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信息职业学院,肩负着培养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的使命,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三维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学习能力、技能能力、素养能力”三维关键能力内涵,打造“三维三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形成“岗位课程融合、赛教融合、专业化、创新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图1 “三个维度、三个平台、三个融合”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三个维度”:解码专业人才关键能力

基于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考量,结合我校学生的发展实际,我们构建了专业人才关键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即:学会学习的学习能力、胜任本专业的技能,夯实基础、培养人才的素质。所谓学会学习的学习能力,即学习是核心竞争力,对应职业可迁移能力维度,指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所谓专业技能能力,即技能是核心能力,对应于知识和技能维度,意味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谓固本修素素养,即素养是核心内在力量,对应精神品格维度,即培养沟通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合作能力、批判能力等。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涉及到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技能能力是立业之本,涉及人与事的关系;识字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专业人才“立体”关键能力结构模型就像“冰山模型”,技能是冰山上部暴露的部分,学习能力和素养是下部隐藏的部分冰山的。这三种关键能力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目标导向和赋权范式。

图2 “三维”关键能力模型

基于专业人才“立体”关键能力结构模型,构建“认知-训练-实践”三层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将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中。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最终导致实施。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之一、第二学期以“认知”为重点,开设“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模块课程,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道德素养、嵌入专业素养意识;第三、四、五学期以“练”为重点,开设“实践专题”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关键专业能力;按照“文献收集、选题方案设计、选题制作”三阶段流程组织实践选题教学;文献收集阶段和专题方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题制作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素养则贯穿整个训练。 “三训”叠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专业能力和科学行为素养;五、六学期围绕“实践”,开展“百项技能竞赛、百项双创竞赛、百项技术服务”重点能力提升项目和岗位实习,使学生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实践、提高、强化、巩固、检验,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能力。

图3 “认知-训练-实践”三级模块化课程

“三个平台”: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载体

人才培养离不开平台载体。为此,学校打造了“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基地”三大专业人才发展平台,夯实专业人才培养载体,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失灵问题。匹配和场的问题并不真实。

为解决学生无法利用晚间或周末时间到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专题项目或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推出了“学生工作室制”,要求各专业进行专业培训,在课堂区域建立学生工作室,选拔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和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工作室共同进行工作室工作。工作室学生作为教师助理,负责协助实训室的管理,定期向全体学生开放实训室,并提供实验实训指导,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用专题制作,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例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每年都吸引了众多优秀学生加入,形成了老师带徒弟、高年级生带低年级生的“传授”机制。氛围浓厚,成为培养本专业竞技选手和优秀学生的“摇篮”。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中荣获“五连冠”。

图4 IoT工作室招聘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实现启蒙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科研成果、内化科学精神四阶段教育目标,学校重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了何永辉、黄东福、李宏达3个省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詹克强等10个集价值引导、知识引领于一体的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将转移和能力培养贯穿于科研项目立项、技能竞赛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名师指导、产教融合、竞赛育人”的“人文”“阜新模式”。例如,李宏达名师工作室带领学生通过项目联合开发了教务平台、智慧班卡系统、多媒体智能控制系统、智慧宿舍、学校医疗信息系统、疫情防控系统等一系列智慧校园产品。驱动方法,并已在我校及其他学校投入实际应用,也为学生开展实践课题制作、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搭建了实践平台。

图5 福建教育电视台报道名师工作室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政、产、学、研、训、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基地。竞赛、孵化、创造”,设立办公室、会议室、洽谈室、路演厅、休闲区等场所,设立项目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机构。依托双创基地,开展“青年创业大讲堂”、“周末实训场”、“创新创业专项训练营”等活动,吸引众多学生了解和参与创新创业,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活动。策划等专项竞赛,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中国职业教育等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竞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向“创客”转变,建设“基础层(普及教育)+提高层(特色实验班)+精英层”“大众创业、万众创业专项训练营”三层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基地被评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

图6 双创基地

三大平台的功能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培养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中心点,为企业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培养真实职场工作关键能力提供实践空间和难得机会,形成职能交叉、综合赋能的综合培训。平台体系保证了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同步培养。

“三个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举措

针对职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陈旧、方式方法陈旧、师生协作缺乏等问题,学校开展了职课融合、游戏教学融合“三融合”的创新实践专业融合进一步迭代职业人才培养举措。

在“岗位与课程融合”方面,学校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专业核心岗位和主要任务,将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内化为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融入相应课程。 “实践专题”课程是专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载体。教师团队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适合岗位标准的工单资源和模拟项目资源。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真实情境的实践课题制作,按照选题分队,实行“多位教师同堂、小班教学、线上互动、线下结合”的专业人才教学组织方式。 “圆桌”小班教学和“圆桌”辅导全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在“赛教融合”方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亮丽品牌。竞赛项目已覆盖各个专业类别,相关竞赛项目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或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深入研究竞赛各环节内容和标准,落实“三通九步”竞赛资源转化路径,分解竞赛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和本专业实际情况提炼设计成教学项目或任务,构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专业实践为主线、项目教学为主主体三职业,实现“教师以教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三个转变: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主体由个人向团队转变。

图7 三环节九步骤竞争资源转化路径

在“专业知识与创新融合”方面,“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促进专业学习水平提高、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虽然很多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为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脱节的问题,学校统筹规划,重新制定了创新创业基础和就业心态、就业技术等常识性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根据专业类别,组织编写《创新创业》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编写不同专业类别的《实用专题与创新创业》系列教材,其中包括介绍产业发展的专业入门章节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需求,实用专题章节,涵盖典型项目实践专题的实施过程,并涵盖专利申请和商业计划。创新创业三个部分包括书籍、项目路演等,应用于《专业群体概论》、《就业创业指导》和《实践专题》的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学校基于对“学习能力、技能、素养”三维关键能力内涵的科学解析,打造了“学生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双创”三大专业人才发展平台。基地”提升“实践专题”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使“岗位与课堂”、“竞赛与教学”、“专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形成“立体、三个-平台“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500强企业就业逐年增加。部分学生在企业就业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室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五年来,他们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2项。近三年金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全国大赛五连冠”。 “冠军”成绩,代表中国队在第二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和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中获得金牌。学生社会服务能力逐年增强,在数字中 *** 会、世界遗产大会上提供网络安全服务,在平潭岛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中提供技术服务,有效助力福建新一代青年发展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

程志斌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胡金利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处副处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构建“三个维度、三个平台、三个融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于:2024-12-2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0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