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伯格曼在完成《镜中》和《冬日之光》后开始拍摄《沉默》。 三部作品中,《沉默》似乎是与宗教联系最薄弱、最不直言信仰崩溃的一部。 一方面,伯格曼厌倦了直接表达基督教信仰衰落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困境的真相。
从《镜中依然》到《冬日之光》再到《寂静》,从虔诚的信徒到上帝的使者牧师再到边缘化的城市旅人,影片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光线的运用也从原本的光明变得暗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热烈的亲情变成变质的亲情再到难以言喻的孤独。 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主题也从上帝之光到光的消失再到对人性的挖掘,显示出上帝的力量在逐渐减弱,但关于上帝话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不变的是神的形象的缺失。
《沉默》表面上讲的是埃丝特和安娜两姐妹在旅途中无声的话语,但更深层次的是,在上帝不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生存。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影片的情节是三部电影中最容易理解的,但主题的延续却始终隐藏在表面之下。 正如伯格曼所说,“我是一名艺术家,当我有了制作《沉默》的愿望时,我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就是这样。”
今天我就从这部影片所展现的流浪主题入手,剖析影片中的各种隐喻以及伯格曼想要通过尼采哲学表达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深入探讨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01、流浪的主题反映了在异国他乡难以派遣的孤独和孤独,揭示了伊斯特和安娜病态生活下隐藏的愧疚和屈辱。
流浪的主题是伯格曼电影中很少出现的母题,但却是他一直想完成的一个愿望。 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剧本,其中两个杂耍者在二战末期的德国城市中徘徊。 在不断的炮弹声中,他们的关系破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异国他乡失去了。 他在孤独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这个主题实际上在伯格曼很小的时候就在他的脑海中扎根了。 他牢牢地记得施韦茨1907年的小说《圆圈》中发生在柏林的故事“黑暗的胜利女神”。 伯格曼17岁时有过一段话。 斯德哥尔摩的交流生涯加深了他对异乡漂泊的理解。 此后,他反复做梦:自己身在一座城市,现实的法律和社会规则都失去了效力,奇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我一直想去禁地,但一直没能成行。 看得出来,伯格曼想通过一次旅行来审视两姐妹之间的关系,仍然表达了孤独、孤独,以及潜在的愧疚和谦卑感。
《沉默》展现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疲惫的精神状态。 从其产生时代来看,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法国的“新浪潮”、英国的“愤怒的青年”处于同一时期。 西方社会仍未摆脱二战结束的阴霾,弥漫着疯狂和迷茫的情绪。 在此基础上,影片的世俗享乐主义就有了现实基础。
伊斯特和安娜是亲生姐妹。 在一次去城市旅行时,两人因为伊斯特生病下了车,入住了提莫卡一家平淡冷漠的高档酒店。 在陌生的城市,翻译家伊斯特用香烟、音乐、酒精来排遣孤独,安娜姐姐用 *** 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安娜的孩子约翰始终处于无聊和悲伤的状态。
故事发生地“蒂莫卡”()在爱沙尼亚语中被翻译为“刽子手”,象征着死亡和杀戮。 影片的片名来自一本爱沙尼亚小说,但伯格曼当时并不明白其名字的含义。 没想到,影片名字所带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与影片的内容和精神高度契合。 《沉默》的翻译有些含蓄和内敛,表达了语言功能的丧失和死亡的沉默,虽然没有《刽子手》那样生动的形象,但也准确地表达了伯格曼对“死亡”的理解。
