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连青川

那时我刚上初中,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整天打鸡血、跑腿、钓鱼,农村中学从不缺少有趣的娱乐节目。

大哥大学毕业,把所有的课本都打包寄回家。无聊的我打开其中一个包裹,发现了他的语文课本,王力先生的《古汉语》。我不记得为什么打开这本书,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此,阅读古典文学、诗歌、歌曲、四书五经成了我一生的爱好。

图片/图虫创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工作之后,我离经典越来越远。在现实生活中,它几乎没什么用。在我的编辑记者生涯中,古书在 *** 中出现过几次,我几乎没有理由去使用它们。而且阅读经典的成本太高了:它的难度系数甚至高于我的第二语言英语。

所以,当我近几年再次开始埋头研读旧文时,不但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下降了很多,而且发现我对经典依然几乎一无所知。

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发生了什么?

01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知识的普及。

确实,知识是从贵族流向平民的,即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由于地理、书籍成本、教育资源等原因,知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依然是一种奢侈品。

互联网让知识像水一样流动,到达边远地区,跨越山河大海。

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中国古典文学和书籍仍然因为获取渠道的匮乏、阅读难度、学习成本等问题无法被更多受众接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切事物都记载在古典文献和书籍中。但随着白话文成为教育的语言工具,人们自然就失去了阅读古书的能力。现在,除了汉语言文学(中文系)、历史系等少数专业学科外,整个中国几乎都失去了阅读古书的能力,更别说书写古书了。

不信?四大经典大家都很熟悉吧?但四大经典其实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段落其实都取自《三国志》,这是一部公元三世纪历史学家陈寿的作品。

▲《三国演义》(图/豆瓣)

虽然没有统计,但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看过四大经典的原版,对四大经典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教科书里的摘录,更多的来自于影视作品。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这四部名著。因为魔鬼藏在细节中,只有读原文,才能发现作者的写作秘诀。这也是刘心武和包鹏山成为我们敬佩的网红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仅理解迷失版本,还告诉我们。

但四大经典只是经典和古书的入门读物,古汉语至今仍触动着我的心灵,因为通过阅读王力先生的作品,我知道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饮食、婚姻丧葬、语言风俗、精神品格,以及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都记录在古书中。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我们与邻居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都随着这些字眼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尊老爱幼,不但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是基本的道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社会原则。

我修炼我伟大而正直的精神,这就是政治。

我总是遗憾,这生命不属于我,何时我才能忘记自己的喧嚣?

02

但我们不懂经典,不懂古书。

我们现在使用的、听到的古书,只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古书沧海一粟,我们的教科书,甚至在国学古风潮流中发展起来的教科书,也不过是四大经、史记汉书、四书五经等几本老派的书而已。

你听说过《镜花缘》——一本堪比《格列佛游记》的中国奇幻小说吗?

你看过中国古代科幻小说《酉阳杂俎》吗?

当然,《红楼梦》《西厢记》这些言情小说的鼻祖,是传奇《柳毅传》。

大家都熟悉《四库全书》、《康熙大典》等等,但其实中国古籍的规模远比《群书要》、《文苑精华》等大书复杂和丰富。

我们听说《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地理书,但其实还有很多古书对中国以前的山川河流、城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如《帝都风光略》《洛阳佛寺记》《东都锦绣梦里》等等。

▲《帝都风光简述》(图/网络)

几乎在我们现代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古籍。

不知道就是个问题,即使我们知道一些书,我们还是会迷失在浩瀚的版本、注释和解释中。

《三国志》在传承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人留下的痕迹。陈寿的《三国志》是原著,如果不知道裴松之注本,读到的就是一本残缺的三国史,因为陈寿隐瞒了很多事实。但裴松之生活的年代是南宋,所以离我们还比较遥远,所以还是要读民国时期陆璧先生的现代注本,才能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在爱好的驱使下,我买了《晋书》。但拿到书后,我傻眼了,因为这是一本“净书”,只有原文,没有任何注释,我怎么看得懂呢?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图片/视频截图)

还有一次,我彻底失望了。我又读了《明朝万历三年》,对张居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找到了他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新的《资治通鉴》,是专门为教育年幼的万历皇帝而写的。但只有影印本,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我花了一年时间读完,还是看不懂。

对于真正占绝对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放弃古典文学和古籍是有正当理由的。

03

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此与祖先留下的遗产断绝关系了吗?

