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佩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
✪ 魏建文 |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首发于《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
【导读】2021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强调结构性政策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周期、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持续深刻演变,劳动力队伍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本文之一作者李培林,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主题讲解。文章中,作者指出:当前,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者总数已接近6亿,其中农民工总数接近3亿。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已超过产业工人数量。人口占47%以上,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大幅提高。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劳动力内部结构日益复杂。工人群体收入差距拉大,制造业工人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工群体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职业群体和新零工经济使得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鉴于此,笔者建议,随着制造业工人比重的下降,我们必须警惕并防止过早出现“去工业化”问题,更加关注城市吸纳农民工的能力,注重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保障。保障物流和外卖从业人员利益,合理调节收入差距,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和素质。
本文原发表于《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原标题为《新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构成的变化与应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您参考。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构成的变化与应对
在中国,对工人阶级的研究尤为重要。我国宪法总纲之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 *** 程》总纲开篇就指出:“中国 ***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百年来,工人阶级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 *** 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分析新形势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面临的形势和新问题。有利于我们汇聚工人阶级强大的发展力量,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主体作用。
▍我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内涵及变化
阶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焦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工人阶级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无产阶级”,二是具有阶级意识。工人阶级的出现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息息相关,是伟大工业革命的产物。现代工人是无产阶级。 《 *** 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是现代工人阶级”。 1888年,恩格斯在为《 *** 宣言》英文版注释时解释了“无产阶级”的含义:“无产阶级是指现代的工薪工人阶级,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此不得不依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认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段,即“阶级本身”和“阶级为自己”。当工人阶级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本质,认识到自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他们的阶级意识就会确立,历史主体意识就会真正觉醒,并逐步开展有组织的斗争和反抗运动。从“阶级本身”到“阶级本身”。这些重要的讨论为后续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范畴。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前“扩大阶级斗争”的错误,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刻意回避阶级问题。对工人阶级的研究普遍不够深入和持续,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构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阶级的兴起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私营资本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阶级。它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更具革命性的阶级。他们大多来自离开土地的农民和破产的工匠。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数量达到约200万。除产业工人外,还包括依靠出卖劳动力,与产业工人所从事的大规模机器工业生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类非产业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交通运输工人等。 *** 在《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以及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社会化大生产密切相关。他们一般没有生产资料,是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劳动者。这些特征与资本主义工业初期的工人阶级非常相似,呈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无产阶级一致的基本特征。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工人阶级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从过去的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转变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处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范围更加广阔,内涵日益丰富。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人阶级主要指产业工人,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工人。当时,按照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把我国的职工分为“四阶级一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阶级。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职能,既与工人阶级有联系,又独立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管理阶层。当时,劳动统计将雇员定义为“职员和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称为雇员。我国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和中国 *** 大五角星周围的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
其次,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逐渐单一化,只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随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消失,社会结构呈现简单化趋势。我国只剩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两大阶级,形成“两阶级一阶级”的社会结构。工人阶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内部成分日益丰富。管理层不再独立,员工也被纳入工会管理,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过去,职工与工人之间的身份壁垒被打破,工会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知识分子再次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早在1949年3月的 *** 七届二中全会上, *** 就提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广大革命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革命的基本力量”。民主专政。后来,在同一时期, *** 更具体地指出,教师、记者、演员等文化教育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都是从事“脑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是“劳动者”的一部分。工人阶级。 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央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78年, ***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错误地强调“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的扩大”,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己,可以说他们已经是工人了。”课堂的一部分”。
(三)改革开放后的工人阶级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开始涌现,引起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的变化。 2003年,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大批进城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新成员”。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时代新兴的社会群体,我国“农民工”户籍上仍是农民,但他们目前从事的职业与现代大生产紧密相连,已经具备了打工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班级。特征。无论收入、知识结构、行业、劳动过程等方面,农民工都符合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他们具有工人阶级的一切本质特征,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量,进一步扩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职业群体”。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它们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党可以依靠的群众基础。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创造了一大批灵活就业新局面。
(四)新发展阶段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工人阶级理论,是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时代。 2013年, ***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地位。”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 2015年, *** 在庆祝5月1日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动摇、不能忽视。”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 *** 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席会议上指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就业新业态。 '它也是出乎意料的。对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顺其自然,脱颖而出。”新职业群体的出现,为工人阶级的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发展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劳动力队伍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重大变化。
