,日军进入南京之前,女子学院的学生就已经撤离,因为金陵女子学院致力于培养精英女性,许多毕业生离开了当时。 上海和北京的许多学生获得奖学金并出国留学。 那些没有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学校一起撤离到武汉。 留在校园的女孩并不是女学生。 为了防止日本兵骚扰,沃特林女士宣布校园仍在运营。 然而,日本兵并没有放过无辜群众。 沃特兰女士无奈地允许他们带走那些曾经卖淫的妇女,渐渐地一些小女孩也被带走了。 “所以张艺谋讲的只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历史。”

这张毕业照带我们回顾了金女大学的辉煌时代,回顾了它先进的女性教育,回顾了它丰富的救国救民内涵。 1987年,根据原校长吴以芳女士的遗愿,金陵女子学院在南京师范大学绥远校区建立金陵女子学院,并成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部分。 金女子学院保留了先进的女子教育,开设了许多学科。 与当年的精英女性不同,如今的金女学院一些专业已经开始招收男生了。 前面有“四朵金花”,后面有“金陵十二钗”。 男女比例是7:200,这让金女学院的男生们有些心疼。 “我们承认它美丽的过去,就像一个不再年轻的女人,这种美丽并不明显。” 同学们衷心祝愿这所历史悠久的学院能够越走越远,也希望通过校友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能够再次恢复。 延续昔日的辉煌。

B当时南京师范大学男生比女生多很多。

时间:1964年

毕业照: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生

1964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照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在南京师范大学西门,我遇到一群白发苍苍的校友在课堂上合影,当我听到他们大声喊着‘不是吗?’” “班上的美女漂亮吗?漂亮!”,其中一位唯一的奶奶笑得灿烂,突然想让时间停止,不走。 男女比例从现在开始逆转了吗? 这一情况在1964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照中得到了证实。

这是文革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照。 革命年代的气息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总是通过某种东西呈现给我们。 这张照片里有五位女学生,包括女老师,都是革命性的短发。 特殊的历史时期总是有不同的印记,但在这张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这里,而是男女的比例。

如今,南京师范大学的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200多人的大教室里,五六个男生星罗棋布,这是常有的事。 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师大是女人的战场,吃饭要争,自习位子要争南京个性婚纱照,校车要争,你一定要为了你的男朋友而奋斗!”

记者拍摄了照片并采访了目前在美术学院就读的学生。 她们不仅惊叹照片中“前辈”的青春活力,不少女孩更是羡慕当年的男女比例:“要是我们当时也这样就好了,我没有担心大学找不到男朋友,但南师大的男生都是宝。”

一向以女学生多着称的南京师范大学为何会出现如此“变态”的班级? 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历来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 这种现状在今天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更不用说在那个时代了。 毕业照上的学生当时都是20多岁。 可以估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 那时的生育观念不仅仅是重男轻女,更是为了多生多福。 这是生育状况的客观情况。 而且,当时能上得起学的人很少,能够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最终进入高等学府的人就更少了。 大多数家庭只送男孩上学。 女孩很少有机会上学,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从1964年到2012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照片中风华正茂的学生如今已年过70多岁,有的也已经去世。 “当时我只有4岁,只认识第三排右八的刘家祥先生,他是副教授退休的,其他人我真的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社笑着告诉我们。 记者致电离退休人员档案馆,询问老校友的下落。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是“上山下乡”还是留在城市发展? 负责档案的老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档案都丢失了。 这些校友的详细行踪无法确定。

C 毕业后没有眼泪,只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时间:1981年

毕业照: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微博)

南京工业大学1977级化学工程班毕业照

学校图书馆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黑色中山装的有抱负的年轻人依次坐在长凳上,纷纷站起来拍摄文革后大学生的之一张毕业照。 。

南京工业大学1977级化学工程班毕业生韩岳老师告诉我们,1976年备考时,他在苏北插队,当时正值大地震,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苏北插队。他们正在防震棚里温习功课。 而且他们还面临着许多其他困难:课本和参考资料是“稀缺资源”,难以整理并为多人共享; 没有导师; 时间很紧,没有时间复习。 至今令他难忘的是“人多、热情高”。 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由于人数较多,考试分为两部分:先是省初试,然后是国考(微博)。 当时知青们互相支持。 初试不及格的人免费向复试通过的人提供材料,复试成功的人将材料交给复试不及格的人。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回忆起刚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岳老师至今仍无法平复心情:“我很兴奋,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活力!1979年国庆阅兵上,首都大学生播放《小平,你好!》 旗帜,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心声!”

大学四年,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摧残,更加用心,想着“好好学习,振兴中华”。 当然,他们的课外生活也很丰富: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年的经典电影:《狩猎》、《山的呼唤》、《华丽家族》、《海峡》、《证人》 》、《快乐的黄手帕》等,“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知道影片中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迅速,她们也有了自己的偶像:中国女排团队、高仓健等。在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成长了一批担当新中国栋梁之材的“巨人”。

但一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日子,但1977届的毕业生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毕业感到悲伤。 约翰说:“当时大家的干劲都很足,渴望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毕业照里每个人的眼里都充满了泪水,不是不舍,而是不舍。 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和向往。

D 女生穿裙子,男生戴蛤蟆眼镜

时间:1988年

毕业照:“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4年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照

江苏师范大学(微博) 谢老师1984年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当时班上有同学66人,男生48人,女生18人。 “拍毕业照那天天气很好,我们在学校花园前的小操场上,阳光透过树叶照在我们脸上,很安静。当时大学里有还没普及现在常见的学士服和学士帽,更不用说学士学位了,还会有另类的想法,大家都很重视毕业照,女学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的男学生甚至还穿了蟾蜍当时流行的眼镜。” 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搞笑的动作。 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地面对镜头,表情依然矜持。 应该是80年代的人有保留的情感。

