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程序开展工作,以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为基准,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拼接、图像记录,对文物进行分类提取。”副队长邓启江向科学家们“普及”考古知识。

“我们可以在不同介质附近采集沉积物和富集水样品,开展沉积物通量和同位素化学研究,还可以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培养,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评估相关微生物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顺介绍了他的工作计划。

当天完成水下调查后,搭载考古队员的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浮出水面(2023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他们激烈地争论着——

考古人员表示:“不要急于将文物提取出来,我们还需要还原沉船的历史过程,对文物的分布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定位。”

科学家说:“在亚米级定位水下遗址,在厘米级绘制地图?这个问题超出了课程范围!”

他们并肩“战斗”——

每次下潜8至9个小时,考古学家专心观察、记录、分析,潜水员则根据考古学家的要求,进行激光尺测量、多角度图像采集,并操作机械臂提取文物和样本。

“挑战在于,很多工作没有第二次机会,比如打捞文物,操作不当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潜艇兵李杭说,“我们潜艇兵组以更高的标准、最严格的要求执行了这次任务。”

每一位参与调查的队员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摄影摄像队员李斌,2018年就参与了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那一年,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当之一件从深海打捞出来的文物被“深海勇士”带回来时,这位已经50岁的水下考古“老手”毫不犹豫地穿上潜水服,跳入海中,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它会丢失。

这次,李斌用相机忠实记录了“科学与考古紧密结合”的瞬间。他说:“我们留下的一切历史记录,都要经得起未来的考验。”

这是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拍摄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照片。该潜水器用于收集水下考古资料(2023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没有先例

14时30分,海天一色,艳阳高照。

“探索一号”319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例行科学会议,每天这个时候,队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回顾上一次下潜带回的视频资料,商讨下一次下潜的注意事项。

“在如此深的海底对如此规模的古沉船进行考古调查,世界上还没有先例。”项目副组长陈传旭说。这位研究地球物理勘探的科学家,对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研究也十分着迷。他希望沉船调查有助于解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之谜。

但挑战也不少,在1500米深的海底,任何看似简单的任务都会变得异常困难。

比如沉船1号,散布在数万平方米范围内的文物,更佳提取位置在哪里?

如果将散落一地的文物全部提取出来,一些可用于研究沉船沉没过程的历史信息将会丢失。

若在文物核心堆积区进行开采,“深海勇士”只能在文物堆积上方悬停,太远的话机械手够不到,太近的话又可能影响文物安全,如果开采过程对文物堆积造成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是在沉船现场部署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2023年5月20日摄)。新华社

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断的测试和精心的探索。

在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整理组成员岳朝龙连夜开机,利用下潜带回的图像资料,将三维数字图像拼接起来,一幅幅“沉船全景图”越来越清晰。

物探队队员黄泽鹏反复观看视频资料,在地图上标注出每一件水下文物的精确位置;

文物保护队员刘胜、李建一遍又一遍检查文物现场保护所需的各种设备、工具、材料,做着充分的准备……

烈日炎炎,大家都在迎接挑战。

6月2日,深海勇士号成功从2号沉船地点打捞出两根圆木;

6月4日,深海勇士号在新型柔性机械手的帮助下,从一号沉船地点成功打捞出包括青花八仙纹罐、青花麒麟纹盘、白釉盖碗、绿釉盖罐等一批文物;

6月8日,经过前期多方努力,长基线信标全部布放下水并完成夜间标校,准备投入使用;

漂泊在大海上的“探索一号”,有过坎坷与焦虑,有过汗水与希望,从诞生的之一天起,这艘船就以自己是一名探索者而自豪。

2023年5月24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坡1号、2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之一阶段考古调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多江 摄)

新的起点

夜幕降临,结束一天任务的队员们抬头仰望,繁星闪烁。

曾几何时,我们的先辈们在同一片星光下扬帆起航,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那些跨越山海的壮举,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在为期20多天的之一阶段调查中,深海考古队完成了一系列任务:

对1号、2号沉船进行了大规模水下搜索调查,200余件文物被安全打捞出来,文物工作者将对其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完成1号、2号沉船核心堆积区三维激光扫描及照片拼接;

开展水下抽砂、吹砂试验,将长基线定位、柔性机械手等“黑科技”应用于深海考古;

深海考古水面日志、深海考古潜水科学报告、出土文物登记表……深海考古工作的规范正在逐步建立。

考古队员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检查水下采集的考古资料(2023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我梦到一百次、一千次也想象不到的场景。”完成跳水后,邓启江兴奋地说。

梦想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星光。

“目前船体状况还不清楚,下一阶段,我们将邀请研究船体的专家加入深海考古队伍。”“接下来,要对1号沉船按区域、按类别进行详细调查。”“根据打捞出的文物大小,可以研发更多类型的柔性机械手。”……谈及未来的工作,大家又都有新的想法和思考。

首次坐进潜水器,测量记录组成员王万峰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超变传奇,潜水器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让这位“90后”水下考古工作者印象深刻:“回去后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研究海外贸易史、陶瓷史、古船制造史……我要把相关的专业知识全部学好,为以后的深海考古调查做好准备!”

波涛汹涌,浩瀚蔚蓝之下还隐藏着多少文明的传奇。

我们的祖先如何在风雨中探寻出一条条通往远方的航路?异域之路上又有哪些动人心弦的文明交流故事?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海洋篇章中,深海考古面临着无数的历史谜团和无数的挑战。

“踏平坎坷打好路,斗好艰难再出发”……《路在何方》的旋律始终回荡在副队长张宁浩的耳边。他说:“这一阶段勘察的结束,恰恰是一个新的起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超变传奇 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发布于:2024-07-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