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首都北京以北400多公里,是河北省的最北端。 这里嵌入了一条深绿色的曲线。

她的名字叫塞罕坝。

在中国的森林分布图上,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相比,这112万亩的人工林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国荒漠化、荒漠化分布图上,这条位于风沙前沿的绿色曲线显得格外珍贵。

每年向京津地区输送清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 是守护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三代人,55岁。 将曾经鸟空空地、黄沙满地的荒地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每三个中国人就种下一棵树,创造了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为什么是塞罕坝?

跟随绿色的召唤,漫步在她的森林里,我们从每一棵树、每一个塞罕坝人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是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是对绿色理念的透彻理解和坚持,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绿色奇迹

塞罕坝从一棵树到“海”的实践证明,经过难以想象的牺牲和努力,荒地可以变成绿洲,生态环境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树,是塞罕坝最常见的东西,也是塞罕坝最稀有的东西。

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向东北行驶,进入红松洼自然保护区。 整片低矮的樟子松林中,远远望去,一棵落叶松树挺拔而立。

它高20多米,树枝茂密,树干粗壮,只能两个人抱抱。 这棵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叫它功德树,没有这棵树,就没有今天的塞罕坝。” 林业党委办公室主任赵运国说。

时光回到清朝同治年间,她还是茫茫原始森林中的一棵小树。 当时的塞罕坝物产丰富,饲养动物。 它是皇家狩猎花园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塞罕坝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逆转。

大规模的开荒采伐使原始森林变成了荒地和沙地。

清末,国家实力逐渐衰落。 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同治帝宣布围剿荒地。 此后,树木被大规模砍伐,原始森林逐渐退化为荒地和沙地。

塞罕坝展览馆里,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当年的悲惨境遇:光秃秃的山岗、风沙肆虐、活物难觅……

北边是茫茫大漠,南边是京城要地。 这道连接南北的重要生态屏障突然倒塌。

大自然的报复就像一场祸害。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直吹而来,来自内蒙古高原的流沙正在南移。

北京周围被几大沙尘暴区包围,从不同方向涌来的“沙土”让首都上空时常灰黄。 如果这个最近的沙源不堵住,这个出口不堵住,首都的生态环境就难以为继。

19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仍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设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挡风沙。

此时的塞罕坝已经荒凉了近半个世纪,自然条件也越来越恶劣:年平均气温为-1.3摄氏度,无霜期不足两个月,降水量仅有超过400毫米。

1958年,当地兴办了大火荒、银河等小林场。 不仅树没种上,人也无法生存,只得赶紧停下来。

塞罕坝还能种树吗? 种什么树? 人们有疑问。

三代人的青春岁月,还清了百年欠下的生态债。

1961年,时任林业部国家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昆奉命带着六名专家登上塞罕坝。

十月,本该是秋色绚丽,然而,一阵白毛风已经吹过大坝,遮住了天空和阳光。 他们首先在凉兵台、石庙子地区的岩壁下发现了被火烧焦的黑色树根。 经反复鉴定,确定为落叶松。

在刺骨寒风中行军的第三天,有人喊道:“看!” 众人顿时眼睛一亮:无人居住的沙漠深处,一棵落叶松树迎风而立。

一群人争先恐后地抱住树,眼里含着泪水喊道:“塞罕坝能长树、能长大树,我们要在它周围建一片大森林、一片大林海!”

塞罕坝机械林场由此成立。

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勇敢登坝。 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 其中127人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

初到时,热心的年轻人精神抖擞,两年时间种植了6400亩落叶松,但成活率不足8%。

“那年春节,雪厚了一米多,气温为零下四十摄氏度,我们满脸愁容地在大坝上度过了除夕夜。” 81岁的退休职工张胜回忆。

不服输的塞罕坝人冷静下来,寻找理由和对策。

“不是树种的问题,树苗都是从东北运来的,经过长途跋涉,根部失水很多,到了塞罕坝就枯萎了,怎么还能活栽呢?” 张胜说道。

无法进行出境交通。 塞罕坝人决定从零开始,自己种苗。

“落叶松是阳性树种,苗期不能承受高温和阳光直射。以前通常采用遮荫育苗的方法,这样产量提高了,但苗子变得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雪。” 一位当时负责幼儿园工作的退休员工尹桂枝回忆道。

于是,塞罕坝人反其道而行之,首次在高寒地区实现全光照育苗成功。

1964年春,决定塞罕坝命运的关键时刻到来了。

林场员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三天辛苦劳作,在516亩荒地上种植了他们精心培育的落叶松苗。

这是每一个塞罕坝人都永远不会忘记的马蹄坑之战。

经过20天焦急不安的等待,奇迹出现了。 96.6%的幼苗开始放出叶子,向天空努力、顽强地伸展。 塞罕坝人民在汗水和泪水中欢呼。

五年过去了,绿色不断发芽,希望不断升起。

十年过去了,超过60万亩的树木已经把卓作铜山变成了人。

然而,对塞罕坝人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1977年10月28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灾害摧毁了20万亩森林,使十几年辛苦耕耘的成果损失惨重。

