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芳满
【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有近8亿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如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职业结构有何影响?不同性别在职业生涯中更大的差异是什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近期完成的《我国职业结构变迁研究》,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非农人员数量稳步增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显示,我国就业人员最集中的职业类别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比48%,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占比48%。 23%。排名第三的职业类别是商务服务人员,占比16%。上述三个职业类别占所有职业就业人口的87%,其余职业类别约占13%。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职业类别中,种植业生产人员占绝大多数,达到94.63%。这种职业分布与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行业属性有关。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传统农业性质和我国就业结构过度集中于农村所决定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3.46亿三职业,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26亿。
30年来,非农就业稳步增长。 1982年,农、林、牧、渔业、水利生产职业占72%。非农职业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机关人员及相关人员各阶段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例变化不大,总体波动性加大。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比例波动较大,先下降后上升。
该项目负责人田大周表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未来可能主导新就业模式的职业将是生产、运输工人及相关人员。如果考虑增长速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增长优势会更大。
GDP增长推高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经济发展与职业分布有何关系?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000元,农林牧渔水利行业生产人员比重就下降2.2个百分点,单位人口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增长近0.3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经营者占比提高1.02个百分点。这说明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减少农业职业、增加非农就业的有效手段。
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非农职业比重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万元,可以减少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比重9个百分点,可以增加非农职业总数9.5个百分点。
对比考察我国各地区的地区总产值和各职业类别就业人员的比重可以发现,随着各地区人均GDP的不断提高,非职业类别就业人员的比重各地区农业职业逐渐增加。按照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万元时,该地区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0%。
各职业人口步入中年
这项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经济活动人口集中在35-49岁年龄段,占比约41%,其次是20-34岁年龄段,约占33%。从5岁年龄段来看,40-45岁年龄段占比更大,达到14.7%左右,其次是35-39岁年龄段,占比13.7%,45-49岁年龄段占比更高。占13.7%。这一比例也达到了12.2%。
该项目计算得出,目前我国经济人口平均年龄约为39.8岁。各职业类别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更高的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约为43.5岁,其次是单位领导,为40.4岁。各种职业类别。年轻化的职业类别是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5.8岁。
与职业员工逐渐步入中年的趋势不同,单位领导却呈现年轻化趋势。从199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来看,单位领导的平均年龄从1990年的43岁下降到2010年的40岁。
该项目还衡量了不同职业类别员工的教育状况。结果显示,目前各职业中受教育年限更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文员及相关人员,为12.5年。其中,文化程度更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7年,低于初中文化程度。
从各类专业人员的性别结构来看,性别比例更大的之一个职业类别是“单位领导”。目前,74.9%的单位领导是男性,只有25.1%是女性。男女比例达到近300:100;其次是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这两大职业类别的性别比例也分别达到216:100和203:100。
女性比例超过男性的职业类别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等职业人员中,目前男女比例差异不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农林牧渔业仍是我国之一大职业》发布于:2024-11-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