有点失望的是番茄小说介绍《古书识读》有点晚了。它是2022年10月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联合研发的项目。项目介绍称,未来三年内《古书识读》将逐步完成1万种古书的智能整理,基本覆盖儒道释三家的核心目录。

其更加贴心的功能是将科技引入古籍阅读,目前主要运用了文本识别、自动标点、命名实体识别等三种技术。

文字识别技术是对古籍影印本文本进行逐一切分,然后进行文字识别和序列识别。自动标点技术是通过序列标注对古籍标点进行自动划分。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是通过序列标注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书籍、时间、官职等信息。《古籍识别》页面简洁、浏览流畅,提供影印本原件作为参考,同时具备主题词搜索、繁简转换功能。

图/网络

在古书早已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能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实属莫大的幸事。我并不天真地以为,从此人们就可以开心地玩转古书: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在日常需求、阅读门槛、学习成本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这却是更好的起点:至少,对于想要了解古书的人来说,他们现在可以快速、方便、顺利地进入古书的世界。

而更难的是,当古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的时候,如何激发人们对古籍的兴趣和渴望,促使人们自觉地去了解古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振兴。

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一道难题。过去,京剧、昆曲被称为博物馆艺术,只能存在于小舞台、民间。但今天,我们有了青春版的《牡丹亭》,有王珮瑜这样的京剧明星,它们不仅是老年人的爱好,也成为年轻人的时尚。

那么,有意思的是,今年5月,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和番茄小说联合主办了一场名为“振兴古籍、传承书香”的征文大赛,评选出15部基于古籍的再创作作品,3万件作品参与评选。一等奖来自清代袁枚《子不语》的《鄱阳湖君传》;二等奖来自《牡丹亭》的《无言以对》和《世说新语》的《王羲之的鹅》;三等奖分别来自《长生殿》和《儒林外史》。

图/网络

只有将经典融入现代世界,新一代人才能够了解古书、学习古书,进而痴迷古书。

其实,近些年情况已有明显改善,历史著作《长安十二时辰》、《清平调》不仅引用史实,其后对宵禁、场景、官制等的探讨,也让人们开始读古书。

影视是大多数人容易接受的媒介,小说则是另一种媒介,马伯庸、关心哲鸾等作家的走红,也是让人们重回旧时光的时光机。

我更高兴看到的是非虚构类作品开始兴起,李硕的《商道剑》、张祥荣的《吉祥》、刘博的《回忆司马迁》以及我的朋友张明扬的《弃长安》等都是在大量阅读和运用古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能够让年轻人对古书产生向往。

04

一切文化都植根于传统,古籍是传统的物质载体。

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然而越是现代化,人们似乎就越远离传统。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物质的极致会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文化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甚至会消亡。唯有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之火,才能最终沉淀下来,成为永恒。

但这些永恒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现在的技术手段去普及、去传播,甚至深入人心,更便捷、更快速、更深层次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让传统文化得以复兴甚至焕发新生。

▲古籍中的永乐百科全书(图/网络)

这才是数字化平台能带来的真正革命性好处。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虚拟网络,以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将这些长期存在的物质载体转化成电子字节,进入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设备,与我们同步。这是古籍新生命的开始。

在现代社会,不必问古书有何用,古书是我们走过来的路,是我们民族得以兴盛的理由,是我们未来的精神源泉,是我们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

当我们开始在番茄小说APP上阅读古书的时候,我们就开启了寻根之旅,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线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迷失版本 古书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用处?》发布于:2024-07-23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