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 !——尼采生平》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尼采传记,它既是人生传记,又是思想传记,在尼采这里,生命体验与思想创造结合得尤为紧密。
作者苏·普里多勾勒整部传记的框架也别具一格,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我是 *** !”从尼采与瓦格纳的接触说起。 那时,尼采才二十出头,而瓦格纳已经是欧洲著名的音乐家了。
促成这段感情的契机是两人对叔本华的共同喜爱。
叔本华,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名字。 尽管尼采后来选择与叔本华(同时也是瓦格纳)分道扬镳,但审视这两个人的生活会发现许多巧合。
在描述了尼采和瓦格纳的之一次会面之后我本沉默,苏普里多回到了传记写作的惯例,从尼采的出生开始。
当然,苏·普里多并没有详细呈现尼采人生的之一个阶段,而是像摄影机一样,将视线准确地聚焦在那些重要的时刻,当然还有后见之明。
尼采出生于 1844 年,但他的之一个重要时刻出现在五年后的 1849 年。那一年,尼采的父亲去世了。
这一年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尼采失去了父亲,还因为他父亲的死因神秘莫测。 后人一直试图考察尼采的父亲是否死于精神错乱,因为尼采是在四十多年后的十余年精神错乱中死去的。
上述对尼采父亲死因的调查,就像对尼采自身疯狂原因的调查一样,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后者无疑更有趣,但被当时的医生们忽略了,Sue普里多说。“令人遗憾”)。 但毫无疑问,父亲和弟弟的去世,以及父亲一家的“精神异常”案,都证明尼采一家确实受到了强烈的精神不稳定倾向的影响。
在尼采后来的著作中,我们将看到他自己也受到了这种可怕的影响。
尼采在成年之前引起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时刻是 14 岁,当时他是大教堂学校的一名学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 14 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寻求创意。 Sue 在书中记录了年轻的尼采的精彩话语:
一首没有思想但充满了词句和比喻的诗,就像一个玫瑰色的苹果,里面有蛆虫蜷缩在里面……缺乏原创思想的年轻人自然会试图用炫目的风格来掩盖这种空洞。
这种思想追求贯彻了尼采的一生,同时他也质疑理性。
后者的特点体现在尼采青年时期对诗人荷尔德林的喜爱。 这种奉献是令人不安的,因为荷尔德林在他生命的尽头也失去了理智并变得精神错乱。 难怪尼采当时的老师怀疑这个男孩有危险的悲观主义。
但尼采本人却未必为此感到不安,因为他一生的追求思想和质疑理性,都在朝着上述两个特征奔跑。
后来,尼采在给当时北欧最重要的作家布兰德斯的简历中也写道,我的病对我颇有帮助。 它让我自由,让我有勇气做自己的事......
1860年代,尼采前往莱比锡大学,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这一时刻被捕捉在一行诗中。 尼采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这句话:
认清你是谁,做你自己。
正如 Sue 所写,这句话是尼采的“对生命的热爱”。
1868年,尼采24岁,发生了我们开篇所说的尼采与瓦格纳的之一次相遇。 虽然这段关系在将近十年后破裂,但瓦格纳对尼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Sue 在我是 *** ! ”非常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影响:瓦格纳是尼采作品中出现频率更高的人物,甚至超过了基督、苏格拉底或歌德。在尼采的最后一部作品《看那个人》中(当尼采写这本书时,他和瓦格纳已经分手超过十年),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瓦格纳的影子。
在随后的几年里,尼采与瓦格纳兄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872 年初,尼采的之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出版,并以此献给瓦格纳。
瓦格纳夫妇热情地回应了尼采的热情,许多尊贵的绅士淑女都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 但是,自相矛盾的是,《悲剧的诞生》没有从专业哲学家那里得到一个字。 Sue 称之为“公众沉默”。
最终,这本后来成为尼采最畅销作品之一的书,在出版之初就遭到了诸多冷遇。 不但卖不好,连尼采的名声都因此受损。
我们一开始就说,尼采和叔本华的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巧合。 一个例子是处女作的寒冷天气。 叔本华于1818年出版了他的之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来由于销量不佳,大部分存货被回收用于制浆。
