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来到位于日干桥湿地的红军穿越草原纪念碑。图片来源:中国网通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王莹)“本世纪没有哪一件事像长征那样引人入胜,也没有哪一件事像长征那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这段话出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更具影响力的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
山水不忘长征魂,岁月不褪色。 这一血与火铸就的人类历史奇迹,引起了几代人的关注。 80年来,无数的足迹踏上这片红色家园,无尽的感叹描绘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今年8月,一群年轻人再次聚集,对着党旗庄严宣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长征路上筑梦!
80年后,我们离历史如此之近
什么是长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不少80后、90后、00后心中的集体困惑。
长征是宣言,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翻过雪山,穿越草原。 长征是要飞去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这些对长征的理解都来自教科书。 它们是抽象的、遥远的。
8月23日清晨,江西于都,烟雨蒙蒙,年轻的面孔一排排聚集。 82年前,8.6万多名红军战士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 82年后,国家网信办将带着他们年轻的生命从这里出发。 他们将追随红军的脚步,重走长征,重温长征情怀。
在赣南,中央红军迈出了长征的之一步。 如今,习惯了从课本上听到长征的年轻人终于有机会脚踏实地去触摸长征了。 喝一口红井水感受浓浓的军民情谊,听一曲《长征组曲》抒发深沉的革命灵魂; 观看兴国烈士荣誉廊,在“一个苏联”场馆唱《国际歌》……
就这样,红色的印记开始在年轻的心里扎根。
从于都出发,两个多月后红军抵达湖南,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在湘江血战中九死一生的中央红军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一个叫通道的地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计划,在湘西会师红二、六军团,转西进贵州。
这是长征史上一次重要的“通道转移”。 这次仓促而短暂的“飞行会议”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国 *** 、乃至中国的命运!
“调兵渡”的历史给当地人留下了无尽的传奇。 时光荏苒,80年后,古色古香的会议旧址,默默地向来访的年轻人传递着务实的“调兵精神”。 “我从来不知道红军的长征经历了这样的生死考验,通道调兵真是惊心动魄,庆幸的是,红军当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看着凝固历史的会场,年轻人不禁感叹。
传奇不只是刻在段落中。 红二、六军团长征集结地桑植县,也见证了抗战时期挺进西南的伟大时刻。
这是一个红色故乡,孕育了度过军旅生涯的开国元帅贺龙。 当时,5000多名桑植子弟追随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革命”,投身革命。 枪林弹雨过后,只有少数人活着回到了家乡。 八十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采访团面前留下的是沉默的贺龙故居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的旧址。 岁月的流逝,赋予了这些废墟历史的气息,简单朴素的陈设诉说着那些年的艰难险阻。
想一想,那是怎样的雄伟山河,那是怎样的豪迈壮志。
如果你没有参加过长征,你不会知道长征有多么危险。 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原,往返2000多公里。 站在大渡河边,汹涌的水流体现了红军的果断勇气。 安顺场,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全军歼灭的地方,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生死线,跨越天然屏障,进入神秘的川西高原。
但这一次,历史的命运终于被英勇无畏的红军击碎了! 攻克大渡河后,眼前绵延的广阔雪山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前进步伐。 翻过雪山,茂公县大片红色的花朵盛开。 村民们说,红花盛开的时候,这条路很美。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红军完成了之一次成功的会师。
总而言之,长征是距我们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事件。 旅程从八月份开始,持续了两个多月。 之一次,年轻的脚步如此贴近历史。 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人生教训,一次值得一次次追寻的伟大旅程。
记者在陕北革命老区文安彝镇采访。 新华网 马若虎 摄
脱贫致富,红色气质烧进老区血液
红军不惧远征的困难,只能等待千山万水。 这首歌《七韵》表达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胸怀和情怀:长征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但长征情怀始终是勇敢无畏的。
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为20世纪人类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它所赋予的红色气质,成为一代又一代红色家乡所追求的精神家园。 如今,脱贫致富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 老区人民以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再次站到了一起。 他们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初秋的阳光照耀大地,于都县罗澳镇大桥古丈移民新村美如画。 罗澳镇古丈地区海拔500多米。 为帮助山区移民脱贫致富,于都县因地制宜实施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 现在,古丈移民新村家家户户屋顶都安装了5000瓦发电机组。 发电量约7000千瓦时,年增加收入8000余万元。
致富之路并不止于这个老区。 湘西十八洞村因习总书记的视察慰问而名声大噪。 三年时间,十八洞村依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从远近闻名的贫困“光棍村”转变为“明星村”村里的女孩都想嫁出去。
距离十八洞村两个多小时车程,就是菖蒲塘村。 村民们也在总书记的走访慰问中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依靠技术,开拓市场,把果业做大做优。
和长铺塘村一样,苹果产业大县陕西洛川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洛川苹果”的扶贫新路。 其中,洛阳村吸引了农村淘宝入驻,成为该县润淘宝之一村。 苹果销售搭上互联网列车,果农收入大幅增加。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亳州区方巷镇东北部,距离狗八会议会址不远。 1935年,红军路过这里,在这个地方种下了红色“基因”。 得益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花茂村从赤贫的“荒草场”变成了“富裕村”。
像花茂村一样,短时间内脱贫致富的新农村正在贵州各地遍地开花。 在湄潭县梅江镇金华村,“七彩部落”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1万多元增加到去年的3万多元; 在板桥镇娄山关村,村民年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不到20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4000元以上。
沈家岭是兰州的关键。 67年前,为了解放兰州,中国人民 *** 在这里与 *** 进行了殊死搏斗。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沈家岭的传统农业靠天吃饭。 未来如何脱贫? 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红色遗产,成为他们奔向小康社会的更大财富。 未来三到五年,沈家岭将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不仅如此,久负盛名的兰州牛肉拉面也给了沈家岭的脱贫新启示:通过深化劳动力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真正掌握致富金钥匙。 现在,村委会大院建的牛肉面技能培训班吸引了很多村民。 他们向专业拉面大师学习牛肉面制作技巧。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这些曾经只能靠土地获得收入的村民,将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扶贫既需要输血,也需要造血。 既要真正脱贫,又要真正脱贫。 在这些曾经的红色家乡,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在实现。 善良淳朴的村民用温暖的笑容告诉我们:长征精神早已烙进他们的血液,致富之路就在他们的脚下延伸。
革命老区群众请记者吃咸鸭蛋。新华网记者 刘琼 摄
不忘初心,走好伟大复兴的新长征
80年前25000英里的漫漫征途,创造了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这一伟大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80年后,长征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新时代、新历史起点,什么是长征?
*** 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 *** 人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我们要铭记红军伟大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继续实现“两个一百年”新长征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团结一致一、顽强拼搏,勇往直前。
是的,回顾无数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 正是有了这样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我们才有了“岷山万里雪欢,胜利后三军皆大欢喜”的胸怀和勇气。
时光易逝,但精神永存。 一部英雄史诗,一座不朽丰碑。
经历了“关隘长路真如铁”的昨天,我们才有了“世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超变传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这个目标是25000里长征的希望,也是几代中国人民的夙愿。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展望未来。 “总会有暴风雨和波浪的时候。” 此时此刻,亿万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踏上新长征。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容易。 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诚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长征精神是坚强的堡垒和有力的支撑。 在这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铭记先烈的鲜血,我们坚守红色气质,我们脚踏实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当我们前行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未来多么辉煌,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过去,更不能忘记我们为何出发。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刘琼、陈俊松、王亚、胡阳、马若虎亦对本文有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山河铭记长征之魂: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行》发布于:2024-03-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