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本年度之一部现象级电视剧《繁花》问世,上海人用光影塑造了另一个“上海”,用文艺延续了又一个关于上海的传奇。这既现实又梦幻,既历史又文艺。《繁花》成功塑造了一个90年代的美好世界,掀起了全网对上海的精神热潮。这是文艺的力量,也来自于上海的软实力。

延续上海电视剧传奇

《繁华》诞生在上海,也只能诞生在上海,电视剧《繁华》的成功,延续了海派电视剧的神话。

生于上海、成名于香港的王家卫导演,在上海影视剧中创造了精彩的篇章,这并不令人意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凭借电视剧《上海滩》IP征服上海后,上海与香港便在文艺镜像中上演着一场“双城记”。《繁花》正是对文艺上海的一次谱系回归。

20世纪80年代,上海文艺工作者奋力追赶,用好上海这块金字招牌。根据夏衍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上海屋檐下》、根据周尔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一时成为荧屏上的佼佼者。80年代中后期,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拍摄了不少具有上海特色的电视剧,1989年制作了我国最早的青春校园剧《十六岁花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80后们,谁的记忆里没有一个“陈菲儿”呢?谁不希望自己的班主任是另一个“佟老师”呢?

进入90年代,面对北京的《欲望》、《编辑部的故事》、广东的《局外人》等优秀电视剧的竞争,上海高调打出“海派电视剧”这张牌。《围城》(1990年)、《上海家庭》(1991年)、《债》(1995年)、《抢孩子》(1997年)等海派电视剧相继问世。尤其是《抢孩子》,作为一部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全程用上海话对白,讲述上海故事,成为一部“霸屏”、“爆款”电视剧,创下了上海地区单集收视率超过38%的辉煌纪录,至今仍保持着豆瓣9.0的高分。

《负债》播出后,街道空无一人,人们蜂拥而至。

海派电视剧以上海人、石库门弄堂、黄浦江为背景,塑造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范式。在文化创作理念上,海派电视剧注重对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小人物的关爱。正是这种对人的敬仰与尊重,让海派电视剧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感动了很多人。当年《罪债》播出,《爸爸有一个家,妈妈有一个家……”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人们不仅关注寻找亲人的子女,更关注大时代转折点上人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优秀影视剧的不断创作,上海这个城市IP才得以不断更新,赢得几代人的亲近与喜爱。上海的文艺形象不断迭代、刷新、突破:那是许文强身着白衣的“奔跑飘逸”,那是霓虹灯下八连的“抗腐不沾边”,那也是阿宝眼中那绚烂的黄河路。《花儿》这次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建构了一个广受喜爱的90年代上海形象,填补了这段时间上海IP的空白。

上海拍摄《芳华》是认真的,有自己的“风格”,致力于十年磨一剑,打造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影视作品。

这一次,上海成功“复活”了一个时代。《繁花》热播时,“上影集团花5亿买基地扶持《繁花》拍摄”也成为热搜。《繁花》制片人、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尔这样回忆与王家卫导演的会面——王家卫说自己在上海只有一个片场基地,但是没钱去完成,“上影集团有胆量把它拿下来吗?”随后,上影集团斥资5亿元收购了王家卫看中的唯一一个浩普影视基地。之后,上影集团又将90年代的黄河路、进贤路两条马路按1:1比例复原,将那些留在照片和人们记忆中的霓虹闪烁的美食街重新搬上了荧幕。

电视剧《芳华》中的黄河路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说:“全球化激发了人们对本土事物更强烈的眷恋”。元素是上海,情感却是全社会共同的。《繁花》中的建筑、道具、方言、历史、文化等,无不将上海的魅力细腻地讲述出来,触动观众心灵深处,找到创作者情感与观众情感的契合点。因此,这部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影热潮,成为国产电视剧的新标杆,延续了上海作为优质电视剧创作摇篮的传奇。

海派电视剧繁荣的背后,是开放包容、追求卓越、豁达睿智、坦荡谦卑的上海城市精神。

“花儿”的摇曳伴随着时代激昂的声音

正如光明日报评价:在《芳华》里,时代是隐形的主角。

那是改革开放的青春期,花儿摇曳,往事依稀记得。那是一个狂野而又激动的时代,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听得见冰雪融化的声音,看见水泥森林破土而出。

《芳华》的故事主要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30年。这30年的历史,说不上漫长,说不上遥远,说不上熟悉,说不上陌生。很多年轻人在《芳华》里看到了父辈的奋斗历程,听到了时代激昂的浪潮。

从上交所认购证、“老八股”、“燕宝之争”等股市 *** ,到外滩27号“外贸局”里的进出口额度,再到包家们找到制度“缝隙”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盘活濒临破产的国企,充分利用“三进一”政策绕过壁垒森严的计划经济,以及“夜东京”发现“当地怀石料理”等财富密码,就连黄河路上的烟贩、集邮者也在“抓 *** ”找财富。《花儿》细腻地书写着大时代的财富故事:阿宝、大叔、菱子、王 *** 、李莉,还有无数其他的小人物都在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抓住机遇就能改变人生,有的人乘风起飞,有的人半天就归零。”剧中角色阿宝曾说过这样的旁白。

