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余烬:法国殖民帝国的毁灭与美国对越南的干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乌里吉

美国为何卷入越南战争? 这是困扰美国历史学家的一个经典问题。 由于越南战争对美国内政、外交和社会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美国学者对越南战争研究的兴趣不言而喻。 1994年,美国历史学家加里·赫斯的文章《无休止的争论:历史学家与越南战争》(The:and the War)曾对20世纪70年代至1990年代的越南战争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分歧介于“正统”与“修正主义”之间。 正统派坚持美国反思越南战争的传统,认为美国无视越南独特的政治外交,卷入了一场愚蠢的 *** 战争; 修正主义者试图从军事指挥、战略思维、战争合法性等角度寻找美国胜利的原因。 可能性。

然而,无论正统还是修正主义,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参战的决策过程或战争中的某个重大战役。 目前还缺乏一部旨在全面解释越南战争起源的国际历史著作。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2012年出版的著作《战争的垮台与美国对越南的干预》(War: The Fall of an and the of the of)应运而生。

这部作品超越了以往正统或修正的一般性辩论,不再拘泥于对美国参战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 *** 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尽管这一传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交档案被披露,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延伸的空间巨大),而是将焦点转向了二战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印度支那冲突,讲述了一段法国殖民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演变成了美国主导的冷战国际史,证明美国人民从一开始就深度卷入了法国的“暮色战争”,而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连续性”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更加血腥的冲突。 换句话说,越南战争发生在“另一场殖民战争的余烬中”,美国人“有着与法国人不同的梦想,但却走着同样的道路”。

本书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它在继承越南战争研究传统的同时,也顺应了近年来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趋势:更加关注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全球扩张。东方和西方,特别是欧洲以外的“世界南部”。 存在各种复杂的斗争。 越南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囊括美国、欧洲、苏联、中国的“诸神竞技场”。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坩埚,有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分化、意识形态的对抗、地缘政治的竞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等,冷战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本书采用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越南等国的档案文献,特别是对未探索的回忆录的精心挖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平衡和全面的视角,引导他们对法国进行深入思考和越南。 这场战争及其后果揭示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冲突的基础,更大限度地减少了一些著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支离破碎的影响。 例如,第五部分“某种形式的和平”的三章就精彩地说明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两大阵营之间的国际外交冲突。 作者不仅描述了美、英、法三国谈判政策的形成和演变。 ,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协调越南、中国和苏联之间冲突的过程。 虽然后者比前者略显单薄,但对于一部主要关注法国和美国政策的作品来说,还是值得称赞的。 因为正是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了后来美苏各自阵营的分裂和重组。

这本书还触及了比冷战更大的问题——非殖民化——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如作者所说,非殖民化是“二十世纪最微妙的政治和历史难题”。 微妙和困难在于,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殖民抵抗力量不仅要应对母国的压力,还面临着冷战赋予的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 有时这种选择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

从书中写的越南案例来看,胡志明领导下的越盟决心打破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秩序,实现越南独立。 一方面,法国虽然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不愿放弃印度支那,继续履行“教育使命”,恢复法兰西帝国的辉煌。 另一方面,二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深信欧洲殖民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他对法国想要重返印度支那深感不满,希望通过建立联合国托管机制逐步实现殖民地独立。 胡志明认为这是实现越南独立的重大机遇。 美国似乎是一个可以赢得的强大盟友。 他还想象了自由女神像拥抱越南的美丽场景。

然而,冷战的出现却扭转了局势的发展。 美国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从战后初期的中立态度(这本身就是对法国收复印度支那的默许)转向法国,并向法国提供军事援助。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成立和中苏两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安排,给越盟带来了急需的物质和外交援助。 越南革命者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不仅要经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摧残,而且要坚定地站在冷战最前线,走社会主义道路,受到内部矛盾的制约。联盟的结构。 正如书中所述,“无论多么必要,胡志明在外交上承认他已经失去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并大大增加了美国干预的风险。” 后来,胡志明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胡志明