1980年,林场又遭遇百年未有之大旱,树木死亡12万亩。

毁了,一切重新开始。 面对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塞罕坝人民没有被打败。

塞罕坝人民以非凡的毅力和意志,短短20年时间就造林96万亩,累计树木3.2亿多株。

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重新崛起,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戛然而止。

2000年,刘昆老人最后一次上坝。 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树林超变传奇,他久久不愿离开。

2013年,他迎来了90岁生日。 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粮兵台。

粮兵台,清朝康熙皇帝下令将领阅兵的地方。 如今,人们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挺拔的落叶松,像绿色的卫士,守护着绿色的领地。

退休后,张胜每次去大坝都必须去凉冰台。 那里有他亲手种下的树木,还有他对老朋友无尽的思念。

三代人的青春和岁月,还清了历史百年欠下的生态债。

“功在眼前,利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

从两兵台一路向西,落叶松林逐渐过渡到樟子松林,高度明显变矮。

在林场最西端的三道河口分局,记者见到了王建峰。

1991年王建峰到林场上班时,塞罕坝已完成大规模造林,已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但他没想到,他要去工作的三道河口仍然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放眼望去,是连绵不断的沙丘。

“那时候没有电,没有路,人也不多,进出都要靠白兔马,最困难的就是种死树。”王建峰说。

“一年少,二年黄,三年见阎王。” 在塞罕坝这个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我们尝试着种植从落叶松到沙棘到锦鸡儿、黄柳等各种植物。 不管死了。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办法:将陆地上培育了两年的树苗移植到容器中,再培育两年。 移栽时取出容器桶,既能保水又能吸水。

三河河口终于开始由黄变绿。

2012年,中国 ***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

绿色对塞罕坝的进攻,也正在朝着更加坚固的堡垒迈进。

那是最后近九万亩的岩石荒山。

“这些地方的岩石大多 *** ,土层只有几厘米,更大坡度达到46度,就像青石上种树一样。” 该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

在这里种一亩树至少需要1200元,国家补贴只有500元。 种植得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更何况,当时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 这最后一小块硬骨头有必要咀嚼吗? 值得咀嚼吗?

“党中央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林场主任刘海鹰说:“怎么能只考虑当下是否值得呢?”

有了坚定的认识,塞罕坝人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宣战。

之一项工作是挖洞。 根据整地技术规范,需要在山上挖长70厘米、宽70厘米、深40厘米的坑。 每亩地需要挖55个坑。

坑虽然不大,但薄薄的一层土里塞满了石头,挖就变成了凿。 我拿起钢钻和镐,不一会儿,手上就出现了血泡。

但最困难的不是挖坑,而是把树苗抬上山。 坡度太陡,机械无法运转,只能依靠骡子或背人。 一株容器苗樟子松,浇足水后重达七八公斤。 坡又陡又滑,骡子才爬了两级台阶就累得气喘吁吁。

骡子爬不上去的地方,人们只能背着树苗爬上去。 常年扛秧的人,背上常常有麻袋、绳子留下的深深伤痕。

努力吧,老天不会让你失望的! 塞罕坝人民啃掉了7.5万亩硬骨头,实现了造林、生存、造林一次性实现。

“剩余的14,000英亩土地将于2018年全面竣工。” 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表示,届时,塞罕坝将完成所有荒山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让绿意遍布塞罕坝的每一个角落。

“塞罕坝地处森林、草原、沙漠的过渡地带,三种生态景观在历史上有过进退,是全国造林条件最困难的地区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业培育专家沉国放感叹道。

然而,塞罕坝交出的成绩单却令人惊讶: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

塞罕坝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再困难,也可以一棵一棵地种树; 无论多么困难,绿色奇迹都可以一步步实现。

绿色贡献

三代塞罕坝人民用青春和汗水创造的绿水青山,默默化为金山银山,诠释了绿色发展的真谛,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塞罕坝林场18.3万吨造林碳汇挂牌出售。 475吨碳汇全部交易,可受益1亿多元。

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森林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2吨。 这是大自然回馈塞罕坝的一笔巨大财富。

种好树,让塞罕坝人有朴素的生态意识; 用好树,让塞罕坝人民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荒地变成森林,森林变成绿水青山,绿水青山默默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链条。” 林场副场长陈志清说。

但就在五年前,时任层压板领域总监的陈志清还在为员工每月的工资发愁:“守着这么大片森林,感觉每一顿饭都没有了。”

塞罕坝《砍树手册》:少砍树,多获取利润

那是塞罕坝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期。 木材占林场总收入的90%以上,销售渠道单一。 主要供应煤矿井巷支护。 随着全国小煤矿纷纷关闭,木材价格跌入谷底。