本片对话很少,暗示着上帝的沉默,但伊斯特和安娜之间的冲突是主线,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关系。 伯格曼用《沉默》打破了温暖的幻想。 电影中的伊斯特和安娜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姐妹。 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差距。 深夜伊斯特一次次喝醉,安娜一次次回来。 他们总是在逃避灵魂的责备。 Ste像家长一样不屑地看着安娜的离开。 安娜有一句话表达了对姐姐的抱怨,“你自己做,别管我”,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伯格曼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营造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 伊斯特与安娜的交往困境不仅仅是一种矛盾的人格障碍,而是与二战后整个社会分崩离析的磨难密切相关。 从伊斯特和安娜安娜的年龄可以推算出,二战时她们还很年轻,但成年后战争的阴霾依然时刻影响着她们的生活。 伊斯特习惯了履行父母的职责,这让安娜感到不舒服和悲伤。 安娜的行为带有强烈的愧疚感,所以她一回到家就洗澡我本沉默,不敢直视东方的眼睛。 姐妹俩都感慨万千。 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体现了“糊涂一代”的共同特征。
02、镜子、窗户、门等各种隐喻体现了超我与本我的矛盾,精神困境隐含着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伯格曼在表现温暖方面总是吝啬到了极点。 这部电影无数次地用物体作为隐喻,营造出一种想要在封闭的环境中沟通和反映现实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伊斯特和安娜的“超我”。 ”和“自我”。
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三个主要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约束; 自我代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处理方式; 超我就是良心。 或道德化的自我。 超我处于与原始欲望(本我)对立的位置。 从影片中伊斯特与安娜的状态和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安娜用镜子认出了自己。 她在镜子里认出了自己和伊斯特的区别。 这与拉康镜子理论的认知过程非常相似:幼儿只有在镜子面前才能认出自己和他。 其中的差异。 相比之下,伊斯特从不打扮自己,也不在镜子前看自己。 安娜迫切地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强烈的愿望表明了她摆脱控制的方式。 即使在影片的结尾,安娜也放弃了东部,带着儿子约翰离开了这座城市。 其中的悲伤令人心碎。
窗户不仅让姐妹俩能够观察到外面的世界,也象征着她们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分离。 火车上,驶向彼此的列车上载着无数的坦克。 酒店外,这些坦克奇迹般地开进了城市。 透过窗户,一匹骨瘦如柴、不堪重负的老马两次出现,暗示着伊斯特日渐衰弱的身体。 她渴望拥有安娜那强壮美丽的身体,却只能留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享受着音乐和音乐。 书籍带来的精神享受。
酒店的两个房间有一扇门之隔。 一侧是孤独的东方,另一侧是安娜和她的儿子约翰。 封闭的空间伴随着沟通障碍。 当门之一次打开时,伊斯特来到了安娜身边。 旁边的他不再说话,然后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伊斯特透过门看到的,是如同镜子一样的安娜。 在封闭的酒店里,本我和超我的隔离是通过门完成的。 ,身体和精神是矛盾的。 可以想象,在成长过程中,伊斯特通过建立隔离区完成了与安娜的对立和分离。 安娜利用关上的门来隐藏自己。 每一次门的开合都是人物之间依恋与排斥关系的体现和升级。 沟通的可能性随着门来回关闭而完全关闭,不仅仅是空间方面。 更多的是关于灵魂。
伊斯特和安娜的精神困境的根源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东方在痛苦中的挣扎和安娜对肉体愉悦的追求掩盖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折射出时代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姐妹之间常常会出现沉默,更何况是彼此疏远的呢? 影片最后,伊斯特给约翰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灵魂”两个字。 可见,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身心高度一致。 身体和精神缺一不可。 虚弱的身体无法支撑强大的精神,强大的身体也无法提振呆滞的精神。 这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主人公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哲学。
03.沉默是从上帝那里学到的一种沟通方式。 尼采哲学中的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导致了对上帝信仰的毁灭。
影片想要让观众了解内心的自我,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甚至可触摸的自我。 他曾说过,“沟通是一场没有保证的冒险。任何通过符号建立联系的尝试都是一场 *** ,无论发生的大小。”
伊斯特和安娜的特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只有得到双方的认可才能实现自己的独立。 对此,伯格曼表示“安娜是身体,东方是灵魂”。 身体和灵魂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分开。 与此同时,身体与灵魂之间喧闹的回声永无休止。