本书的第三个价值是对上述两点的延伸,即引发读者对东亚冷战特殊性的思考。 虽然作者没有说明这一特殊性,但通过介绍美国、法国、英国、苏联,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非亚洲国家的视角,读者不难发现一些东亚冷战的特点。 英国,甚至1946年发表铁幕演讲的丘吉尔,自始至终都对“多米诺骨牌”说辞嗤之以鼻。 1954年春,法国和越南打奠边府之战时,英联邦国家集体拒绝参加美国对越南的战争。 “联合军事行动”使之流产; 法国主张意识形态对抗是从获得美国更大援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充当美国的 *** 先锋; 苏联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都对印度支那缺乏热情。 ,并一度认为胡志明的越盟是铁托性质的民族主义团体。 无一例外,大国对抗的中心都在欧洲而不是东亚。 只是美国人无法接受印度支那竹幕的落下,而越盟必须迅速被消灭。

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明确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了印度、印尼、缅甸等一系列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 他们的殖民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他们本身也有不同的文化。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各国联合起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 作者指出,危险在于美国对亚洲多样性缺乏了解,坚持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战争余烬》是一本值得打开的历史读物,不仅因为它蕴含着上述对于冷战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还因为该书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上以及与冷战历史的结合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历史和理论。

这本书的叙述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19年的巴黎和会到1965年越南战争的升级,涵盖了近五十年的历史。 1949年至1954年是作者重点关注的时期。 由于作者的文学叙事风格和对历史人物的细致刻画,这部学术著作如同小说一样具有可读性。

序言从越南青年阮爱国在巴黎的经历开始。 作者用寥寥数语讲述了他从1919年到1939年的早期革命经历,以及他对法国、美国、苏俄等国际强国的认识。 在探索越南革命发展道路的道路上,阮爱国成长为越南革命未来的领导人——胡志明。 接下来,正文二十七章根据印度支那地区的冲突历史,分为六个详细部分。

之一部分讲述了1940年至1945年法越冲突的由来。1940年被德国击败后殖民战争,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有所放松。 1945年,日军发动“三月政变”,军事占领越南。 此后,胡志明抓住日本投降的机会,于9月2日宣布越南独立。法国不惜动用武力恢复在越南的权威,但此时越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而法国则不惜以武力恢复在越南的统治。越南冲突一触即发。

第二部分的焦点是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的殖民战争。 越盟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法越谈判也无果而终。 面对与法国的巨大军事差距,越盟不得不弃城,退入越南丛林开展游击战。 法国的情况其实与越盟类似。 二战后国力的匮乏并不足以彻底消灭印度支那的抵抗力量。 双方都迫切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来改善自身状况。 尽管美国此时采取了不干涉印中冲突的政策,但此时已经形成的 *** 意识形态框架成为了此后二十年的政策驱动力。

第三部分的标题“当东方遇见西方”恰如其分地总结了 1949 年至 1953 年的历史。 一方面,新中国的成立为越盟提供了可靠的盟友; 另一方面,美国的“不干涉”政策在亚洲新的地缘政治现实面前破产,开始向法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法越冲突真正国际化是在冷战背景下。 在战场上,越盟军队在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取得了1950年边境战役的胜利。 但在红河三角洲的三场战斗中,他们却伤亡惨重。 越南人只好向法军薄弱的西北方向推进,意图打通通往老挝的道路,从越南中部狭窄的黄蜂腰处切断法军的南北联系,然后进行迂回包抄。红河三角洲。 1953年底,法国和越南在奠边府发生对峙。 看来越南的未来就被限制在了越南西北部的这个小山谷里,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奠边府战役中的法军