痛定思痛,塞罕坝在生态文明建设这盘宏大的棋局中找到了正确的时机——

林场正在进行培育工作的林地上,落叶松、云杉、桦木、樟子松、油松等树种错落其间,层次各异,层次分明,煞是美丽。

造林施工人员曾利民说:“人工造林时,落叶松种植密度很高,每亩333棵。 通过贴近自然的管理和保护,不断剔除次生树,精选好树,最终每亩保留15棵左右。 利用树下的空间来育苗,高大的树冠可以保护幼苗免受风寒,使它们更能抵抗病虫害。”

这就是塞罕坝独特的《砍树经》:以前“砍树是为了养家糊口”,砍树是为了卖钱;以前,“砍树是为了养家”,砍树是为了卖钱;以前,“砍树是为了养家糊口”,砍树是为了卖钱;以前,“砍树是为了养家糊口”,砍树是为了卖钱;现在,“砍树是为了养家糊口”。 现在“砍树养树”,原则是去小留大,去坏留好,去密留平。 原则,完善森林生态链,让树木生长得更好。

2012年,塞罕坝加大自身压力,将年木材采伐量从15万立方米减少到9.4万立方米,不足年蓄积量增长的四分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红线之下,塞罕坝建立了极其严格的林业生产责任追究制度。 一旦发现树木过度堆积或跨境采伐,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追究责任。

东边无光,西边有光。 少砍树木不仅没有破坏塞罕坝人的就业机会,反而迫使他们开辟了新天地。

“同一棵树,却能做不同的事。与其卖木头,不如卖整棵树苗。” 陈志清说道。

把更好的苗子投入产业化经营,塞罕坝人如鱼得水。 几年来,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已披上翠绿,可供商品销售的树苗超过1800万株,每年为林场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经过一番改变,木材收入占林场总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 原来只有一条腿的“板凳”,支撑点越来越多。

经过一番改变,塞罕坝人民终于受益。 目前,林场职工平均年薪9万多元,还有绩效奖金4万多元。

这样的工资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林场平均水平。

塞罕坝人的“困劲”:不因小事而失大事,不急功近利

在发展和保护问题上,塞罕坝人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

现在正是塞罕坝的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400万元。

按照规划,塞罕坝可全面接待100万人次游客,轻松增收4000万元以上。 这是真正的钱,几乎不需要投资就可以收入囊中。

然而,塞罕坝人民做出了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面积、控制森林面积。

“塞罕坝从来没有批准旅游项目用地,也没有增加酒店床位,超限额的游客我们只能拒绝。” 林业旅行社经理闵学武说。

塞罕坝人并不是看不起钱,而是解决了开发和保护的大问题。

林业党委副书记安长明说:“如果生态效益没有了,无论用多少经济效益,都很难恢复。经济账和生态账、小账和小账大账更重要,你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

目前,林场正在配合当地 *** 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整治行动,为住宿、餐饮场所安装小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处理场。

走在林场里,可以看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散落在其中。 塞罕坝风电资源优良,但林业管理人员在引进风电项目时明确表示,只能利用边境地区、岩石荒山和防火区,不得占用林地、砍伐树木。

只要影响树木和“绿色”,你现在就赚不到很多钱! 塞罕坝人就有这种“傻挑剔”。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不要因小事而失去大事,不要短时间吃太多食物,不要急功近利。

塞罕坝人民的“挖能源”,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塞罕坝人对自己很吝啬,但对周围的居民却极其慷慨。

在林场,只要不是防火期间,周边村民都可以进山采摘野菜、蘑菇、药材等林下作物,可为一个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

在河北省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旅游开发,从手工业生产到交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搭上塞罕坝绿色发展快车,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存。

“林业超乎你的想象,人与森林和谐共处,才能为彼此创造更多价值。” 该林场林业研究所所长程顺说。

生态发展

塞罕坝守护绿水青山,创造了价值不可估量的金山银山,昔日的皇家狩猎场,如今已成为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塞罕坝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

尽管华北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但局地年降水量增加60毫米以上,节约了水源,净化辽河、滦河水体1.37亿立方米。

周边地区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延长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至53天。

以现有森林存量计算,塞罕坝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近200万人呼吸一年。

中国林科院评估显示,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从植树造林、护林到森林利用,塞罕坝始终践行绿色理念,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

大自然没有辜负人们的努力和付出——20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日数为56.2天,而现在已下降到10.1天。 2016年,北京只有5天有沙尘天气。

巨大变化的背后,塞罕坝的绿色贡献功不可没。

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到2030年,塞罕坝森林面积将达到120万亩,生态功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会和谐相处。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林场。

这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创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希望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落,文明衰落。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历史见证了塞罕坝人民的奋斗和传奇,也终将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信念和辉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三代人在这里还清了百年“债务”,创造了造福未来的奇迹。》发布于:2024-03-28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