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舞剑吟诗作诗弹琴唱歌就是一天
创办全国之一家古琴馆
徐晓英
徐小瑛个人专辑《浙江之声的雅韵》
咱们聊聊家传的古琴(宋代)
在杭州的桃花江畔,有一座名叫“安吉路38号”的小楼,那里终日奏着悠扬的古琴声。
安吉路一带的老人对小楼里“钢琴那么多,学琴的人排着长队”的热闹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几十年前,传奇女古琴大师徐小英曾居住于此。正是她创办了全国之一家古琴馆“霞影琴琴馆”。
身材瘦削、爱穿旗袍、喝茶、练琴、读诗、头发花白的徐小英,过着邻居们记忆中的“仙女般的生活”:早上起床,舞剑,然后吟诗,赋诗,弹琴。歌声持续一天,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局外人一样。
这位传奇女小提琴家与浙派古琴有着怎样的渊源和故事?
浙派古琴兴起于南宋。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许多文人琴手云集于此。他们的师徒们将琴乐代代相传,琴谱的传承也更加系统化。于是,在南宋时期,形成了之一个系统的古琴流派——“浙 *** ”。
2024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21年。其中,古琴艺术(浙 *** )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市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古琴艺术(浙江学校)项目保护单位,多年来秉承“保护之一、抢救之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古琴艺术(浙江学校)项目保护单位。在古琴艺术方面做得很好。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浙江画派).
近年来,通过杭州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古琴(浙派)艺术空前繁荣。但真正流传的浙派古琴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还有哪些浙派古琴?艺术家活跃在民间吗?
为纪念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21周年,杭州市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都市快车特别推出“浙派古琴”文化溯源专题,带我们走近传承悠久的浙派古琴艺术。
秦始皇与郑爽杰被戏称为“两把枪的老太婆”
位于杭州市中心区的安吉路,民国时期,这里是一处逃离喧嚣的好去处。当时的西环路就相当于西城墙。城墙外曾有一条桃花河,就是今天的桃花河。在清代诗人王宏的笔下,桃花江的美景与马路对面的西湖相得益彰。 “弱水桃园有路可教,西湖无柳,满地风柳絮。”民国时期,安吉路、昌化路上,大批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此定居。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许多当年存在的小建筑已不复存在。
安吉路38号是徐小英的住所。
徐小英是浙江省之一位举办古筝培训班的老师。她不仅古筝演奏得非常好,而且还通过她的古筝教学教育了无数人。由于她在钢琴和古筝方面的出色表现,晚年被人们戏称为“两枪老太婆”。她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可谓是真正的“人才济济、人才济济”。
前来向徐小英求教的数千名弟子中,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有大学的博士生、教师,有退休女工,有军人,有僧尼等,形形 *** 。来自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地的众多古琴爱好者纷纷慕名来到杭州。
2016年8月,79岁的徐小英去世。在两个女儿张一清和张一文的记忆中,那年夏天,花圈从她们家门口开始,布满了整条巷子。
徐小瑛去世后盛大传奇,张一清、张一文继承了母亲的衣钵,成为“霞瑛琴馆”新任掌门人,继续传承和弘扬浙派古琴艺术。
11月24日,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夏应琴馆举办23周年音乐会。每年这个时候,是古琴演奏家的盛会,也是霞鹰弟子齐聚杭州,悼念创始人徐小鹰的日子。这一天,“浙江古琴艺术博物馆”也在下营琴博物馆成立。在这个“浙派古琴艺术馆”,你不仅可以了解古琴和浙派古琴艺术,还可以欣赏徐小瑛生前的各种收藏,近距离接触源远流长的浙派古琴艺术。
她为何能创办全国之一家古琴馆“霞影”?这还得从徐小英的父亲张一清和张一文的祖父徐英璞说起,他们被称为杭州文坛“三老”。
徐小影的私人琴是徐元白先生入弟子时所赠。
下瀛琴阁古琴
我的父亲是杭州文坛“三老”之一,与许多著名作家发起了“西湖月会”。
杭州文学史家徐应璞,自号“清平山人”,是徐小英的父亲。可以说,正是在父亲广泛的交友网络和深厚的古代诗词文学造诣的引导下,徐小英成长为浙派古琴的传人。
徐英璞是衢州人。八岁读完《四书五经》,年少成名。 1912年受浙江南浔海军司令王继成聘为导师。 1913年7月,再次来到杭州,在张景星、徐泰来等儒家名家担任家庭教师。抗战时期,徐应璞回到家乡衢州,先后担任《抗敌捷报》、《抗魏讯刊》主编。同时,他在当地开设了一家“青霞书店”。这是一家书店,也是一家著名的私人图书馆。鲁迅、朱德等人都曾到过这里。