第四、第五部分无疑是本书的重点。 作者用近三百页的篇幅描述了1953年和1954年的法越战争局势和外交冲突。作者细致而精彩地描述了法越在奠边府的军事行动,以及围绕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外交游说。英国外长艾登、法国外长比杜、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等人物更是引人入胜。 为了解除奠边府的围困,法国希望美国能够直接派出空军轰炸越南军队阵地。 艾森豪威尔 *** 一方面加大对法援助,希望法军坚守阵地,另一方面又极力劝说英国加入军事干预。 但令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非常愤怒的是,英国不但没有对联合行动感兴趣,反而积极游说美国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 结果,有关各方最终来到了日内瓦谈判桌前。 头二十天的谈判并不顺利,法国和越南在停战计划和政治解决问题上争论不休。 押注自己政治生命的法国新总理门德斯-弗朗斯声称一个月内结束印度支那战争。 越南也受到中苏压力,双方妥协达成《日内瓦和平协定》。 第六部分主要描述《日内瓦协定》后越南局势的演变:法国撤军后,美国致力于在越南保留非共立足点,大力支持吴庭艳腐败政权。 南北越不仅未能实现“政治解决”,南越政权对共产主义势力的镇压还导致了随后更大规模的冲突。 美国接过法国的火炬,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处理了法国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

《战争余烬》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延伸了研究时域并提出,凸显了美国政策的连续性。 作者指出,这种方法避免了“仅仅关注偶然事件的危险:它让我们看不到美国对越南的持续参与以及早期政策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战争的至关重要性。” ”。随着你读完这本书,这种感觉会变得更加明显。此外,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使用了反事实推理。作者试图用这种技巧来说明“法印战争及其后果是由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是一个结果已知的事件,所以有时难免会“事后诸葛亮”,认为历史的结果是必然的。然而,那些历史人物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定,有选择,就有机会。反事实推理是作者为读者搭建联系历史人物的桥梁:如果罗斯福将个人的反殖民偏好转化为阻止法国强行扩张的政策如果武元甲在1954年初屈服于中国顾问团的压力,过早地进攻奠边府,日内瓦会议还会结束吗?方式? 为什么美国可以与朝鲜的共产主义敌人进行谈判,而法国却不能在印度支那做同样的事情? 既然美国可以继续援助铁托很多年,为什么还要除掉胡志明呢? 反事实推理的大量运用,无疑会给读者一种代入感,激发思考。

尽管该书的主要读者是美国读者,但它同样与中国读者相关。 之一,为中越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 《援越抗法》、《日内瓦会议》、《援越抗美》、《胡志明》。 几乎所有有一点历史背景的中国人都熟悉这些术语。 它们不仅包含了广大中国人民对那段热血革命时代的集体记忆和新中国昂扬的外交,也体现了越南“同志兄弟”观生根发芽的历史土壤。 与越南的这种看法相反,中国人对后来爆发的大 *** 感到惊讶、困惑甚至愤怒。 这本书不能也不会为上述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揭示中越之间长期以来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相信读者读完本书,会对中越关系的早期发展有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对邻国有更好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书中描述的美国外交实际上是中国外交的反面例子。 作者通过肯尼迪时代一位白宫工作人员的话语表达了对美国政治的批评:“简单地说,这(越南)是我们继承的,理所当然的,无可争议的。” 并评论道:“保持连续性也是可以预料的,毕竟这就是华盛顿的风格。” 保持政策连续性并不完全是坏事。 毕竟,一个大国往往很难改变主意、调整政策,但如果问题缺乏充分讨论,外交政策就会从根本上变得僵化。 尤其是美国因为忽视亚洲小国的社会文化而做出了不明智的决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与一些国家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历史包袱。 如何根据新形势处理这些历史问题,避免大国外交忽视小国多样性的通病,是本书可以教给我们的。 对中国外交的启示因此,《战争余烬:法国殖民帝国的没落与美国介入越南》中译本的出版恰逢其时。

·结尾·

本文首发于《澎湃·上海书评》。 请点击下载“澎湃 *** ”APP进行订阅。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首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乌利吉︱殖民战争的余烬:回顾越南战争的历史渊源》发布于:2024-03-1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