伯格曼通过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表达了他对神圣秘密的看法:“上帝不能被言说,言语无法到达上帝,说或不说与上帝无关。” 由此可见,沉默是人类从上帝那里学到的。 沟通方式。 奇特异国的景色充满了神秘和悲壮。 性感的肉体和冷漠的精神是相互对立的。 对宗教的谈论演变成对人 *** 的展现,最终完成了人们向信仰的完美跨越。
语言学家伊斯特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微妙,而安娜姐姐则用肉体的放纵来表达对语言的憎恨。 他们的战争的本质是语言与沉默之间的战争。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应了尼采哲学中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在尼采看来,主人在道德上是自信的、勇敢的、积极主动的、坚强的,而奴隶是在道德上孤僻的、无能的、被动的、软弱的。 奴隶道德在欧洲延续了两千多年。 正是因为原罪的罪责,才诞生了文明的起源。 奴隶道德最终战胜了主人道德,实现了历史性的逆转。 奴隶道德植根于人们的奴隶状态。 他们无法像他们的主人一样拥有有形的劳动成果。 他们通过不断压抑自己的本能,以一种非物质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成果。
影片中的东方是奴隶道德的典型代表。 她身患绝症,歇斯底里,流露出她的无助和对失去活力的恐惧。 她被强烈的死亡和衰落的光环所笼罩,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自我谴责的罪恶之中。 深渊。 与奴隶道德相反的是安娜的主人道德。 她金发碧眼,充满热情,充满活力。 安娜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性感魅力,她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对生活的自豪。 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信仰的幻灭有着微妙的联系。
影片中两次提到上帝之死。 安娜之一次问伊斯特,“以你的学历和翻译的优秀书籍,你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吗?神父去世时,你说你不想活了,那你为什么还活着?” 第二次伊斯特说,“我现在欣喜若狂,神父会看着我说,这就是永恒,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男人,虽然他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人,440磅,我真的很想看看抬棺材的人。” 牧师的死亡意味着上帝的死亡,这反映了伊斯特和安娜信仰的幻灭。
与《冬日之光》中渔夫的直接死亡不同,本片的绝望气氛更加浓厚。 作为神的奴隶,伊斯特表面上严谨理性,知识渊博。 其实,她知道这种理性在被迫承受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 然而,她试图通过给安娜的戒律来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却引起了安娜的强烈不满。 安娜说道:“你还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和神父一起住在里昂的时候,我和克劳迪出去了?” 嗯,那次你也盘问了我,还说如果我不告诉你详情,你就去告诉神父。”
在安娜看来,牧师死了,上帝死了,代表弱小的宗教执行者的伊斯特也死了。 这种病态的奴隶道德应该结束了。 教堂成了基督教的坟墓,埋葬着抑制生命、否定生命的神的爱。 愧疚和自卑不再是生活的意义,但应该在充满野心的欢乐歌曲中找到新的信仰。 “真实的生命,永恒的生命”生命已经被发现,它不是预示的,它就在那里,正如生命生活在爱中,而在爱中,生命不会消失,没有拒绝,没有距离。 由此可见,主人的道德最终战胜了奴隶的道德,上帝之爱转化为人类之爱,宗教信仰崩溃,但对生命之爱的信仰由此建立。
《沉默》上映前一天晚上,伯格曼表示,“我认为这部电影会有很多不受欢迎的观众。” 让他没想到的是,成千上万的观众涌进了影院。 七周内,超过 60 万瑞典观众观看了这部电影,但影评人却给出了严厉的评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 *** 和 *** 狂,伯格曼的最新电影。我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电影之一。” 伯格曼在喧嚣的世界中以沉默回应,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述的“晚上他们围坐在火边时。此时,每个人都在谈论我,每个人都在谈论我,但没有人”。 “一个人在想我。这是我刚刚经历过的另一种沉默:他们的噪音包围着我,仿佛他们遮盖了我的思绪。就像一件外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沉默》,世界痛苦地吻着我,我应该用歌声回应,诠释伯格曼上帝的沉默》发布于:2024-02-2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