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制造被赋予“工业之眼”时,新的“视野”就打开了。 “观察”状态、“聆听”频谱、“感受”振动。 海上风机配备“千里眼”,书写新的捕风传奇; 能够身临其境地卸垛、检测、避障、测量、移动货物的物流机器人让人不满意; 秒懂判断,“质检大师”身怀绝技,5秒完成88项专业检测; 一枚特殊的“金蛋”如何在水与火的提取中雕琢出蓝天梦? 科学家训练的“太空猎手”将如何执行顶级“追星”计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纪录片《智能中国制造》用五集记录了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将于8月7日至10日每天19:48、8月11日21:30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并于每天18:00在央视财经客户端、央视同步上线。 《智慧之眼》第二集将于今晚播出。 “知道真相”。
“观察”状态、“聆听”频谱、“感受”振动!
广东汕尾打造全球最强大海上风力发电机
海上风力发电机外表高大威猛,但内部却别具一格。 主控系统相当于风力发电机的大脑。 有了它,风力发电机既能思考,又能判断。
海上风力发电机“六向看、四向听”。 它们准确地感知风速和风向,叶片会自动改变桨距,以更佳角度迎风,捕捉风的能量。
一台12兆瓦机组一天的发电量足以供1,405户家庭使用一个月。
球迷对风又爱又怕。 如果风太大,风扇转得太快,它就不再是能量,而是损坏。
在大数据中心,工程师利用人工智能对过境的台风进行模拟计算。 数以万计的风力发电机将数据采集到云端,就像“千里眼”一样,可以实时看到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健康指数。
在广东汕尾的工厂里,16兆瓦海上风机正在进行总装。 这是世界上发电能力最强的海上风力发电机。 “观察”状态、“聆听”频谱、“感受”振动。 更加智能的海上风机将在更广阔的海域书写新的捕风传奇。
关注分拣机器人!
分拣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以上
如今,世界上更时尚的事情就是给机器人配备一双可以看到三维世界的眼睛。 年轻一代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
一家机器人公司接到紧急订单,为武汉某物流园区开发分拣机器人,必须在销售旺季前交付。 但技术人员发现,分拣机器人在遇到深色包装和反光物品时启动困难。 为此,工程师重新构建了3D识别算法,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
武汉物流园每年处理包裹近3000万件。 线上销售旺季,日发货量瞬间突破20万单。
四楼分拣仓库内,可步行取货、人工检查。 分拣员陈伟军每天至少要行走4万步,单纯依靠体力劳动已经无法应对大量涌入的个性化包裹。
线上促销打折季如约而至,分拣机器人值班。 准确率提升至99.9%,分拣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如今,在这个物流园区,货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了智慧之眼。 从收到订单到包裹交付,仅需 30 分钟即可完成分拣、装箱、包装和贴标签。 这里的日发货量从之前的8万单增加到了20万单。
人工智能检测设备
视野达到0.5微米!
深圳一家手机工厂,工人们正在检查手机外观。 仅手机中框就需要检查88项。 最小的瑕疵直径只有0.5微米,就像在足球场上寻找一粒米一样。
视力更好的质检员也需要用放大镜在2分20秒内检查手机中框。 长时间盯着这么一个微小的瑕疵,已经超出了人眼的极限。
现在,他们必须等待具有超级视觉的智能检测设备。
这款人工智能检测设备由兆彦公司研发。 设计制造视觉达到微米级的人工智能检测设备。 赵延河团队专门研发了视觉0.5微米的超高精度工业相机。 同时,他们开发了底层算法,为工业相机配备智能大脑,捕捉细微缺陷。
为了检测一个弧形区域,他们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并添加了工业线扫描相机。 六台工业相机和两台线扫描相机,如鹰眼一般,瞬间扫描了弧形区域的各个角落。 仅用时5.5秒,就完成了88项测试。
一双可以改正错误的眼睛
判断一张图片需要400毫秒!
TCL华星智能制造研发团队正在培养一双纠错之眼。
制造液晶面板的更大障碍是灰尘。 一粒微米级的灰尘就会影响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甚至显示颜色。
移动工业相机正在寻找缺陷,一旦发现,立即拍照并上传。
TCL华星数字化转型中心主任佘碧海:主要流程总共有40个左右,每个流程大概拍20到30张图片。 每天拍摄近60万至70万张照片来检查这些流程的缺陷。
然而,工业相机只负责发现缺陷并识别缺陷类型,这依赖于人眼。 评判一部电影不仅考验你的眼力,更考验你的经验。 质检员必须在两秒内识别出 130 多个缺陷,并决定是否修复或报废。
研发人员结合电影评审专家的经验,再次优化算法模型,让“天书”系统秒懂、秒评。
现在,“天书”系统可以在400毫秒内判断一张图片,并且判断可以准确率达到90%,相当于150名质检人员的工作量。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质检大师”。
新疆送电照亮20省市亿万家庭!
“慧眼”识别输电线路缺陷,识别准确率超过85%
新疆是中国电力新高地,电能丰富。 通过新疆4条输电通道,一路向东超变传奇,点亮了20个省市的亿万盏灯光。
在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输电线路上,哪怕一颗螺栓脱落,都会影响数千公里外的电力安全。 线路巡检已成为新疆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网博尔塔拉供电公司输电巡检中心三班值班员严世祥:我们用了五架无人机,每天拍摄照片约6000张。 存储、分类和归档。 如果一个人筛选的话,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 时间。
现在无需打扰。 交通检查员只需将当天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人工智能系统,大约15分钟后,所有结果就会清晰地显示在他的面前。
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就像一双聪明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到数千条线路,帮助他快速从照片中找到电路缺陷。
国网新疆电力已采集样本252万份。 这些数据就是人工智能的“粮食”。 它“吃”得越多,长得就越快。 短短一年多时间,人工智能识别输电线路缺陷的准确率已达到85%以上。
新一代运载火箭油箱底部来了!
制造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燃料箱占火箭总重量的一半以上,火箭的重量和运载能力“潮起潮落”。 这就要求油箱底部必须足够薄并且绝对可靠。
镜面切割是一种以前从未尝试过的新制造解决方案。 即在箱体底部安装测厚仪和智能激光扫描仪。 它们就像无数蜻蜓的“复眼”,收集“金蛋”上每个点的位置信息,上传到数控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改变。 运动路径和深度确保切割和铣削的均匀和平滑。
计划很完美,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一个盒子的底部会有近20万个点。 如何准确测量呢?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新算法。 传感器每0.03秒测量一次。 数控系统可以在0.04秒内计算出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并将其反馈给刀具头,这相当于眨眼的时间。 头部的力度和方向调整了近10次,手速惊人,就像厨师卸牛一样,游刃有余。
7天时间,完成火箭燃料箱底部切割,加工精度达到0.2毫米,完全满足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设计要求,制造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在航天科技八院总装车间,另一艘运载火箭正在组装,整个过程已实现全智能化。
10米监测范围内测量精度达到亚毫米级。 数十毫秒内计算出装配数据,发出指令开始运输、姿态调整、滚动,完成舱室各部分之间的精确装配。
所有孔位对接精度为0.2毫米,而一般汽车车身对接精度为2毫米。 两个舱段的对接过去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只需十分钟。 智能流程正在改变中国大型航天器装配领域的生产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台大型工业纪录片
《智慧建设中国》
8月7日至10日19:48、8月11日21:30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
今天19点48分播出
第2集“以智慧认识真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超变传奇 “海上巨人”! 又一个世界最强!》发布于:2024-03-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