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践路径体现在教师能力提升、浸入式德育和综合性学科德育。 高级师德培训要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不同的培训重点,创新师德培训方式,增强教师培训中的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意识。

1. 教师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师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监控(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等。 其中,教师职业理想(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突出教师队伍” “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其教育事业、教育地位和社会地位中的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和道德心理的体现,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我自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以来,已从教29年,现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学校”)常务副校长。 ”)。 在我29年的职业生涯中,当中学教师9年,科研人员7年,教研员13年。 从新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高级教师,从教师培训接受者到探索者,再到研究者,“师德”始终是推动我一步步前进的内在动力。

2、对职业的理解和价值认可,为成为教师奠定基础。

“学为人师,为天下师表”是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它对我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老师都有很大的影响。 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知识扎实; 示范、言传身教,做学生成长的榜样。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担任一名中学教师。 那时,我只觉得在首都北京当一名教师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并没有意识到首都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后来,我被学校推荐参加“我是首都人民的老师”演讲比赛。 准备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我重新认识并重新定位了教师的专业角色。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必须有人民立场,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作为首都人民教师,应该以卓越的更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可靠的继任者。

从我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师如果能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明确教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教师职业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在职前和入职初期,了解师德是加速职业成长、实现职业幸福的内在动力,可以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当我刚加入班级担任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不好。 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导致班级被扣分。 我教育了他很多次,但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当时我实在是看不惯这个学生。 有一天,我看到一条征兵信息,感觉他在部队会发展得更好。 于是,我找到了他,告诉了他这个想法。 我原本以为他会接受,或者至少会理解我的好意。 没想到我话音刚落,他就冷冷地回复我:“你就是不喜欢我,想让我走!” 多年来,我一直无法忘记这个学生的眼神、语气和那些话。 。 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那些“需要提高”的学生?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源于对学生的真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师父之爱”,本着“婴幼儿之一”、“儿童之一”的教育理念。 这是一种无条件、没有理由的爱; 同时,教师的爱也应该是理性的爱,建立在正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区别,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的发展起点不同,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教师要宽容学生、鼓励学生。 学生的成长是缓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等待花开,信任、守望; 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有起伏是正常的,教师应该不断地给予积极强化和积极暗示。

二、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能力是师德的外在表现

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根本标准。 而“师资”则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的手段。 教师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如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创新教育能力,包括学科教育能力和当班主任能力。 “人才是德的赋予,德是人才的赋予。” 师德是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信念、能否形成反思机制以及外在行为的质量,主要是由职业理想,即师德决定的。 师德与师能是一致的。 师德修养决定教师能力水平,教师能力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勤于实践、善于反思、终身学习。 其中,扎根实践、勤于实践是基础; 善于反思是关键,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学习和成长是教师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从经验和问题中学习。

2、浸入式德育触及心灵

当我担任班主任时,我发现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与家长发生矛盾。 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关心、唠叨、严格要求。 有的甚至还发生了亲子矛盾。 我认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更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我经常在晚间总结时向学生分享父母的家信。 家信中流露出父母对我的关心和关心,感动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从而理解和尊重父母。 后来,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能够主动和父母聊天,帮助父母做家务了。

德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藏在载体中,通过德育的无形、潜伏、渗透过程,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触动灵魂,能产生长期的教育效果。

3、一体化学科德育解决“价值观教育进学科”问题

2008年,我进入海淀学院从事教师培训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但现实情况是,教师的学科教育观念还没有发生足够的转变。 他们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思想和内心需求,忽视了对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的深入探索。 教师在行动上也存在困难。 缺乏学科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找不到学科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他们常常诉诸死记硬背、牵强附会和“贴标签”现象。

2017年三职业,北京市海淀区启动了“绿色增长”主体德育工程,我负责该工程的具体实施。 该项目聚焦学科教育,深入探讨“价值观教育进入学科”问题,引导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从“解决问题”、“做事”向“做人”转变。 我们扎根课堂,以课例为载体,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聚焦教师主体道德教育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我们将在试点学校、试点科目开展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学科德育是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学生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科学习中的德育要素,将具体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进行有意义的教与学过程,提高核心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主体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能力为引领。 把握主体本质,体现主体思想和方法,是实施主体道德教育的基础。 学科德育的应有形式是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与共生。 学科教学方法和学科德育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各学科共有五个德育类别,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德育类别“X”。 整体构成了“5+X”学科德育范畴。 课堂主体道德教育的实施必须具备目标、情境、任务、评价四个要素。 学习目标要体现素养导向,使学科与德育自然融合; 创造真实的情境,将学习与做事和做人联系起来; 找出转移和设计挑战性任务的关键; 学习评价促进知行合一,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先进性。