那个年代并不完美,机遇的表象之下隐藏着风险,可能是外滩27号金科长的“以权谋私”,可能是竞争对手“金美林”断供断电的恶意打压,可能是阿宝去诸暨被假工厂限制人身自由、命悬一线,可能是当时证券规则并不健全,“上帝之手”随时可能插手……在“盛世”这个现实物理时代,一个后来被称为“杨百万”的男人背着大包小包的人民币去各个城市购买国债,讲述着一个个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财富故事。

亦真亦幻,不远亦近,人们沉浸在王家卫构建的光影之中,为那个时代的财富故事而忐忑、激动、惊心动魄。

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尹海蓉在追电视剧《芳华》时,发现了自己剧中角色的身影。30年前,正是她现场直播了外滩上刚刚落成的东方明珠亮灯仪式:江风吹拂,汽笛鸣响,华灯初上,上海繁华热闹,浦东的建筑拔地而起!

海明威说:“人生更大的遗憾,是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青春的感觉。”如果把90年代看作改革史的青春期,那么,人们的遗憾,就是不能属于90年代的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那是中国经济的跨越期:万物萌发,草木生长,大地勃发雄心,大街小巷充满了财富英雄的传奇,充满了生机。

1994年,尹海容现场直播了东方明珠塔亮灯仪式,成为电视剧《芳华》中的一道彩蛋。

《繁花》通过清新的文艺作品,把城市故事讲好,挖掘城市的底蕴,激发出既陌生又亲切的氛围与情感。30年前的历史并不遥远,让历史与现实因为共鸣而交叠、产生共鸣。上海曾经是江南水乡,也是异乡人。上海也是红色摇篮、改革先锋。无数的复调拼接在一起,形成海纳百川的丰富横截面。

“花开”交通,上海魅力

《番外》的带货能力很惊人,把巨大的流量红利散播到了全球,如果细数的话,《番外》里提到的美食、景点、服饰等等,都成了爆款。

美食方面,《花儿》里的排骨年糕成为观众最喜爱的上海美食之一。消费者的突然涌入,让百年老字号“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日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大酒店门前,游客排队百余米只为购买蝴蝶糕。和平饭店与《花儿》联手推出双人定制餐,部分酒店还推出了“包粿泡饭套餐”。

旅游方面,黄河路已成为上海更受欢迎的城市旅游街景。周末,打开电子地图,黄河路被封锁成一条红线,一派“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人们只想看看美食街昔日的风采,和剧中“至真园”的原型餐厅合影,近距离感受王 *** 和黎璃之间那些琐碎的恩怨。

上海导游也推出了《花儿》,为游客提供普通话和上海话讲解,并带他们参观黄河路、和平饭店等地标建筑。上海为何如此受欢迎?最直接的答案是,这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值得欣赏。长城的砖瓦、西湖的淤泥、上海的街道,都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等待人们一层层剥开、解读,而《花儿》再一次为上海的故事增添了深度。

1月7日,上海精品传奇,身着旗袍的游客在黄河路牌下拍照打卡。视觉中国图片

正是这个不远不近、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让人们在《芳华》中感受到了现实与戏剧的重叠,感受到了历史场景在消费场合的加持,也亲近了当地文化的美景,从而实现了影视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商业与文化的共振。

我的一位朋友昨天在朋友圈分享了她妈妈1982年在“上海第十百货大楼”买的皮大衣的照片。这件衣服见证了妈妈的青春与美丽。那天,她一时兴起穿着这件“古董”去上班,好奇地搜索了“上海第十百货大楼”。结果发现,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京路华联百货,也就是《花开富贵》里的“沪联百货”。“花开富贵,我们不就是用时间镌刻自己的繁华吗?”她说。这不也是一场跨越两代人的精神上海之旅吗?

艺术照亮现实,点亮城市激情,赋能消费,为商业凝聚力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给很多行业带来“绽放的红利”,艺术化再现的“海派生活”衣食住行成为网友打卡追捧的对象,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上海的故事永远新鲜。

在2021年发布的《 *** 上海市委关于培育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软实力的意见》中,对上海的软实力有这样的期待: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实现梦想的舞台,让生活在上海的人自豪,让来上海的人爱上上海,让没去过上海的人充满向往。“花儿”成为当下的顶流,这是上海软实力的体现:气势磅礴的历史之下,是小人物的烟火,令人心驰神往、令人向往。

《芳华》的原版是这样的:“当东南风呼啸,黄浦江上船儿声声,法国号声宽广,抚慰着青年人的心。”这个青春飞扬的上海,属于各个年龄段的青年,呼唤着无数人奔向那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芳华传奇:上海心灵之旅》发布于:2024-07-31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