(一)劳动力队伍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职工总数约为809万人。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产业工人数量迅速增长,达到4651万人。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亿人,占全国劳动力的29.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加入了劳动力队伍。到2019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2.1亿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7.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近3.7亿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7.4%。从1978年到2019年的4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总规模从1.8亿增长到5.8亿,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9.5%提高到74.9%。
(二)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重要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 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民工总数约为1.2亿人。此后30年,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农民工总数达到2.98亿人。在全部非农劳动力中,不包括党政干部、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其中,农民工约占劳动力的60%,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分布在建筑、交通、农产品贸易、服务业和工业等领域。他们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线、一般建筑业、日常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做出了贡献。并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做出了有力贡献。尽管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仍是农民,其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低于工人阶级平均水平,但大量农民工加入工人阶级,加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产业工人
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的新趋势。近十年来,三大职业群体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就业群体比例结构由2010年的36.7:28.7:34.6演变为2019年的25.1:27.5:47.4。农业职业群体在此期间减少了超过8000万人。 ,工业职业群体数量也减少了500万以上,而服务业职业群体数量增加了1亿以上。农民工就业分布也呈现出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即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持续下降,而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持续上升。这种白领超过蓝领的趋势常常被视为后工业社会到来的预兆。
(四)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大幅提高
一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2020年,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9%,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二是工人阶级技术技能和素质显着增强,主要体现在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职工总数达3234.4万人,比2012年增加1659.4万人。 三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农民工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部农民工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达到16.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达到12.2%。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6.5%。 。
▍当前劳动力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劳动力内部结构、就业模式、利益诉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一)劳动力构成更加复杂
当前,我国劳动力构成日趋复杂,从业人员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也日趋多元化,呈现出结构复杂性的特点。从所有制成分的不同来看,劳动力既有国有企业的员工,也有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各种关系复杂的股份制企业的员工。从生产要素的主要投入类型来看,劳动力包括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从城乡户籍角度看,劳动力既包括城镇户籍的职工,也包括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从用工方式和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者群体既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正式劳动者,也包括临时工、派遣工等非正规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等。
(二)劳动力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工人阶级的职业分化,工人阶级内部的收入水平也在扩大。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单位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显着,甚至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从所有制用工单位看,城镇非私营企业单位职工平均年工资继续高于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年工资。近十年来,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差距扩大22409元,增幅129.96%。 2018年,两者差距首次突破3万元,2020年,两者差距扩大至39652元。从就业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等行业年平均工资较高,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等行业平均年工资较低。从就业岗位来看,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白领工人收入明显高于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 2020年数据显示,企业内从事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的员工平均年薪更高,是平均水平的2.07倍;而从事社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岗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薪更低,为平均年薪的77.56%。更高平均工资与更低平均工资之比达到2.66倍。
(三)制造业工人比重持续下降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人比重呈下降趋势。城镇非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中从事制造业的职工比例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2010年至2019年,从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来看,2010年至2013年制造业占比波动,上升至峰值29.04%,随后持续下降至更低22.33%;从制造业工人看,私营企业和个人就业比重方面,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至2016年降至更低点13.59%,2017年虽有所回升,但仍呈现下降趋势。在我国经济增长低迷时期,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用工荒”现象日益严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就业岗位最紧缺的100个职业排名显示,制造业就业缺口更大。劳动力最紧缺的100个职业中,42个属于制造业及相关人员;在新上榜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制造业用工荒印证了当前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态势,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迭代。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必然结果。缓解制造业“用工荒”需要企业、工人和 *** 部门的协同努力。
(四)农民工负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重持续下降,大城市房价、租金高企,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加上本地及就近就业政策有效,就业意愿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外出务工减少,我国农民工数量不再无限供给。尽管近五年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农民工数量逐年增长,从28171万人增至29077万人,但202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较2019年减少517万人。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也显示,与本地农民工相比三职业,农民工负增长更为显着。 2020年,农民工16959万人,比上年减少466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比上年减少51万人。这是自2008年统计农民工统计以来首次出现农民工总数下降的情况。农民工的突然减少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可能会减缓城市的发展和行业,加剧企业“用工荒”。
(五)与互联网挂钩的新型职业群体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的新业态、新业态。与互联网平台相连接的灵活就业的新型职业群体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劳动力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就业群体。例如,个体化、多种形式的网络直播、网店、网络购物、短视频制作、MOOC、网约车、网络配送等发展极其迅速,对传统就业方式产生很大冲击。影响。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显示,职业阶层结构中“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从2008年的0.1%飙升至2019年的5.6%,这意味着“自由职业者”这一群体自由职业者现已达到3900万人。 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陆续公布了“网络配送人员”、“网络营销人员”、“电子竞技运动员”等三批38个新职业。据2020年10月相关调查显示,新增职业群体中,网络外卖员(外卖小哥、外卖骑手)占比53.9%,网络主播(含音视频创作者)占比12.8%,公众号/微博等占比12.8%。全媒体运营者占比7.0%,网络文学作家占比6.8%,电子竞技选手占比4.8%,新兴互联网技术从业者占比4.2%,其他占比2.3%。互联网快速发展产生的大多数新在线工作都是“新演出工人”的灵活就业方法。这种就业方法已经开始走到最前沿,并将对我国家的未来就业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6)新的零工经济中复杂的劳资关系
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产生的新演出就业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就业形式发生了变化,显示了传统劳资关系以外的灵活性和复杂性的趋势。新型的劳资纠纷和劳资纠纷案件不时发生。第八届国家劳动力状况调查显示,在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创造的新就业表中,工人不再由雇主直接控制,而是直接与市场联系,并通过平台进行价值交流。互联网平台是一个新兴的事情,新就业形式和平台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当前的法律缺乏相应的法规,因此管理差距会出现问题。同时,平台就业的形式相对灵活,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与传统工业社会有很大不同。这对传统的劳资关系和社会保障以及其他政策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从业人员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就业安全和劳动力。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三职业 政治局智库写了一万字文章:中国工人阶级是什么样子? |文化对决》发布于:2024-10-0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