抗战胜利后,应浙江同治博物馆馆长余绍松邀请,徐应璞赴杭州,担任浙江同治博物馆历史编辑。从此定居杭州,潜心读书,着书自娱,以诗为友。晚年受聘于浙江文史馆,创作了大量历史著作,如《两浙史事集》、《吴越纪事》、《浙江大事》、《清平》等。诗歌课》、《杭州山水寺庙风景区》等
可以说,徐应璞是当时地方史界的一本“活字典”。 20世纪50年代,被推崇为杭州文坛“三元老”之一。因此,他也结交了一大批杭州文化圈的名人朋友。
徐应璞也是古琴史上著名的“西湖月会”的发起人之一。 70多年前,徐元白与好友马一浮、张宗祥、张大千、徐应璞、卢福亭、蒋苏安、梁再平等人一拍即合,经常在西湖边聚会。于是,这场弹琴作诗的朋友私下聚会,便被称为“西湖月会”。当时参加西湖月会的人约定,每人带一壶酒、一盘菜,所以又称“蝴蝶会”(“锅盘会”的谐音) 。
她家里所有有名的朋友都是她的老师。她学琴、棋、书、画,还学剑、拳。
现在姐妹俩已经继承了母亲的脚步,成为了钢琴工作室的新任掌门人。
导师徐元白
1957年,他在家里与老师张维珍夫妇合影。
记者 陈中秋 摄 霞影琴阁新主人张怡清、张怡雯姐妹
图为20世纪60年代初她在杭州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时
偷师自学《阳关三层》
成为浙派大师徐元白的学生
徐小英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出生的那天早晨,恰逢她的家乡衢州徐家坞的院子里菊花盛开。这天,她的父亲徐英璞和好友画家沈本谦、诗人刘民权在院子里赏菊,就给她取名“小英”,意为“早晨的菊花”。
1937年出生的徐小英一出生就遭遇了战争。年轻时,为了躲避战乱,他四处游历。他断断续续地参加私立学校和课程。小学毕业后,他和母亲在家乡靠挖野菜、编草绳为生。直到她16岁那年,父亲才把她接到杭州一起生活,并给她起了个绰号“霞英”。
“青霞书店”是热爱书籍、痴迷于书籍的徐应璞毕生心血。虽然后来图书馆消失了,但他仍然给徐小影取名为“夏影”,足见他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和心意。
谈笑有书生,来去无闲人。徐小瑛一生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后来却成为了琴棋书画全能大师。徐小英来到杭州后,一屋子的名友逐渐成为了她的导师。
“我妈妈曾经嘲笑过自己,现代的东西她都不会,也不会骑自行车,但古代的事情她都知道。”张伊文说。
一天,浙江古琴大师徐元白到徐应璞家做客。徐家有一座明琴,为前清朝官员何敬明所拥有。做工精致,但演奏时声音沉闷。徐英璞请徐元白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徐元白很快治好了“病”,并演奏了歌曲《阳关三叠》。琴声清脆雅致,站在一旁的徐小影听得入迷。从此,她时不时地央求父亲跟着他去徐元白家听琴。
在那个年代,成为一名教师是一件非常庄严的事情。徐小影想学古琴,但又不敢说出来。每次去徐元白家,她都会让丈夫弹奏《阳关三叠》,她也会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家后自己练习。有一天徐元白看出了她的心思,问她:“你想学钢琴吗?”徐小影自然高兴,便亲自给徐元白演奏了自己学的《阳关三叠》。徐元白大为惊讶,对他说:“古琴难学,易忘,难听,必须持之以恒地学。”
一曲阳关,与琴结缘。
那一年,徐小英17岁。在父亲的带领下,她三跪九叩,正式拜徐元白为师。才华横溢的徐小英进步神速,她的钢琴学习生涯一直持续到三年后的1956年徐元白去世。
我将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并支持我的妻子直至她去世。
此后,徐小英师从民国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张维桢学习钢琴。张维桢与马一浮是好友。马一浮曾评价:“张维桢已死在音乐上很久了,近来发展琴的人中,有浙江的张维桢,湖南的杨士白。”由此可见张维祯在当时琴界的地位。长期居住在家乡浙江嵊州的张维桢,晚年在马一浮的推荐下随家人定居杭州,并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直至去世。 1967年去世。
后来,徐小英又师从查福熙、关平湖、朴学斋、杨千斋、吴经略、张自谦等古筝大师,又师从浙江古筝大师王训之。她不拘一格,演奏风格优雅清新,唱奏富有情感。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在古琴界小有名气了。
在大女儿张一清眼中,母亲一生重情重义,她可以为后人树立为师之道。
后来,张维珍因病瘫痪在床,行动困难。徐小英视老师为父亲,经常在家照顾她。
“一日为师,终为父亲。我的父母参与了徐元白、黄学惠夫妇的后事,特别是徐元白、张维珍先生去世后,我母亲对两位师傅尽了孝心,张夫人没有孩子,后来她母亲就担负起了赡养她的责任,直到她去世,她才真正把师父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我们的从小我们就叫她“奶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传奇女钢琴家徐小瑛》发布于:2024-12-0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