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70年集体婚礼“巨变”
2006年9月25日 08:12 扬子晚报
今天,“明城汇·金陵百对新人婚礼”在南京绿博园举行,目前已有140对新人报名。 从这些新人的反馈来看,集体婚礼现在其实已经是一种个性化的婚礼选择,更何况明城俱乐部的集体婚礼,不仅有市长主持婚礼,还有集体花车巡游。
近年来,集体婚礼的初衷已经从“节约”转变为“个性”。 各种类型的集体婚礼层出不穷,情侣们趋之若鹜,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在个性化的新时代,两人单独的婚礼形式也有些审美疲劳,而多对新人的婚礼形式则变得个性化。 记者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相关采访。 原来,南京之一场集体婚礼始于1935年,历经近一个世纪,集体婚礼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变化微妙。
①
②
③
图②③:1947年南京集体婚礼。
④
⑤
⑥
图片①④⑤⑥:2006年元旦,“全国首例集体地铁婚礼”在宁举行。 六对情侣乘坐“地铁去爱” 宋娇 摄
1935年:南京之一次集体婚礼
现居宜兴的95岁的冯耀钦就经历了那场集体婚礼。 当时有33对夫妇。 当时,她在南京逸仙桥一所小学教书。 她的丈夫徐正华比她大4岁,是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的一名教师。 两人于1934年订婚,但由于家庭出身贫寒,婚礼从未举行。 当他们得知集体婚礼的消息后,兴奋地去报名,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婚礼场地集 *** 所(位于今日的中山宾馆)张灯结彩,装饰绚丽,场面一片欢乐。 新郎身穿缎袍,身穿黑色马褂,新娘身穿粉色旗袍,头戴白色头饰。 新婚夫妇挽着彼此的手臂,从红地毯上走进礼堂。 进入大厅后,有宾客入座、见证人入座、主礼人入座、介绍人入座、已婚人士入座等步骤。 随后,所有已婚人士起立,向总理画像行礼。 然后,证人宣读证词,已婚夫妇面对面站立,鞠躬两次。 仪式上,市长随后为新人颁发了结婚证书和纪念品,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至此,婚礼结束了。
冯耀钦告诉记者,中国传统婚礼的礼仪过于繁琐,结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一场婚礼几乎可以花掉很多人一生的积蓄。 “群婚”节省了大量成本。 南京市社会事务局常务会议还制定了集体婚礼的三大要点,如春、夏、秋、冬每年举办一次; 每对情侣需缴纳20元手续费等。
20世纪60年代:集体开设“洋肉餐厅”
南京市民吴大爷告诉记者,他在部队时,由于军事化管理,条件艰苦,要求严格,集体婚礼虽然很少见,但特别简单。
他的一位战友的妻子,今年64岁,是经人介绍认识的。 1967年举行的集体婚礼共有三对新人。当天,连队全体战士聚集在可容纳二三百人的连部俱乐部里。 在教官的主持下,三对夫妇坐在主席台上。 婚礼一开始,司仪就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的爱情故事,表达自己的决心。 他的战友首先发言。 那时候好像是过节,大家可以聚餐,吃一顿美餐,所以我们就吃了公司自己种的新鲜猪肉和蔬菜。 一共煮了三四个大菜,分了十桌。 看着战友害羞的表情,我感觉他当时很高兴。
20世纪80年代:集体婚礼是公益活动
家住河西的刘阿姨向记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集体婚礼非常盛行。 当时,各级工会、妇联、党政组织都将其视为一项公益事业。 新婚夫妇的着装也非常简单,不像现在的西式白色婚纱和挺括的西装。 另外,大家买的嫁妆之类的东西也很简单。 他们确实有家用电器,相当不错。 他们有一台电视、一台收音机、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仅此而已。 有些人甚至买不起戒指。 当然,有钱人买黄金首饰,不像现在,还是买钻戒之类的。 另外,别说结婚照什么的,光是登记结婚时的两寸就够了。
20世纪90年代末:世纪之交彰显个性
20世纪90年代末,南京回归西式,婚纱开始流行。 但同时,古典风格的民族服饰、旧式的红丝连衣裙或旗袍也并存。 集体婚礼时,新婚夫妇仍多穿白纱礼服。 世纪之交,许多单位和团体纷纷征集新婚夫妇举办集体婚礼以示庆祝。 一时间,在大家眼中,集体婚礼显得颇具个性,因为它突破了世俗传统。 不过,此时的集体婚礼已经开始讲究主题了。
21世纪的今天:更注重“观察”的需要
南京一家婚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如今的集体婚礼与以往不同。 随着西式婚礼元素的加入,集体婚礼的“观赏”因素增加了很多,比如集体花车 *** 等南京个性婚纱照,可谓“蔚为壮观”。 现在结婚的年轻人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 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追求个性。 而且,很多年轻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婚礼上被“耍猴”。 这就是个性化团体婚礼如此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本报记者 孔晓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南京70年集体婚礼“巨变”》发布于:2024-03-1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