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2月12日)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一期工程通工十周年。 1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0亿立方米,惠及40多个大中城市、超过1.85亿人口。

一滴“南水”,需要跨越近千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经过千余座工程建筑的重重考验,才能滋润北方大地。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也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修复江河湖泊生态环境、畅通水网的生命线。南北经济循环。

丹江口库区风光(无人机拍摄) 图源:新华社

为什么“南水北调”一定要“北调”?

“南水北调”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2003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经过10多年的建设,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周期长,面临的工程技术问题极其复杂。建成运营后,还将面临洪水、干旱、寒潮等极端天气的考验。为什么一定要“南水北调”?

调水前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一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水北调前,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的10%。 7.2%。

二是人均水资源匮乏。黄淮海地区总面积超过14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亿,GDP约占全国31%。遍布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40多个大中城市。但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50立方米左右。

据了解,国际上通常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作为缺水警戒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500~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3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危及人类生存。可见,黄淮海地区缺水困境极为严峻。

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更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起于江苏扬州。 13级泵站将长江水拉至十多层楼高,北达天津,东达胶东半岛。向北的旅程长达1,432公里;中线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出发,沿太行河跨过黄河,滋润华北平原。两条清水廊道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纵横运河系统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苏州、山东、安徽七省的城市和村庄。

10年来,以科技赋能,该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1.5倍,相当于5000个西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我国“四横三纵、北向南配置、东西向互助”的水网总体格局已初步确立。

远道而来的“南水”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为7省市45个大中城市提供了稳定水源沿线1.85亿人受益。

随着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的不断优化,“滚滚长江水”已从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逐渐转变为众多北方城市的供水生命线——目前,北京约80%的城市用水供应为“南水”;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均为“南水”;山东省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依托,形成“T”型水网...

南水北调工程除了解决地区缺水问题外,还为工程沿线的生态恢复带来了诸多效益。

一池碧水永远向北流。全面供水以来,东中线一期工程积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助力北方50余条河湖生态恢复。工程水流连通,给华北地区干旱洼地、湖泊、河流、运河、湿地带来了生机,河湖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大大增强。沿江流水量达118亿立方米1.85,这些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华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实现地下水抽取与补给平衡。

环境的改善也为各类生物生存繁衍提供了“乐园”。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频繁出现在丹江口水库;黑鹳、白天鹅、白鹭、苍鹭等野生、濒危保护鸟类在中线工程穿越城市的焦作市随处可见;世界极地濒临灭绝的蓝头潜鸭已回到永年洼湿地筑巢。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频繁出现,是对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的更好诠释。

南水北调工程成就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一路北流,滋润着北方辽阔的土地,更多的效益正在逐渐显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1.85 十年守护,连接南北!这个造福1.85亿人的超级工程到底有多牛?》发布于:2024-12-16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