谢老师说,他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 当时的服装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有经典优雅的款式,也有休闲实用的款式。 班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女生,大多性格活泼、自信。 女孩子喜欢穿裙子。 一方面,他们受到香港、台湾的影响。 他们认为电影、歌曲MV中的女演员穿裙子很漂亮; 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喜欢的衣服来表达我的个性,展示我的美丽。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每个女孩的裙子长度从膝盖到脚踝,腰线突出,颜色也根据自己的风格而变化。 看她们风格各异的裙子,还有她们含蓄真挚的笑容,颇有一种百花齐放的美感。 男装采用舒适休闲的风格,不再像以前那样陈旧、乏味,而是更加整洁。 照片中的男生大多选择了素色的衬衫或T恤,但也有一些男生穿着大红色、深蓝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还有一些照片无法捕捉到的东西,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其中很多现在已经成为经典,比如《歌声与微笑》、《奶奶的澎湖湾》等等。 除了这些校园歌曲外,还有一些社交流行歌曲。 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喜欢港台明星,比如张国荣、梅艳芳、邓丽君等,他们不仅经常唱他们的歌,还喜欢模仿他们的衣服,甚至把歌词抄在里面。小书,经常看。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虽然经常忙着很多事情,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好。和年轻的同学们在一起是充实的,充满希望的,只是就像我们当年一样。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也走上了教师岗位,衷心祝愿当年的同学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谢老师说道。

电子旅游“野战军”变“正规军”

时间:1995年

毕业照: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上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1995届毕业生。 1993年,他们入学,当时旅游管理专业刚刚步入正轨。 照片中的女孩年轻漂亮,老师们个个严肃、有序、“学术”。 一个“老派”老师能扛得住旅游这样的新兴专业的教学吗?

旅游管理专业的金同学告诉记者,南京师范大学此前没有旅游管理专业。 1992年才开始正式招生。“当时这个专业是专科,学生必须高考(微博)成绩达到一级以上才有机会报考这个专业。” ”。 由于国内旅游发展的限制和师资的缺乏,刚刚起步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支完整的“野战军”。 相关专业没有老师,只能引进美国管理人员,请地理老师“凑数”。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已步入正轨,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中涌现出许多专业。 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的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比如金融、计算机技术、物流管理等。 、工商管理,当年都是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野战部队”、“非主流”专业。 现在风水轮流转,他们终于成为社会的宠儿,各大高校纷纷顺应市场,加强学科建设。 之后,“野战军”终于转型为“正规军”。

照片中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女士。 她告诉我们,照片中的学生大多去了各大旅行社或酒店,成为单位最早的专业人才。 “前几年毕业的一名学生在新加坡的一家酒店接待了胡 *** 总书记。” 如今的旅游管理毕业生毕业后不仅满足于在酒店、旅行社工作等稳定的职位,而且有很多选择。 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F 挂在高大的树上(数字)民国风格,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时间:当代

毕业照:南京大学(微博)、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南光学院

南大学生表演《民国风情》

正文拼出中国传媒大学南光学院名称英文缩写(微博)

与过去常规的老式毕业照相比,近年来大学生自发拍摄的“创意”毕业照更加生动。 再加上互联网平台巨大的传播力,这些“新奇”的毕业照总是在网络上走红,吸引无数人浏览。 向前。

挂树(编号)——主角们穿着学士服爬上树枝,垂下四肢,显得昏迷不醒。 这被称为“挂一棵树(数)”,以纪念大学和高等数学之间的痛苦时期。 过去的事。

《婚纱》 *** 拍摄——主角们都身着婚纱,相互依偎,婚纱照尽显甜蜜。

《性感路线》——在男女比例悬殊的南光,毕业季女生们大显身手当然是免不了的。 南光学院有毕业红地毯的传统。 穿着各式礼服的毕业生们用性感美丽的背影向大学作最后的告别。

“创意之路”——有毕业生拍了这样一组照片:他们用身体组成字母,拼出中国传媒大学南光学院的英文缩写CUCN()。 大家都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即将离开的母校。

玩时光旅行——男生穿着年轻的中山装,女生穿着斜上身的蓝色布袄和黑色裙子和黑色布鞋。 让人仿佛来到了民国时代。 再加上校园里颇具时代感的建筑,浓郁的民国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民国风”毕业照尤其受到南京各高校学生的喜爱。 甚至从4月份开始,“西祠胡同”就出现了宣传相关服装出租的广告。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地方大学保留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活标本”成为毕业季最热门的拍照点。 其中,南京大学北楼、金陵大学堂、钟楼、大礼堂的石雕、师范大学绥远校区、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综合楼等南京仿古场景随处可见各种民国风格的照片。 拍摄了一组民国风格毕业照的台大数学系毕业生沉勤表示,她已经拍了一张严肃的传统集体毕业照,所以她想尝试一下更加个性化的毕业照。风格多元化。

这组照片一经发布,迅速在各大论坛和网站引起广泛关注。 天涯论坛网友QH8Y评论道:“日本韩国的校服都白搭了,原来最美的是中国的!” 西祠胡同网友春和景明回复道:“这是我当年拍照的地方!我很想念我的母校。” “怀旧”与“纪念”是毕业照永恒的主题。 正如沉勤在采访最后所说,无论是什么衣服、款式,都是为了在自己生活过的校园里留下一些回忆,表达自己对学校、老师、同学的不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看大学生毕业照,穿越风尘岁月(组图)》发布于:2024-03-1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