例如,海淀区学校孙景红老师、海淀区五一小学刘英老师讲授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调查与记录》中,课本中的语境就是“吉祥物评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更远。 老师接着设置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境——“当你上三年级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兴趣班?” 这个问题是现实的,也是学生们非常关心的。 因此,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进行调查和记录。 当调查结果出来时,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看到最终的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 真实的情境带来真实的体验,数据有力量、有温度,触动学生的心。 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尊重数据,尊重每个人的意见。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和民主正义的价值观教育就这样悄然发生。

3、先进的师德修养让“德”真正发生

教师修“德”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能力。 从一个入职之初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薄弱的教师,逐渐“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远大的教育志向,有强烈而深厚的教育感情,有追求和追求”。 “以教育为信念”,在此期间,教师培训者需要遵循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帮助教师实现师德的高级发展。

一、注重不同发展阶段的师德培养

新教师师德培训的目标是让新教师遵纪守法,恪守底线,加深专业理解,增强职业认同; 对于骨干教师,重点是培养教育情感,培养他们对学生、对教育的强烈热爱; 对于模范教师,重点是提高教育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执着追求教育的教育精神; 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说,重点是提高教育情操,培养引领教育改革的使命感。

二、创新师德培训方式

传统的师德培训以听取汇报为主要形式。 单向输入使教师被动接受,感动而不行动。 教师师德培训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中教师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缺失。 因此,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和教师学习特点,创新师德培训形式,使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参与和实践。

(一)师德实践活动

新教师在师德培训方面存在“不愿意听、听了不信、信了不做”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创新师德培训方式,开展师德实践活动,让新教师真正落地。 工作场景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可观察、可体验、可感受的活生生的事件、人物、环境资源,让教师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达到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态度的目的。 比如,我们把新老师带到寄宿学校,向他们展示每天陪伴他们吃饭、生活、学习的寄宿学校老师的真实生活; 我们把新老师带到了培智学校,当他们看到培智学校时,有的老师脸上还留有被学生打伤的伤痕,他们会像培智学校的老师一样蹲在地上,帮助学生系鞋带,整理自己的鞋带。衣服; 我们带着新老师来到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他们向杜丽丽烈士雕像敬献花圈,聆听烈士的事迹,眼含热泪。 师爱融化新教师的牢骚,师爱约束新教师的言行。

(二)沉浸式实战专项训练

沉浸式实践专项训练是指学习者沉浸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和操作实践获得直接体验,通过不断的跟进、迁移和应用体验品质习惯,改善行为。 例如,我们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的优质资源,对骨干科学教师开展沉浸式实践专项培训(见图1)。 老师们走进中科院,通过与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了解前沿学科,体悟科学精神,体会科教兴国的真谛。

参加培训的骨干老师写了感言:我们走进了科学家研究的真实课堂。 这个真实的课堂不仅指的是真实的科研环境,更是我们真实的经历,以及科学家真实的科研情怀的传承。 在真实的课堂体验中,我们不仅对核心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更体会到了科学家牢记的时代使命、家国情怀、对事业的责任与坚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三)“教育者情怀”培育课程

2018年,海淀入校并成功申报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试点。 名师试点就是把“专家型教师”培养成优秀“教育家教师”。 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以“教育者情怀”为主线。 通过党团活动、师德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修身养性为己任,不断坚定教育理想。 ,建立大教育格局,引领教育改革。 名师成长工作坊是“教育家情怀”培育课程的特色课程之一。 我们走访名师、学生居住的地区,通过工作坊,探寻名师的成长轨迹,提炼名师的特质,发现“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学生” “眼睛里有光,总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 “平等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不断把自己逼到墙角,不断突破自己”等名师成长“守则”。 在这个过程中,参加讲习班的老师们受到了生动的师德教育,名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教师从事以心育人、以德育人、以品格育人的伟大事业。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杂志2021年第9期,原标题:《师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是 |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三职业 沈军红谈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科道德教育与师德培训创新》发布于:2024-03-26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