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杨杲为什么要采取合击的战术? 难道他不担心努尔哈赤将他们一个个打败吗?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杨杲真没想到努尔哈赤能将他们一一击溃。 杨杲原本平庸。 在援朝之战中,他在蔚山指挥失误,致使明军大败,伤亡2万人,被免职。 此次讨伐努尔哈赤,再次启用这种庸才,只能说明朝廷君臣不识人,用人不当。
当时,朱耀祖这样评价杨高在辽东的行动:
“自用镐,威权未用,赏罚不信。英雄气馁懦弱,罪人同情,英雄短命。”
此战,明军总人数约8.6万人。 再加上盟军海西女真叶赫的一万大军和朝鲜军队一万三千人,总共有十一万余人,自称四十七万。 而努尔哈赤大约有六万匹马。
不过这些明朝的军队,都是经过了战争的洗礼,有着一定的作战经验。 而且在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方面,比起努尔哈赤的军队要强很多。 炮兵是骑兵的克星。 有人评论说:
盖明之枪火药,黄金真无此利器; 不以兵马合围合击,借敌之力,则战火硝烟中,无箭石可比。
如果明军善用火炮优势,努尔哈赤是赢不了的。 因此,在这场战斗中,明军的实力还是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杨杲出征时,将明军分成四路,准备分别合击努尔哈赤。 具体是:杨杲统领沉阳; 主帅马麟率领一万五千人,离开开元,经三岔儿堡,进入浑水上游,从北面进攻。 总司令杜松率领约三万大军主力进攻,从沉阳出抚顺关,进入苏子河流域,从西面进攻。 总兵李如白率兵两万五千,从西南进攻; 大军共两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河北上,南下进攻。
这种部署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努尔哈赤去攻打其中一支,其他三支也会联手合击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还是会败。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杨杲的意料。
努尔哈赤在杨杲的心目中部署了未开化的野蛮人。 他在汉族地区生活多年,了解了很多汉族文化。 在用兵上,他多以计谋取胜,善于运用诡计。
努尔哈赤安排了沉阳乃至北京的访问。 但杨杲并不在意军事机密。 帝宝和吕布透露了作战计划。 这让努尔哈赤对杨杲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 才定下了“看你来多少次,我只走一路”的方针。 这使得杨杲的四路分师合击计划成为努尔哈赤战败的前因。
而且,杨杲身处沉阳,远离战场。 战斗打响后,根本无法引导瞬息万变的战场,实际上是放弃了指挥。
如果用现代军事科学的理论来说,对外作战对内合击,有一个关键的利益转移路线。 各路人马必须同时到达这条线,才有可能达到联合合击的目的。
这个时候,如果敌人出来进攻,他就会看不到对方,再坚持下去,就会被各方围攻。 因此,这条线的划分和运用是战斗的关键。
如果不按这条线作战,就会出现孤立部队深入,互不相通的情况,里面的敌人很容易乘虚而入,一一瓦解.
杨杲如果懂军事,严格划分了利益转移的路线,努尔哈赤就算知道杨杲的机会,也很难采取战术一一击溃。 那么,这一战,起码不会输,就算是输,也不会输的这么惨。
正是因为杨杲没有设定利益转移线,放弃了对战场的指导,使得明军各路兵力参差不齐,给了努尔哈赤可乘之机。 因此,努尔哈赤得以先行攻击突出的敌人桧军,然后分兵部署明军,将残存的明军一一击溃。
此战,明军共损失兵力45800余人,将领300余人,骡马28000余人,火炮2万余支。 此后,辽东局势每况愈下,努尔哈赤转而攻打明朝。
这一切,都是杨杲不懂兵法,乱指挥造成的。 也是明朝君臣不明用人的恶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萨尔浒之战,杨浩司令员为什么要采取四路合击?》发布于:2023-05-1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