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之一首神曲《张世超,你把我家钥匙放哪儿了?》
平时不关注网络文化的人,常常对年轻人谈论的热门话题感到困惑。 比如,他们不知道霸占微博热搜榜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女生真有那么可爱吗”是什么梗,甚至不知道最近火爆的“张世超”是谁。朋友圈。 这些流行词就像一张文化试卷,可以准确测出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鄙视链”水平。
我们直接回答问题吧:前两个典故均出自《一号》。 2016年度网络神曲之一名《张世超,你把我家钥匙放哪儿了?》 也许有些人一听到“网络神曲”就失去了兴趣,觉得都是低级趣味,无法提炼。 但事实上,这种刻板印象早就该消亡了。 这首由青年作曲家金承志创作的合唱曲是音乐会上正式演出的音乐作品。
正如古时人们通过“采风”来观察民俗一样,“网络神曲”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的现象,也是我们感知社会变迁的重要媒介。 从2001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2016年的《张世超》,每一阶段的“网络神曲”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可以说,这15年的“神曲进化史”是中国音乐产业变迁的生动注脚。
1. 前神曲时代(2001-2006)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通过邮件、Flash走红
一般认为,“神曲”这个概念是在2010年音乐人龚琳娜演唱《不安》之后诞生的。但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乐坛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带有“神曲”属性的网络音乐。 2001年通过电子邮件走红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被公认为“前神喜剧时代”的前奏。
当时,王菲、周杰伦等当红歌手正凭借自己的热门歌曲瓜分市场蛋糕。 草根背景的网络歌曲只能在音乐行业之外传播。 更流行的传播方式是原始 Flash 文件。 但2002年百度MP3搜索的推出,开启了网络音乐的繁荣之门。
2004年,杨晨刚凭借歌曲《老鼠爱大米》走红网络,彻底开启了网络歌曲的黄金时代。 这首“神曲”不仅让杨晨刚以500万元签约唱片公司,还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同期,《两只蝴蝶》、《香水有毒》、《那一夜》、《2012年之一场雪》等歌曲让庞龙、胡杨林、谢军、刀郎成为之一批“神曲”。中国歌手”。
2、失去的两年(2007-2008)
中国音协炮轰“网络歌曲低俗”神曲创作陷入低潮
“大象公会”曾用一堆学术术语来解释《神曲》为何火爆。 例如,德语中有一个单词“”(耳虫),意思是某些歌曲的旋律会让耳朵发痒——在没有实际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大脑仍然会循环播放想象中的声音。 那些主题接地气、歌词朗朗上口、旋律重复的“网络歌曲”,利用“耳虫效应”强化记忆,让人“上瘾”。
《神曲》的兴起,不仅导致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让一些已经出名的歌手开始模仿网络歌曲的套路,刻意让自己的作品听起来更加粗犷、低俗。 当时在网络上流行的歌曲在流口水和庸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男女之间的爱情成为主要的创作主题。
2007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了主题为“ *** 网络歌曲低俗潮流”的座谈会。 严苏、顾建芬等40余位音乐工作者批评《那一夜》《香水有毒》《狼爱上羊》等网络歌曲成为年度重大文化事件。再加上因素的影响诸如观众疲劳和北京奥运会等,新世纪以来的之一波“网络神曲”热潮迎来了低潮期。
3.神曲复兴(2009-2013)
《不安》一出,谁能与之抗衡?
经过短暂的休整,“网络神曲”在2009年再次爆发超变传奇,其水平较前一时期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经典“神曲”有慕容晓晓的《爱情生意》和陈旭的《兄弟只是一个传奇》。 从网络流行语中汲取灵感,已经成为很多神歌手的共同选择。
2010年,“喜剧神曲”界涌现出一位高层人物——著名歌手龚琳娜。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新年音乐会上,龚琳娜的歌曲《不安》引爆网络。 龚琳娜高难度的歌声和独特的歌词在网络上掀起了人们翻唱《不安》的热潮。 随后,龚琳娜在2013年凭借新作《法海你不懂爱》巩固了自己在神曲界的地位。
然而,龚琳娜的“竞争对手”也不少。 随着广场舞越来越火爆,《月亮之上》、《最耀眼的民族风》让凤凰传奇年入过亿,争议不断; 当时,手机 *** 业务蓬勃发展,《不痛不痒》被很多人选为手机 *** 。 《起步》每年可为歌手王琳的公司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 那个时期,传统唱片业已显疲态,而《神曲》的创作和发行却明显更有条理。
4、新神曲时代(2014-2016)
“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
2014年注定是中国“神曲”发展的关键一年。 当年5月,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和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几乎同时上映,成为一道网络文化风景。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神曲》在创作上进行了更多的实验性探索。
《我的滑板鞋》融合了嘻哈、电子、叙事民谣等元素,而《小苹果》则直接邀请了《江南Style》和《马马舞》的创作者李竹山编排了一段《苹果舞》。 尤其是“小苹果”,有着重金、大牌、电影等雄厚的背景和精心的炒作,说是“伪草根”也不为过。 截至2016年,《张士超》在创收方式上与十多年前的《神曲》完全不同。
中国“神曲”15年的风风雨雨或许是社会走向娱乐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音乐人不再把创作作为自己的主业,而是忙着通过参加真人秀、影视剧来赚钱。 还记得以前每年都会有“十大金曲”之类的评选,但现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些“神曲”。 并不是说《神曲》不好,而是即使它很有趣,偶尔也流行一下,但它的粗糙度却无法与时间抗衡。 华语音乐的未来真的能指望《神曲》吗?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网络神曲简史: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张世超”》发布于:2024-03-2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