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术才教授(左三)在湖南湘西坝洞指导水害治理工程。
在我国基础交通建设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19世纪修路,20世纪修桥,21世纪开发地下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是地下空间的探索者。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突水、突泥等灾害频发。针对这些情况,李术才长期深入一线,了解地质成分,攻克重大突水灾害防治工程难题。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成兰铁路、新成昆铁路、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陕西汉集微引水工程、吉林引水工程、乌东德引水工程等230余座隧道水电站等项目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5月底,李术才荣获第二届国家创新奖。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最长的铁路山地隧道——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使用的隧道掘进机配备了李术才团队研发的先进地质预报设备。安装这种预报设备就像将眼睛放在隧道掘进机上或将灯光放在黑暗中行驶的汽车上一样。它可以预测隧道前方有哪些不良地质体,有哪些断层、破碎带,有哪些含水体。没有洞穴,有效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先进的地质预报设备是李术才非常自豪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仍然清楚地记得这项技术的之一次应用。吉林松树供水工程第四标段施工过程中需穿越7公里的高危岩溶地层。如此艰巨的工程,国内外鲜有成功范例。 2016年6月,李术才团队将他们发明的先进地质预报仪器安装在吉林松林导流工程的“永济”牌国产隧道掘进机上,准确识别了全线24个致灾构筑物,确保了工程安全顺利该项目提前九个月。通过。经过这次战斗,李术才和他的团队形成了配备先进地质预报的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地形地质复杂的西部山地、岩溶地区。施工过程中极易遭遇突水、突泥等重大灾害。被誉为“国内罕见隧道、江西最难隧道”的永连隧道围岩条件极其恶劣,曾经历过15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灾害。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为确保永连隧道安全施工,李术才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探索,成功解决了国内罕见的隧道断层突水突泥灾害治理技术难题。
华润水泥(屏南)有限公司河井矿地处广西岩溶强烈地区,三面环水。矿井地质条件复杂,涌水严重。采矿需要24小时不间断排水。长期抽排导致矿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建筑物倒塌、地表农田崩塌、鱼塘干涸,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十多年来,有关单位为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效果不佳,矿井涌水不降反升。更为严重的是,2015年5月至10月,河井矿整个矿区被淹,水深超过6米,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
关键时刻,李术才班子接过了治水重任。他带领团队奋战高温、雨季。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发出新材料和先进工艺,实现了日减水20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矿山生产安全,还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单位曾问李术才:“我们找了很多人解决我们的工程问题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你能解决成功呢?”李术才用十个字给出了答案——理论、技术、产品、工艺、经验。李术才一贯主张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家学者应该从实际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首先,要在实验室开展理论研究,研究突水灾害机理。 ,然后去现场测试纠正错误,最后应用到工程领域解决工程问题。
哪里有风险就冲过去
业内人士都知道,哪里有水泥灾害,哪里就有李术才团队的身影。这不仅是对李术才团队能力的认可,也是他们深入一线保障工程项目能力的真实写照。
李术才说:“施工现场就是更好的实验室,我们就像地下工程的‘医生’,不面对病人,怎么能发现问题呢?哪里有风险,我们就冲到哪里。”到它。”
为了获得之一手数据和信息,李术才在许多地下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了实验室。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他还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副教授李兆峰说:“我们科研人员走到哪里,哪里就建有实验室。地下工程不像建房子、按照图纸施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施数据必须在施工一线获得。”
如今,李术才团队先进的地质预报技术、重大突水灾害治理技术及相关设备已应用于全国24个省市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230多个隧道工程,有效避免了灾害事故和人员伤亡。 。
李术才主张,科研团队要齐心协力,统一配置人员、统一管理项目,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共享优势,提高团队整体攻关能力。李术才常说:“地下工程灾害管理就像对待人一样,需要多个专业人士的配合。有的能做CT等检查,比如预报技术人员,能识别病灶;有的能做CT等检查,比如预报技术人员,能识别病灶;有的能做CT等检查,比如预报技术人员,能识别病灶。”开发药物的人,例如开发阻水灌浆新材料的人;一些可以进行外科治疗的人,例如水损害控制灌浆工艺技术人员。”
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和一线科研,让李术才的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目前,团队中有3名成员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此外,李术才团队还入选国家黄大年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潜心培养岩土工程人才
“当时,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提起19年前的科研状况,李术才感慨万千。
2001年,李术才跟随导师朱维深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科学研究院调往山东大学,成立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他们白手起家,搭建平台找sf,广纳人才,经过近20年的努力,攻克了不良地质体预报的技术难关,实现了岩土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拥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李术才主张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教授一起做科研,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用科研带动教学。 “就像踢足球一样,让孩子跟足球明星一起训练,他就会慢慢知道如何成为明星。”李术才潜心育人,他的两名学生获得国家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人,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两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术才带领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更高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学奖和科技奖,获得中国发明专利52项。拥有5项美国专利,出版专着5部,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
“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给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做研究要‘站稳’,‘撑天’就是理论创新、引领科技发展; “站”就是要脚踏实地,解决好实际问题。下一步,我们的地质预报研究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力争做到实时化、可视化、精准化、智能化。预报为灾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地下工程建设防控。”李术才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张晓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找sf 司法部纪检监察组》发布于:2024-12-0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