另一个巧合是,两人都希望读者发现他们,但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们才得到应有的名望和荣耀。
在这方面,尼采比叔本华可悲得多,因为他早在世界找到他之前就已经退出了世界。
1889 年初,尼采在都灵精神崩溃。 《我是 *** !》也讲述了尼采发疯的经典一幕:尼采看到马夫无情地鞭打他的马,他崩溃了。
但苏·普里多接着说,“危机来去匆匆,目击者看到的真相千差万别。” 在纷繁复杂的真相中,我们无从知晓尼采疯狂的真相。
尼采精神崩溃后,他忠实的朋友奥弗贝克前来照顾他,尼采的母亲接手了。
但尼采直到1900年去世后才恢复正常。在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尼采都落入了妹妹伊丽莎白的手中。
从1872年之一本书的出版到1889年的疯狂,将近20年的时间,《我是 *** ! ——《尼采的一生》当然没有忽略尼采的这段经历,其中最关键的无疑是尼采的创作。
不幸的是,尼采并没有等到公众发现他。
Sue 在书中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甚至令人心碎的细节。
这个细节发生在 1888 年左右,就在尼采崩溃之前不久。 在刚出版第二卷的《龚古尔日记》中,尼采看到了一流食客的聚集,他羡慕这些聪明才智的聚集。 他说他自己也会在那里感到舒服。
“要是他能找到这样的圆圈就好了,”苏·普里多写道。
令人心碎。
众所周知,尼采未能找到这样一个圆圈,甚至在精神崩溃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
但不得不说,尼采并非没有追随者,例如上述忠实的朋友奥弗贝克,他与他保持着终生的友谊; 还有尼采最忠实的追随者彼得·加斯特(本名尼采),多年来一直担任尼采的无薪秘书和抄写员。
但无论是奥弗贝克还是彼得加斯特,他们与尼采的接触更多的是在生活中。 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因此,尼采在《龚古尔日记》中对宴会的推崇,不仅仅是羡慕里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那些食客“思想一流”。
由此可见,尼采对思想的追求一直延续到理性的尽头。 甚至,我们不仅怀疑,或许正是对理念的追求导致了尼采理性的缺失?
没有结论。
尼采崩溃之后,他应得的功劳早就该得到了,世人终于发现了尼采。
1893 年,尼采的作品在柏林和巴黎的艺术先锋派中蓬勃发展。 他的作品形式也对 1890 年代的艺术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苏·普里多在书中称尼采“也许是一位哲学家”,代表了尼采的哲学立场:客观真理对人类来说甚至都不可信,对它的追求只是一种幻想。 也就是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
甚至在尼采死后,他的名气也与日俱增,他的妹妹甚至因写尼采而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也正是这位伊丽莎白姐姐,在尼采死后亲自导演了一场关于尼采的闹剧,将尼采交给了纳粹,滥用思想作为屠刀。
苏·普里多 (Sue ) 写道,尼采的酒神式、积极的生活之舞正在被德国的新大师转变为骷髅之舞。
但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 无论是被虐待还是被推上神坛,尼采早就预言“这是人类每一位伟大的导师都必须经历的痛苦:他明白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机下,他可能成为人”。 灾难,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福音。”
无论是灾难还是福音,尼采本人早已退缩。 尼采曾热切期盼世人发现他,但当世人真正发现尼采时,最重要、最核心的尼采本人却不在。 世人早已怀念尼采,此后的一切都只是致敬。
这让我们想起尼采自己写的一首诗:
我的灵魂,一把弦乐器,
无形中感动。
它耳语,一首贡多拉歌,
在幸福中颤抖。
有人在听吗?
“我的灵魂在颤抖,有人在听吗?” 尼采说。
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完全错过尼采,尼采思想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发现尼采的宝贵钥匙。
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尼采的一个矛盾:他渴望世界发现他,但同时又“害怕有门徒”。
尼采或许不希望人们将他视为偶像,但他更希望读者像他一样,“向偶像挥舞锤子,看看它们是不是真的”。
这也是尼采“也许是哲学家”的真谛。 他不愿意给读者提供答案,我们要自己去寻找意义和答案。
他说,如果你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那就去信仰; 如果你想成为真理的弟子,那就去探索吧。
真理不存在于一劳永逸,而是存在于不断做你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我是 *** :尼采的一生》:“我的灵魂在颤抖》发布于:2023-05-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